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解《論語》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讀者解一半;現在解一半,將來解一半。
公冶長第五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衛卿,事衛靈公和衛出公。姞[jí]姓,孔氏,名圉(yǔ),'文子’是他的謚號。
《逸周書·謚法》說:“學勤好問曰'文’。”孔子的話是對“學勤好問”的發揮。
孔子被后世尊稱為“文圣人”,這個“文”也是“學勤好問”的意思。
5.1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產,公孫僑的字,鄭卿。
這一章講君子的四大美德:恭、敬、惠、義。
恭用于“行己”,也就是表現自己,讓別人看上去臉色、著裝、談吐都很莊重;
敬是用于“事上”,也就是侍奉上級和尊長,對他們發自內心地尊敬。
惠是“養民”,給老百姓恩惠,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義是“使民”,使派民眾合乎道義,不違農時,順應民意。
5.1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晏嬰,字平仲。齊卿。
孔子說:“晏平仲這個人善于與人交往,接觸時間越長你就會越敬重他。”
“善”是評判的結果,但是評判的標準是什么?或者說怎么才能做到“善與人交”?這是我們更為關心的,但是孔子沒說。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智)也?”
臧文仲,即臧孫辰。魯卿,歷事莊、閔、僖、文四公。
居蔡,給“大蔡之龜”蓋龜室。
大蔡之龜,是與“和氏之壁”“隨侯之珠”并稱的“諸侯良寶”。
山節藻棁,“山節”是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zhuo,1聲)”,是彩繪的梁上短柱。這里是說臧文仲建造的龜室裝飾得很豪華(用的是天子宗廟的規格)。
“何如其知(智)也”,意思是,這個人的智慧怎么樣,他也太聰明了吧?這是反話。
首先大蔡之龜是諸侯良寶,就算不是大蔡之龜,而是其它寶龜,那也不是你一個卿所該收藏的呀?!其次,你也太奢侈了吧,不僅奢侈,而且僭越禮制。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張,孔門三期生。這一章其實可以分為兩章,雖然是同一個人問的,但是問的是兩件事。
令尹子文,斗谷於菟(wūtú,古代楚人稱虎為“於菟”),字子文,楚成王的令尹(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他三次為令尹,三次被解職。
令尹子文“三上”,無喜色;“三下”,也不生氣。并且還能把政事詳細交接,做到這一步怎么樣?孔子的評價是“忠”。難道還達不到“仁”?孔子說“未知”,是委婉地表示否定,這哪能夠得上“仁”呢?如此表現,僅僅是“忠”,跟“仁”扯不上關系。
陳文子,齊大夫,名須無。先后事齊靈、莊、景三公。
崔子,即齊大夫崔杼。崔杼弒齊莊公,陳文子流亡在外。“違之”,是離開的意思。
陳文子與崔子地位相當,其家有馬十乘,一乘是一輛四匹馬拉的大車,十乘就是十輛大車、四十匹馬,在這里代指富有。
陳文子到了一邦又到了一邦,看見那些邦國的大臣都跟本國亂臣賊子崔子是一個德性,于是一而再地離去,并不違心地與之同流合污。孔子給予他的評價是“清”,但也達不到“仁”的層次。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
文子之子為武子宿,武子之子為悼子意如,悼子之子為季平子,平子之子為季恒子,恒子之子為季康子。
季文子慎行,行動之前總要前前后后考慮多遍。孔子認為正反兩面想一想就可以了。
不思而行是為魯莽,三思而行則有寡斷的嫌疑。
小心無大錯,但是太過小心本身就是錯。
做之前不思不妥,但也要看是什么事情。比如善行,比如緊急情況,那就要少思,甚至下意識地就去做。
5.21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智);邦無道,則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衛國世卿,名俞。
寧武子這個人,國家處于正常狀態的時候他就精明干練,國家處于非正常狀態下他就糊里糊涂。不是糊涂人,但是能裝糊涂,這是韜晦之計。孔子說,寧武子的聰明還有人能學得到,但是他的裝糊涂則很難學呀。
孔子生逢亂世,明知不可為而為。他說這句話是慨嘆自己,學不來寧武子的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演變成成語,意思已經變成了“傻得不得了”。
5.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這個南容,跟寧武子有得一比。
5.22 子在陳,曰:“歸與(歟)!歸與(歟)!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周游列國,始終沒有把自己推銷出去。這是絕望了,也是想開了,想回家了,也做好了棄政從教的打算。
陳是指陳國,孔子曾仕陳湣公。
孔子說:“該回家了,該回家了!我家鄉(黨)那些年輕人(小子)志氣都很高(狂簡),又有文采,真不知道怎么指導他們。”
