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軒品三國】奸雄曹操也有被熟人捅一刀的時候
奸雄曹操有句名言,流傳很廣:“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一般說來,和曹操玩心眼的人,多會被曹操給整死。可是,一貫玩奸詐的曹操也有被熟人捅一刀的時候,而且,被捅的還很深,傷勢還很重,差一點曹操就一命嗚呼魂歸極樂了。這個了不起的人物,就是三國時期的張邈。
公元194年,當曹操第二次征討陶謙的時候,張邈率領陳宮公開叛變,迎接到處流竄的呂布為兗州牧,并率軍攻打附近州縣,整個兗州,除了有三個縣因為有荀彧、程昱等人死守沒有反叛,其他州郡全部脫離了曹操。曹操正在前線和陶謙互掐,準備一鼓作氣拿下徐州,以后就可以沒有后顧之憂,正準備慶祝勝利的時候,好兄弟張邈從背后硬生生捅了曹操一刀。曹操鮮血淋漓,一旦兗州喪失,曹操就失去了立足之地無奈之下曹操只能放下已經吞到嘴里的肉,滿心怨恨,一腔愁緒的回師平叛。
張邈和曹操的關系怎么樣呢?。當年,曹操的父親在陶謙的地盤上被害,曹操把全部的家底都派出去攻打陶謙,但是是成是敗說不清楚。曹操于是給家人安排后世,曹操說:“如果我一去不回的話,那大家都去投奔張邈兄弟吧!”后來,曹操僥幸活著回來了,特意去拜見了張邈,兩個人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既然曹操對張邈這么好,幾乎就可以說是曹操奸詐一生、孤獨一生罕見的知己,張邈為何還要背叛曹操?是張邈人品太差嗎?
不是的。漢末流行品評人物,張邈被稱為“八廚”之一,是天下知名人士。這個“廚”不是說張邈是好男人,廚藝不錯,而是說張邈經常拿出錢財,扶危救困,甚至是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張邈的名氣很大,朝廷多次征召,以很高的評價擔任騎都尉一職,后來更成為兗州重鎮陳留的太守。
張邈此人不但是在為人處世方面受到士林敬重,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是凜然不懼。當董卓霍亂朝廷的時候,是曹操和張邈率先舉起義旗,公開反對董卓。關東聯軍和董卓部隊多有交戰,但是敗多勝少,唯獨孫堅連續取得了勝利。董卓無奈,率領百官撤離洛陽退守長安,想依靠函谷關天險阻擋關東聯軍。當時曹操提議,董卓退兵之時是追擊的最佳時機,若此時進兵,可以一戰全殲董卓部隊。可是袁紹等諸侯都想著保全實力,唯獨張邈把自己的部隊全部交托給曹操,兩軍合并一起追擊,在汴水地區遭遇董卓部隊。一番惡戰之下,由于曹軍兵力太少,后援無人,曹操戰敗,幾乎全軍覆沒,自己也靠著曹洪死戰才得以活命。
既然如此,張邈為何會和曹操鬧到撕破臉的地步呢?
