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陷入焦慮不知所為:不論我做任何事,我都希望自己可以完全按照計劃,爭分奪秒、完美實現。
假如,一個月后就是中級經濟師職稱考試,我會要求自己接下來的每一天,都可以從晚上21點學到24點。
常規人際交往我覺得浪費時間;沒能趕上最佳時限的班車會令我自責不已……為什么我不能再多努力一點?
我們都想成為更好的人!但是,何謂更好?“更好”意味著模糊,意味著永無止境,是我們永遠無法達到的最高級。
微語從不否認,努力上進是我們一生中重要的事情之一。但是,我們很容易錯誤地把努力當成目標本身,為了努力而努力。
其實,努力是沒有上限的,總有人比你更努力;上進心也從無盡頭,總有人做得比你更好。我們的目標并不是學習時間的短長,也不是努力程度的高低,而是我們是否一直進步,一直接近我們的短期目標?
如果把努力當成手段,而不是目標本身,相信我,你會豁然開朗。
01.焦慮的來源。
不錯的,焦慮主要來源于我們每個人的想象。
當我們對未知的未來充滿恐懼,我們更容易對負面的可能進行過度加工,導致恐懼和負面的情緒狀態。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安與恐懼,是否主要關于對未來事件后果不確定的恐慌還是因為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如果這個問題太抽象,那我們換一個問題。
當我們看恐怖片、聽鬼故事感到害怕的時候,是因為真的看到了某種實質讓你害怕,還是因為影片的音樂、情節激活了你的感官,超越了眼前的無限幻想?
再舉一個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對話:
“沒事的,你不必擔心!”
“不,萬一發生了呢?”
事實上,這種“萬一”更多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之中,有著較為嚴重的后果。如果真的遇到了,完全可以當做意外,不必放在心上。
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墨菲定律》
然而,對于焦慮的人來說,為了防止想象中的“萬一”變成現實,他們需要長期使用精神力去對抗,于是勞心費力,影響正常的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焦慮的本質不在于“得”,而在于“失”,是一種嚴重的防御心理。
02.如何緩解焦慮和應對壓力?
(1)覺知你的焦慮感。
所謂覺知,就是當你意識到你的負面情緒產生時,不要急于壓抑它,更不要放大發泄它,也不要試圖負面情緒可以立刻消失。
要想克服焦慮,首先要能識別自己的焦慮感,去感受它,思考自己因為什么原因產生了這種情緒?為什么會感到憤怒、難過和焦慮?
比如,我時常因為擔心自己完不成招聘指標而身心俱疲,倍感焦慮。
這時候,我可以停下來,感受我的情緒,體會我的焦慮。然后,思考自己焦慮的原因。
“原來,我是因為擔心任務完不成而焦慮”。
“那么,任務完不成會有什么后果?”“領導可能會生氣,或許影響團隊工作進度……”
但是,招聘指標真的無法完成嗎?我有什么方法可以完成指標呢?
即便任務完不成,領導就一定會生氣嗎?指標的設定是否合理?還可以溝通嗎?
這一系列的思考,有利于你著眼于事情本身,而不是困于焦慮的情感中無法自拔。
當然,更多時候,你只要可以停下來,審視自己,感知你的焦慮,你的焦慮就能得到緩解。
(2)不想做的事情,用“10分鐘定律”解決。
消耗我們情緒的,還有那些自己不擅長但不得不做的事和那些自己內心深處極其不想做但要做的事。
比如,有的人不善社交,喜歡獨處,工作中跨部門溝通的事情就一拖再拖。每天感到焦慮不安,事情也是拖到最后匆匆做完。
其實,對待那些我們不得不做的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10分鐘定律”,集中精神花費10分鐘解決。
多么討厭的事情,最多10分鐘就過去了,也能督促你精簡思維,高效解決問題。
你可以努力嘗試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提煉問題的本質。努力花費10分鐘解決難題,慢慢地你會發現事情并沒有你想象的那般復雜。
(3)保持“平常心”,活在當下。
焦慮,是對無常的抗拒。
我們的一生充滿了無常,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人性的本能就是抗拒無常和不確定性,所以,我們很容易焦慮。
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想克服焦慮,就要接納無常與無常共存。
比如,我是一名人力資源從業者,主攻招聘。雖然每天我會通過電話邀約候選人參加面試,但是第二天候選人能不能來仍是未知,面對這種無常,初出校園的我也時常陷入焦慮。
后來,當我時刻準備接受候選人“放鴿子”的無常時,我會早做準備,對工作的規劃也更能游刃有余,更不容易焦慮。
另外,因為每天都有可能接受不確定性的任務,我需要時刻做好應對準備,確保自己可以精力充沛完成任務,這更需要自律。
接受無常,更多是一種活在當下的體現。
我們能把控的,只有當下;也只有當下,能帶給我們歡愉。
用心體味自己的每一個付出,每一份努力,重視積累的力量,靜待花開,漸漸地,你將不再焦慮!
共勉!
——END——
作者介紹:
微語職場,企業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用冷靜、專業的視角帶給你不一樣的認知,歡迎關注交流。
文章原創確權,盜用必究!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