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語兼職從事職業生涯規劃咨詢的過程中,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最怕遇到的是什么?
微語認為,是你在同公司呆久了,看不到行業的發展情況,吸納不到行業外的信息資訊,陷入職場盲目自我感覺良好的陷阱中,固步自封,一葉障目。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會在工作中接到一些面試邀約電話,給我們開出更優質的職位和待遇,希望我們加入其中。但是,因為很多人沒有跳槽計劃或者因為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而果斷拒絕,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有位在新媒體公司做過2年運營主管的小姐妹向我抱怨,她剛入職這家公司不久,就收到了一家業內出名公司的面試邀約,希望她可以加入團隊成為公司的運營經理,主導營銷策劃版塊,工資是目前給出的3倍不止。
但是,要求必須具備5年以上品牌運營和團隊管理經驗,而我這位小姐妹的管理經歷只有2年。出于不自信的原因,她很擔心自己無法順利通過面試,又怕萬一被新東家知道了反而不好。于是,就向我抱怨,希望我能給出建議。
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去參加面試。
因為,很多職場人錯把面試的唯一目的當作獲得新的工作機會。其實,面試還能幫助我們更多,比如,了解行業趨勢、獲取其他行業的資訊、掌握行業薪資情況、了解更大平臺對同崗位的要求、提升個人面試技巧……
因此,面試,更多是提升你的職業能力,跳出行業局限的重要手段。
01.面試,是獲取最新行業情報的窗口。
面試是你獲取行業一手資訊的最佳渠道,也是你了解其他公司對同崗位技能要求的窗口。
不同的企業在招聘的過程中,對同一崗位的要求有不同的側重,會詢問求職者相關的崗位問題,這時候求職者可以把握面試節奏,適當提問,從獲取的信息中了解到崗位所處的行業發展狀況、崗位需求量的變化情況、崗位技能的側重以及崗位的發展前景。
這些信息都是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很難獲取得到的,這對我們摸清行業現狀、自我提升和調整職業規劃,避免自己被行業淘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永遠不要躺在自己的舒適圈里坐井觀天,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你不主動出擊,就有可能被行業淘汰。
02.面試,是了解行業薪資情況的突破口。
職場中普遍存在薪資倒掛的現象,就是在一家公司久了,你的薪資會被市場平均水平甩開,甚至沒有新入職的應屆畢業生高。
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動力和能力扭轉這一現狀,相反,有的企業寧可高薪聘請新人,也不會給老員工漲工資。
因為,這是企業內部公平和企業外部競爭力之間的矛盾,對于企業來說,內部調薪需要平衡各種資源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遠不及重新外聘來得方便。
但是,對于老員工來說這是非常吃虧的。事實上,每一年的調薪比例都在下降,甚至個別公司直接采取降薪的手段,盡管物價一升再升,但大部分職場老員工的薪酬并沒有多大提升。
盡管如此,并不意味著優秀的人才就無法拿到高薪。每年華為、阿里、騰訊等企業給清華、北大部分專業的畢業生起薪就是20多萬。
對于職場人來講,只有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才有可能與公司提漲薪要求,避免自己成為企業的廉價“苦力”。
03.面試,是精進職業技能的有效方式。
通過面試,我們可以獲取不同企業對同一崗位的側重點和要求,讓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盡可能與行業標桿企業的崗位要求靠攏。
每個初出校園的職場人都想進入國企、上市公司、行業標桿企業等等,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幸運兒,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持續在工作中打磨自己。
在面試的時候,大膽向面試官提出崗位技能相關的問題,獲取公司的信息和側重,通過考取證書和學歷提升的方式,不斷打磨自己,深耕經營自己,才能擁有你想要的“不可替代”。
04.面試,保持對市場前沿科技的靈敏度和嗅覺。
二十一世紀,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作為成熟的職場人,不但要學會“低頭工作”,更要學會“抬頭看路”。
適時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看一看周圍正在發生著什么,對個人的職業發展百益而無一害。
就如同馬云對十年后的預測那樣,教育長青,但是新東方未必有。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始終保持對市場靈敏的嗅覺和關注度。
不要給自己找工作繁重的借口,要懂得適時去看一看、聽一聽市場在做什么?競爭對手在做什么?
無疑,面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舉個例子,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招聘電商人才?比如,服裝廠與網紅合作、餐飲業引進探店達人推廣,這意味著什么?
還有更多企業招聘數據分析人才,追求精準客戶定位,這又意味著什么?
其實,這些信息就透露出這個時代最前沿的需求和發展方向,只有順應趨勢,才能抓住機遇,我們也更容易給自己定位,知道自己處于什么階段和狀態,需要精進何種技能?
回到開篇我小姐妹面臨的那個難題,她問我:為什么要去面試一個自己并不勝任的崗位?
微語的觀點是,也許你現在確實無法勝任那份工作,但你可以通過面試獲取崗位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這就是你未來努力的方向!
面試的意義絕不是為了獲取一份工作。這個時代,從來不缺好的工作,缺乏的只有對應工作能力合適的人才。
而面試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明白市場需要的能力,怎樣才能具備那樣的能力。職場人要明白,能提升自己能力的關鍵所在——工作之外的選擇。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