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李家三郎
當王維和瓔珞在濟州過著與世無爭、淡泊明志的田園生活時,距離濟州千里之外的都城長安,特別是大唐王室,自然又是另一番景象。
公元722年,已是開元十年。在唐玄宗李隆基的舉賢任能、勵精圖治下,大唐政通人和,國泰民安。
時任中書令張說大筆一揮,寫了一首《雜曲歌辭·踏歌詞》,用以形容帝都的太平盛世。
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里太平人。
龍銜火樹千燈艷,雞踏蓮花萬歲春。
帝宮三五戲春臺,行雨流風莫妒來。
西域燈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
在這樣的盛世里,李家天子可以好好享受他的人生了。
李隆基生來就是英武帥氣的男子,相貌堂堂,儀表出眾。據《舊唐書》記載:“其貌儀范偉麗,有非常之表。”這樣一位美男子,注定會成為一位多情又風流的皇帝。
李隆基結發妻子姓王,名有容,陜西渭南人,士族出身。她嫁給李隆基時,李隆基還只是臨淄王。她的娘家,在李隆基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她的同胞兄弟王守一,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權斗爭中出了力,直接參與了殺掉太平公主和鏟除武氏勢力的具體行動,算是李隆基的心腹之一。為褒獎王守一的忠心,李隆基特地將自己的妹妹薛國公主許配給他,王守一成了他的妹夫。
712年,李隆基登基后,盡管王氏姿色平平,且沒有生育,但李隆基依然將其冊封為皇后,讓她穩居后位,執掌六宮。
但是,古往今來,能讓帝王神魂顛倒、醉生夢死之人,從來都不是結發妻子。更何況是這樣一位風度翩翩的多情帝王,李隆基當然不會例外。
他愛過的女人,一個比一個迷人。
先是比他小8歲的趙氏。趙氏歌妓出生,跟隨父親趙元禮在潞州(山西長治)賣藝為生,能歌善舞,聲、容、體俱佳。708年,偶遇時任潞州別駕的李隆基。李隆基精通音律,尤其青睞能歌善舞的女子。一見之下,驚為天人,不久就將趙氏納為侍妾,和她生下兒子李瑛,對她寵極一時。
雖然趙氏出身卑微,但在李隆基心中的分量卻不低于皇后。
有兩件事可見一斑。一是715年正月,李隆基冊立皇太子時,沒有立長子李琮(劉華妃所生),也沒有立王皇后的養子李亨,而是莫名其妙地立了次子李瑛。母以子貴,兒子成了皇太子,趙氏在后宮中的地位,自然不可估量。二是李隆基將傳統的皇后之下設貴、淑、德、賢等“四妃”改為惠妃、麗妃、華妃等“三妃”,正一品,而那個麗妃的位子,就給了趙氏。一時之間,趙麗妃在宮中的風頭之盛,一時無人可比。
不過,帝王的口味,總是瞬息萬變。帝王的心,也總是見異思遷。
715年秋天,當武則天的侄孫女武落衡出現在李隆基面前時,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武落衡出生于699年,比李隆基小14歲。她父親是恒安王武攸止(武則天的侄子),母親是鄭國夫人楊氏。因父親早逝,聰明伶俐的她,得到武則天庇蔭,自幼于宮中長大。
715年秋天,在一個貌似偶然或許是精心安排的場合,16歲的武落衡千嬌百媚、亭亭玉立地出現在李隆基面前。
不艷麗,哪能引起天子留意?不懷萬種風情,何以激起圣上的情感漣漪?
