本文原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又一部高票房的大爛片
去年4,5月份吧,暑期檔的前夕,國內院線幾乎沒有什么大片。
這個時候劉若英導演,井柏然、周冬雨主演的青春愛情片《后來的我們》就熱熱鬧鬧地上映了。
上映之后是口碑非常非常的一般,簡直就是無病呻吟,嬌柔造作的爛電影。
可是這依舊擋不住觀眾的熱情,最后這部電影出其不意地拿到了近14億的票房。
今年三月檔期也有幾部好萊塢大片上映,可是全都不是那種徹底燃爆的大片,所以電影市場的發揮也就是個正常水平吧。
今年三月檔期華語片在市場上的表現實在是乏善可陳,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了。
就在大家都徹底死心,準備把三月默認為好萊塢電影和文藝片占據市場主流的時候,華語電影里突然殺出了一匹黑馬,那就是臺灣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剛開始一聽這電影名,感覺就有一股韓國電影的味道。
一查資料,果不其然,原來這電影還真是翻拍自同名的韓國電影。
韓國的這種愛情文藝影視作品,通常都有一個極具自我特色名字。
比如《假如愛有天意》,再比如《藍色生死戀》。
這些個片名,取得是真凄苦,讓人一聽就會忍不住去想背后的凄美愛情故事。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一聽這個名字,真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
所以,看電影之前,我就已經做好了被煽情,被感動的心理準備。
甚至,聽了海報上面的話,走的時候也帶了紙巾了。
可是,這部電影并沒有讓我哭,也并沒有讓我笑,就是覺得挺無聊的,又費了一張票錢。
電影最后的半個小時,確實是挺煽情的,我旁邊的妹子應該是哭了。
我沒哭,說明不了什么,旁邊妹子哭了,也說明不了什么。
這些都改變不了這部電影是票房黑馬的事實,也改變不了這部電影是個大爛片的事實。
這部電影電影其實在去年就已經在臺灣地區上映了,并且拿到了臺灣地區去年的年度票房冠軍。
3月14日,在內陸院線悄無聲息地上映之后,一路逆襲,最終登頂。
它力壓漫威的《驚奇隊長》,并且在周末連續兩日票房過億,如今更是占據單日票房總額的70%左右。
三月本無大片,好萊塢的幾個電影已經成了強弩之末,而華語片更是沒有什么商業電影即將上映。
所以,我覺得三月剩下的日子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應該還能沖幾下,搞不好票房也會過10億。
這部電影雖然在票房上表現的如此亮眼,但是口碑上卻是一落千丈,豆瓣評分只有5.1分。
自去年《后來的我們》之后,鮮有爛片還能騙錢成功的案例了,基本上全都撲街了。
所以,大家都以為觀眾的審美提高了,口碑成為了決定票房成敗的最關鍵因素,口碑特好的電影一定能夠大賣,口碑特爛的電影一定賠的啥都不剩了。
如今來看,我們高興的太早了,口碑特爛的電影依舊能夠大賣。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真的很爛很爛,可人家不是照樣票房大獲成功嗎?
這部電影的韓國原作電影我還沒有看,所以不好比較,只能就這部電影自身來分析分析。
首先,這部電影的節奏不對,片長總共大概有100分鐘左右。
前一個小時的敘事節奏太慢,情節之間的銜接也不太自然,基本就是大雜燴一鍋亂燉的方式講故事,需要什么情節和人物,編劇就會直接硬塞進去。
反正這前一個小時就是平平淡淡的演了,呈現出來的也就是個晚間電視劇的水平。
后40分鐘,電影真正就開始發力了,在劇情上來了個大反轉。
這一次的反轉,沒有打亂敘事的節奏,只是讓講故事的核心人物發生了變化。
從一開始以男主的視角講故事變為了以女主的視角來講故事。
男主的視角講故事的時候,給觀眾開了上帝視角,而女主被瞞在了鼓里,所以觀眾會有很大的代入感。
以女主的視角講故事的時候,就把觀眾之前看到的一切又給推翻了重來,這種反轉實現了觀眾看電影時所想要達到的戲劇心理預期。
同時這種反轉,升華了故事的主題,也讓女主的形象變反為正,才使得觀眾跟著女主的故事哭的撕心裂肺。
總得來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一部審美低下的老電影,大家完全沒必要再去浪費一張票錢了,所以就不推薦大家觀看了。
票錢應該用來支持好電影,而不是助長爛片的氣焰。
題圖均來自相關電影資料與網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