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昔日黃山是我師 今日我是黃山友丨AMNUA在線放送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微信公眾平臺“AMNUA視野”在重新開館前的時間里,精心準備了一系列專欄。展示我館學術團隊近期的研究與思考、學界與思想界的理論探討、藝術行業與文化工業的最新動態、視覺作品展示與藝術家訪談等。我們將給美術館的新老朋友們打造一系列精彩的“在線課堂”與“在線工作坊”,繼續發揮一個當代藝術機構知識生產與公共教育的社會職能。
劉海粟(1896.03.16-1994.08.07),名槃,字季芳,號海粟、海翁,生于江蘇常州。現代杰出畫家、美術教育家。
1910年在鄉里辦圖畫傳習所。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在上海創辦“上海國畫美術院”,后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即南京藝術學院前身),擔任首任校長。首創男女同校,得蔡元培等學者支持,采用人體模特兒和旅行寫生。1919年赴日本東京參加帝國美術館第一次展覽會,并對圖畫美術教育事業進行考察。1922年在北京舉行首次個展。1923年被教育部聘為新學制藝術科課程綱要審核員兼起草員。1926年,孫傳芳支持上海市政當局嚴禁美專裸體畫命令,毅然復函與之論辯,美專遂遭密令封閉,又以“學閥”罪名遭通輯。1927年走避日本,與日本畫界人士交游。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校門
1930年劉海粟與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院長貝納爾合影
1929年赴法國、瑞士,1930年油畫《森林》、《夜月》等應邀展出于巴黎蒂拉里沙龍。國畫《九溪十余澗》獲比利時國際展覽會榮譽獎狀。1931年在法國巴黎克萊蒙畫堂舉行個展,同年回國在上海、南京舉辦個展,編譯《世界名畫集》。1933年赴德國籌備展出“中國現代繪畫展覽”。1940年主持中國現代名畫籌賑展覽會,并在雅加達、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展出。1947年在上海“中國藝苑”舉行個展。1952年任華東藝專校長。1979年、1983年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劉海粟美術作品展覽”。歷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名譽院長、教授,上海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1981年意大利國家藝術學院聘任為院士,并頒贈金質獎章。英國劍橋國際傳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獎”。意大利歐洲學院授予“歐洲棕櫚金獎”。美國傳略研究所授予“偉大成功大使”稱號。美國世界議會頒給金焰獎。他藝術上兼通中外,卓著成就并造就藝術人才眾多。上海、南京、常州建有“劉海粟美術館”。作為南京藝術學院的主要創始人,劉海粟一直以來以中國新美術運動的拓荒者、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奠基人的身份被人們所熟知。與此同時,劉海粟十上黃山的事跡也同樣為后人津津樂道。劉海粟酷愛黃山,一生中的多件代表作品也都以黃山為題材,可以說黃山是海粟藝術的源泉。從1918年第一次跋涉黃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臨黃岳,跨度長達70年之久,第十次更是以“年方九三”的高齡親臨。與黃賓虹的九上黃山相較,十上黃山的壯舉打破了有記錄以來歷代畫家的登臨紀錄。而他以黃山為題材創作的作品,包括速寫、素描、油畫、國畫,總量蔚為壯觀。劉海粟為何如此鐘情于黃山?他曾這樣描述自己對黃山的愛戀:“黃山為天下絕秀,千峰萬嶂,干云直上,不贅不附,如矢如林。幽深險怪,詭奇百出,晴嵐煙雨,儀態萬方。其一泉一石,一林一壑,不僅觸發你的詩思,惠你畫稿,提供無限美境,或使你心曠神怡,或使你無言對座,寢食皆廢,終日忘機,以至闊別數十年,仍能保持極深印象,一朝念及,回憶便如飛流傾瀉,縱使白發垂耳,心情也貼近生命的春天!”劉海粟為何如此鐘情于描繪黃山?他解釋道:“我的黃山畫中有許多自己的影子,具體而言一是豁達、豪邁的品格契合,二是天真爛漫的情懷寄托,三是不息變動和創新精神的應和。”(其中“不息變動”與蔡元培所贈“閎約深美”作為南京藝術學院的校訓傳承至今。)今天AMNUA典藏就為大家帶來館藏劉海粟的幾幅黃山主題繪畫的作品賞析。 “我最近幾年,連續上黃山以及遠游閩粵,是為了不斷探求國畫和油畫創作的新意境、新手法。我的油畫有意無意地滲進了國畫的技法;我的國畫在潑墨的基礎上潑彩,自然而然地滲進了油畫的技法。我以為只要是中國人畫的畫,表達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情操和氣質,無論用水墨還是用油彩,都是中國的畫,絕不是'西畫’。美的世界是永遠發掘不完的。我將繼續開拓新境地。”劉海粟早年學習油畫階段,正值20世紀初西學東漸,向西方學習熱潮在中國興起之際,也是中國現代藝術的萌芽階段。自成立上海美專后,得蔡元培先生贊賞,于北京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后又游歷歐洲諸國考察美術,對西方近代和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和規律都有深入研究,編纂出版了數量可觀的藝術著作。他主張中國人的油畫,應該是注入中華民族精神、民族氣質的油畫。他用中國人的美學觀念來理解油畫,用傳統筆墨手法融入到油畫的創作中去,以自己畢生的藝術實踐致力于推動油畫民族化。此幅《黃山云海》是劉海粟晚年黃山主題油畫的典型代表作之一。主要通過藍白兩色的過度表現層層云海,從近景剛勁有力的筆觸到遠處漸層的暈染,虛實有度,畫面井井有條而又層次分明,給人以開闊蒼茫的宏壯美感。中近景的部分采用了中國畫特有的留白手法,增加了空氣感、緩和了油彩的厚重感。山體樹木部分,群青與赭石兩種冷暖分明的色彩的交織借鑒了印象派的光影表達方式。留白處可以清楚看到群青色的簡潔概括性的長線條,透露出深厚的書畫筆法功底。云海部分的流動變化的筆觸制造出滾滾翻騰的動感。受到西方野獸派影響,總體感性、恣意的筆法,用筆狂放、遒勁,同時充滿了大寫意精神。整體作品追求中西技法相互滲透,既借用了西方油畫強烈鮮明的油彩,表現了生機盎然的浪漫主義情懷;同時本質透露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寫意”與“傳神”的氣韻,予人以雄偉壯觀之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