有三個人物,改變了曹操和張邈的關系。
第一個是袁紹。袁紹和張邈、曹操等人年輕是交情都不錯,可是后來袁紹當了關東聯軍盟主,就漸漸了有了官威了,和以往的那些朋友也漸漸的疏遠起來。袁盟主借助對抗董卓的名義,大行自己的方便,又總是覺得自己血統高貴,經常看不起別人。曹操和其他諸侯都很反感,但是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把反感埋藏在心里,誰要去觸袁紹的霉頭呢?只有張邈,跑去找袁紹,告訴袁紹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袁紹當場就翻臉,張邈你以前是袁紹的朋友,現在的袁紹可是盟主,是上級領導。袁紹此人睚眥必報,張邈批評了他一次,袁紹就派曹操去殺掉張邈。可是曹操不干,曹操說:“張邈可是我們的朋友啊,無論他說的是對是錯我們都應該包容啊。現在天下還沒有平定,可不能自己兄弟互相殘殺啊。”
曹操說的很真誠,可人家袁紹早就沒當張邈是兄弟了。
后來,袁紹的大仇人呂布跑去見張邈。在分別的時候,兩個人在公開場合你牽著我的手,我牽著你的手,態度極為親密,還共同發下誓言。消息傳到袁紹耳朵里,就產生了很多遐想。袁紹想殺張邈,也派人殺過呂布,這兩個人都曾經和袁紹稱兄道弟,最后都被袁紹追殺。可現在兩個人湊在一起密謀,除了一起對付袁紹,還會有別的事情嗎?袁紹再次派人告訴曹操,要求曹操殺掉張邈。
此時,袁紹和曹操的地位已經不同。在當年,袁紹和曹操是關東聯軍的盟主和副盟主,關系親密,主要是年紀都不大,還顧念一些往日的情分。可是經過了多年的血雨腥風,青年時期的友誼還剩下多少呢?現在,袁紹擁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四州之地,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實力強勁風頭正健,而曹操和袁紹更是盟友,共同對付公孫瓚、陶謙、袁術等人。此時曹操還會不會顧念有情,而放棄對自己有極大好處的合伙人呢?當利益和情感進行權衡的時候,曹操會選擇什么呢?
張邈的內心極度糾結。最終,他選擇了放棄曹操。
第二個人物是陳宮。
陳宮在歷史上并沒有和曹操一起殺呂伯奢,但是陳宮和曹操的關系確實不錯。當曹操平定兗州黃巾的時候,就是陳宮出面,奏請朝廷拜曹操為兗州牧。陳宮在曹操身邊絕對是個紅人。可是,曾經很信任曹操的陳宮,后來卻游說張邈背叛曹操。陳宮說:“張大人你的陳留地方千里,兵精糧足,完全可以和群雄爭奪天下,為什么有這么好的條件,卻始終屈居人下呢?”張邈這個人,要說沒一點野心那是假的,當然,更多的還是對曹操的疑心、恐懼。曹操在兗州的時候,只要派一個將軍前來抓自己,自己就沒有反抗的力量。可是此時曹操統兵在外,自己說不準就可以脫離曹操,甚至像陳宮所描繪的,迎接呂布來兗州,借助呂布的力量打擊曹操。呂布和自己有著共同的敵人袁紹,也希望有一塊自己的地盤。面對情感和利益,也已經成年的張邈更愿意相信利益。
第三個人物是邊讓。
在《三國志》和《后漢書》有關張邈的傳記中,并沒有提到張邈和邊讓的關聯。不過,在三國名士陳琳代替袁紹寫的討伐曹操的檄文中,有這樣一些句子:
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縣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于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
陳琳是三國人物,后來還成為曹操的臣子,他對于曹操的描述,可信度極高。在這幾句話中突出了一個意思,曹操在兗州時期,多行不義,最突出的就是殺掉了九江太守邊讓,邊讓這個人是天下知名的賢士,正直敢言,卻因此得罪了曹操。曹操不但是殺了邊讓,更把邊讓全族三百多人一起誅殺。邊讓的死,讓整個天下的士林都極為憤怒,于是一個人站出來反對,整個兗州都一起追隨。陳琳認為,邊讓被殺,正是曹操在徐州戰敗,被呂布奪取地盤的真正原因。
而邊讓和張邈的關系如何呢?歷史上沒有直接的記載,不過邊讓正是陳留人。曹操不但殺了自己治下的大儒,還殘忍的殺害了邊讓全家老小三百多人,而邊讓被殺的原因,不過是說了一些正直的話,讓曹操覺得沒面子罷了。當年那個重情重義的曹操早已經不見,現在的曹操只是一個容不下不同意見的殺人狂魔,是一個一心追尋權勢的官場奸雄。張邈還怎么相信曹操對自己的友情呢?
于是,外有袁紹的逼迫,內有陳宮的鼓動,更有邊讓慘烈的例子在前,昔日曹操最好的朋友張邈,最終選擇了捅曹操一刀,曹操死了,張邈才能活下去。不過,張邈最終還是沒干過曹操,當起兵失敗之后,張邈也被手下的亂兵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