5.2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稀)。”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他們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統治,投奔了周武王。但又不滿周武王的革命,拒絕出仕,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
不念舊惡,是不記舊仇。
怨是用希(稀),牢騷、埋怨很少。
這一章是講“寬”,今語“寬恕”的意思。
古語寬是寬,恕是恕,意思不一樣。
古語“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微生高,也寫作“尾生高”,高是他的名。據說是個很講信用的人。
“微”是國族名,“生”是外甥的“甥”。外甥是以母家論,微是他的姥姥家。古人或以母家為氏,稱某生。
醯,xi,1聲,即米醋。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來著?有人向他借醋,他反而跑到鄰家去借了給這個人。”
這個故事可以有兩個理解,第一個理解是微生高這個人家里沒有醋,但是他又不愿意讓別人知道他家沒有,或者說別人來向他借,他不好意思駁人家的面子,所以偷偷跑到鄰家借了當作是自己的給來借他醋的這個人。第二個理解是微生高家里有醋,要不人家也不會跑來向他借。但是微生高不想借,不想讓大家都知道他家里醋有很多,但是他又不愿意直說,也不能直說,所以他就去鄰居家借醋,然后轉借給來人,以這個行為向大家表示他家沒醋。
我傾向于第二種理解。他自己不說,別人怎么會知道?
其實古時借醋我們可以置換成今日借錢。有人向你借錢,你有,但是不愿意借。怎么辦?直接告訴人家不愿意借給你?你跑到另一個朋友那里借個三兩萬,然后借給這個人,并且告訴他,這是我借誰誰誰的,你可記著有了趕緊還。催還的時候也很方便呀,就說那個誰誰誰催我了,所以我就催催你,盡快還了。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左丘明是孔子稱道的前賢,魯人。
“恭”和“敬”不一樣,“敬”是敬人敬事,特別是敬上。“恭”是指自己,言辭莊重,神色端正。足恭,是外表看上去十分恭敬。
匿怨而友其人,是心里恨得咬牙切齒,表面上卻同你打得火熱,稱兄道弟。
花言巧語哄騙你,把你往溝里帶,卻表現得對你很恭敬;內心里恨你恨得咬牙切齒,表面上卻和你稱兄道弟不分彼此。這兩條都很虛偽,左丘明以之為恥,孔子也以之為恥。
但,我們身處復雜的社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不能選擇身邊的人的,那怎么辦,對你不喜歡的人都要表現出來不喜歡嗎?不都得戴上面具虛與委蛇[ yí]嗎?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單用“侍”字,是指孔子坐,弟子站。
盍,he,2聲,何不?
車是車,馬是馬,衣是衣,裘是裘,輕裘也是裘,是質量更好的裘。敝,穿破。
子路好朋友,大方,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車、馬、衣、裘全拿出來跟朋友共享,用壞了也無所謂。
伐善,自己夸自己(的優點);施勞,自己吹自己(的功勞)。
顏淵更在意自己的修養,希望能做到不自夸,不吹噓。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的意思是他希望年老的人能得到照顧,朋友之間能相互信任,年輕人能得到關心,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我們應該注意到一個細節,孔子問二人志向,子路第一個回答的,是不是搶答暫且不論,論謙讓他肯定比不上顏淵。再一個,顏淵沒有反問孔子,是子路問的。反問孔子一是弟子們求教,二呢是給孔子一個抒發的機會。但子路沒有那么多心眼,他只是心直口快而已,我們都說了,老師你也說說唄。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自訟,是自己和自己辯論,自我批評。
孔子說:“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有誰能發現自己的錯誤而勇于自我批評的。”
盧梭創作的自傳《懺悔錄》,名為“懺悔”,實則“控訴”、“吶喊”并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 傾注了深切的同情。
《隨想錄》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傾心創作的,在書里作者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也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
《懺》不算自訟,《隨》應該可以算吧?
人們都是文過飾非的多,自我辯論、自我剖析、自我批評并且公之于眾的少。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十室之邑,指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
“忠信”之人,是指老實人,忠人之事,守信于人。
孔子也講忠信,論忠信,孔子相信有很多人能做到。
孔子十五而志于學,一生孜孜不倦,并以此為傲。
論好學,孔子當仁不讓,一點兒也不謙虛。
“學勤好問”是為“文”,孔子對這個“文”是很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