那一瞬間,李隆基的目光似乎再也無法從她身上移開。從此,這位李家三郎的心,就像他祖父唐高宗李治那樣,瞬間被一個姓武的女子占據得滿滿,再也沒有其他女子的容身之處。
巧合的是,李治和李隆基的皇后都姓王。或許是天意弄人,當王家女子遇到武家女子,李家天子的選擇,都給了后者。
武落衡是武則天的后人,按出身論,武、李兩家是不共戴天的。尤其對于李隆基來說,他的親身母親竇氏,正是喪身于武則天的毒手之下。
那是公元693年正月,圖謀周朝太子之位的武承嗣和武則天婢女團兒,聯合誣告太子李旦的嫡妃劉氏、德妃竇氏施法詛咒女皇陛下武則天。武則天順水推舟,毫不猶豫地將前來為她拜年的劉氏和竇氏一起賜死,連尸骨都沒有還給李旦。這一年,李隆基才8歲,同胞妹妹玉真公主才2歲;他的大哥李憲15歲,被殺害的劉妃,正是李憲的生母。
710年,李旦復位為帝后,曾下令將皇宮掘地三尺,卻依然找不到劉氏和竇氏的尸骨。那份心痛,成為李旦及其兒女一生難以愈合的傷疤。玉真公主自愿出家,日日為亡母祈福超度……
然而,一旦遇見了天姿國色的武落衡,李隆基卻似乎什么都可以放下了。
他可以放下武家的殺母之仇,放下同甘共苦的王皇后,放下千嬌百媚的趙麗妃,從此只將武落衡視若掌上明珠,寵冠六宮粉黛,絲毫不亞于當年李治對武媚娘的那份專寵。
王皇后眼睜睜看著丈夫寵幸一個比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心底自然是一片悲涼。她試圖用往事喚起丈夫的垂憐,哭泣著央求李隆基:“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阿忠是王皇后的父親王仁皎的小名,她這句話的意思是:“您難道忘了俺爹當年脫掉身上的衣服,拿去換來一斗面,給您做湯餅過生日的事了嗎?”
可是,這樣的發問,即使能在一瞬間激起李隆基的惻隱之心,但在不僅擁有傾國傾城貌、更懂得攻心為上的武落衡面前,終歸大勢已去。
武落衡完美地繼承了姑祖母武則天的美貌和心計,牢牢俘獲了李隆基的心,真正做到了“集三千寵愛于一身”。
從716年到720年,短短4年時間,武落衡就接二連三地為李隆基生了4個孩子,只可惜,前面三個孩子連續夭折。
先是716年,武落衡誕下長子“嗣一”(李隆基的第九個兒子,看來一出生就有意讓他當太子了),可惜不久就夭折了,被李隆基追封為“夏悼王”;
717年,武落衡誕下次子李敏,“貌豐秀若圖畫”,同樣還在襁褓中就夭折了,被李隆基追封為“懷哀王”;
718年,武落衡誕下小公主,似乎被施了魔咒般,還是一樣夭折了,追李隆基追封為“上仙公主”。
在這一連串的打擊下,李隆基和武落衡終于明白過來:這定非天意,而是人為。
于是,當720年武落衡的第四個孩子李瑁出生時,李隆基決定將皇子送出宮外,交給大哥寧王李憲撫養。從此,李瑁就由寧王妃元氏親自撫養,并對外宣稱是元氏所生。果然,這一次,李瑁保住了。725年,5歲的李瑁重返皇宮,獲封壽王。
武落衡后來又生了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華公主等,也都是被抱出皇宮撫養長大的。直到她737年因病去世時,她一共為李隆基生了四男三女,是為李隆基生育子女最多的寵妃。
只不過,她萬萬沒有料到,她死后,她的兒媳婦——壽王李瑁的愛妃楊玉環竟會迅速取代她在李隆基心中的位置,甚至大大超過她的風頭,被李隆基封為“貴妃”,和李隆基成就了一段“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千古佳話……
當然,這是后話。
如今,回到722年,正是武落衡最受寵的時候。已被封為婕妤的她,無疑是一生中最璀璨奪目的年華,集少女的清純和少婦的美艷于一身,天生尤物般令李隆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可謂“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2歲的皇子李瑁,也在寧王府中平平安安長大。武落衡的人生,堪稱完美。
這還不夠,李隆基還決定廢掉王皇后,直接冊立武婕妤為武皇后。但是,武落衡畢竟是武氏后人,李隆基剛有了這個念頭,朝中文武百官就開始議論紛紛——莫非李家又要出一位武皇后了?
于是,李隆基決定以退為進,無中生有地想出了一個“惠妃”的頭銜,并宣布惠妃只在皇后一人之下、后宮所有妃嬪之上,“宮中禮秩,一同皇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惠妃其實就是準皇后,或者說,不是皇后,勝似皇后。
722年中秋節,李隆基決定正式冊立武落衡為武惠妃。冊封地點,就放在他每年過生日時都會大宴群臣的花萼樓。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