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出版市場不很景氣的情況下,出書,對作者和出版社而言,都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想寫一本怎樣的書?
關于親子教育類的書,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似乎一點都不為過。我讀過的親子教育類書中,有兩本給了我許多啟發。一本是大學期間讀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另一本是大女兒樂樂剛讀小學一年級時讀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我一直在想,既然市面上已經有這么多優秀的親子教育類的書,我為何還要寫這本書?
促使我下筆的,是因為小女兒歡歡讀一年級時,因為不曾上過學前班,拼音基礎較弱,學得有些吃力。如果第二天有考試,歡歡就會很擔心,怕自己考不好。
我忽然就想到了自己小時候,也曾一直害怕考試,將考試看得比天大。雖然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總害怕萬一考砸了怎么辦?所以,從小學到高中,無數次考試,都是我的無數次夢魘。
直到經歷過高考,我才終于明白,學習,不是只需要爆發和沖刺的短跑,而是一場需要耐力、毅力和恒心的長跑。考試,則像長長的跑道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跨欄。每一次跨越,干脆利落地跨過去了固然精彩,但難免摔倒幾次,其實又有何妨?
于是,我敲擊鍵盤,寫下了給女兒們的第一封信——《和考試和解》。歡歡看了后,摟著我脖子說:“媽媽,你信里說,你考得好了,一路蹦蹦跳跳回家,向父母報告時是輕松自豪的口氣;考得差了,希望回家的路能長一點,再長一點,不知該如何開口和父母講。我就是這樣的心情呢……”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回憶,就像開了閘的水壩,源源不斷地向我襲來。我將自己30多年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化為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向女兒們娓娓道來。《唯書和時光不可辜負》、《你想要的,時間都會給你》、《猜猜我有多愛你》、《委屈的淚花兒,媽媽替你擦》、《我在原地,等你回來》等40封信,成了女兒們的“睡前書”。
寫著寫著,我忽然明白了,我想寫的,是一本不是成功學的育兒書。
教孩子成功學的書,出發點是好的,但我們的孩子,現在缺少的不是如何追求成功,而是如何面對失敗,甚至平凡。當孩子達不到父母心目中的所謂成功時,父母是否失落?孩子是否失落?如果失落感伴隨孩子一生,那將是多么糟糕的事。
什么是“成功”呢?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成功”的評判標準也將日益多元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每個孩子都可以成長。
如果人人都能過好自己平凡卻又幸福的一生,那么,成長本身,就是成功。因此,在我心目中,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我們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
最后,感謝武漢大學出版社,愿意為我這個無名小卒冒一次險。能如愿出版這本書,是我送給自己的最有意義的“本命年”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