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有色,繪就灣區形勝;翰墨無形,抒寫莞邑華章。2月21日上午,“青綠含丹”——焦勇中國畫展在大嶺山圖書館(嶺上美術館)3號展廳拉開序幕。
本次展覽共展出畫家焦勇多年來創作的中國畫作品54幅,題材豐富,有山水、人物寫生和主題性創作,既有焦勇煉筆養境的日課,也是他狀物繪心的寫照,更是他近年來創作、研究和藝術風格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覽將持續至3月26日。
焦勇中國畫作品探索傳統筆墨精神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青綠山水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樣式,既蘊涵著中國傳統的筆墨精神,又把色彩的元素融進了書寫、造境及塑形之中,讓作品表現出靈動、微妙和活潑、新鮮的意境來。“青綠含丹”——焦勇中國畫展就是從理念到表現手法對傳統中國畫創作的一次詮釋。
焦勇出生于陜秦大地,青年時代起久居嶺南。跨越兩種特質的地域人文使他開闊了藝術視野,在長期堅持的寫生中,焦勇捕捉出清新高雅的畫面,開啟了靈感與頓悟。在青綠未干的畫卷上,那些起伏的山巒、青翠的草地、春天的陽光,還有革命老區紅色遺址,以及為革命獻身的戰士、在抗疫一線逆行的身影……統統被幻化到他的畫筆下,成為一支用繪畫吟詠的心靈頌歌。
1969年出生的焦勇,自幼學習繪畫,1989年于陜西省安康師范美術專業畢業,1992、2003年分別在陜西西安礦院、廣東教育學院進修畢業。師承中國山水畫大家羅銘、凡道成,以及油畫大家周正和著名美術家、教育家陳仕衡一脈。
多年來,行走在藝術創新的路上,焦勇恪守并弘揚“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理念,堅守藝術理想,承續傳統,關懷現實,充分發揮中國傳統筆墨精神和西方繪畫中色彩變化豐富微妙的雙重優勢,以色造形、化色為墨,把色彩的陰陽轉化及冷暖對比巧妙地糅進傳統的書寫和寫意之中,將當代人對自然的感悟與藝術本體語言的探索和諧地統一起來,賦予青綠這一古老畫種新的生機。
專家評價:作品渾厚蒼重而又秀美文氣
在開幕式當天的座談會上,眾位畫家與評論家齊聚一堂,就焦勇的繪畫藝術特色、在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中的推動作用及意義展開研討交流。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吳冠中藝術館特聘畫家周漢湘認為,“青綠含丹”焦勇中國畫作品展,從這個主題可以看到這是焦勇將藝術和人生融為一體的一個創作總結。“青綠”是他在中國畫藝術創作深層次方面下的功夫,“丹”隱喻著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是對藝術對生活的執著追求和向往,也是他對藝術的孜孜不倦。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畫院訪問學者、中國山水畫家羅素民說,不管生活和境遇發生怎么樣的變化,焦勇從來沒有放下過繪畫藝術。近些年來,他心無旁騖地潛心從事繪畫創作,畫了一大批優秀的國畫。他畫的大多是他身邊所熟悉的一些景物、人和事。這些畫作以傳統筆墨為根基,整體風格更輕松隨意,筆墨變化靈動。焦勇受長安畫派影響深遠,同時他還融入了嶺南畫派的色彩表現技法,色墨相融,構圖也是每每出新,整個畫面讓人耳目一新。
深圳市中小學書法教育研究會會長韓大安表示,焦勇的作品造型靈動,色彩明快,意境雋永、深邃,充滿審美情趣。畫作墨氣氤氳,以水墨和線條作為造型的元素,用筆俊逸而不失蒼秀,畫面蘊含儒家之中正平和、道家之抱樸歸真、佛家之圓融無礙,散發出一種質而不野、雅而不矯、韻味雋永的特別氣息。
眾位專家也認為,焦勇對傳統青綠繪畫的探索很深入,他對具象與抽象、構圖與造型、筆觸與色彩、內容與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與和諧的處理,營造出一個渾厚蒼重而又秀美文氣的藝術世界。
焦勇的作品具有一種特殊的氣質,一種對生命焦慮的人文關懷,他始終把戰士的喜怒哀樂、礦工兄弟的生存狀況以及大山里一草一木的性情、精神融入筆端,無論是山水還是人物,皆可與他深刻交流,表現出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元素。
“青綠含丹”的中國畫是畫家有感于山川物象、社會生活所作出的獨特認知和詩意表達,其所體現的“天人合一”精神,將身處的自然環境、個人的審美取向,與中國山水畫的語言與理論精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讓我們在領略焦勇青綠山水多元化藝術風貌的同時,靜靜去體味蘊含于“青綠”畫中的那一顆“丹心”——審美意境與哲學精神。
藝術家簡介
焦勇,1969年出生,自幼學習繪畫,1989年畢業于陜西省安康師范學校美術專業,1992年、2003年分別在陜西西安礦院、廣東教育學院進修畢業。恪守承續傳統、融合西方的繪畫理念,在中國畫藝術方面師承中國山水畫大家羅銘先生和凡道成先生一脈;同時又得油畫大家周正先生和著名美術家、教育家陳仕衡先生悉心傳教。焦勇長期受紅色文化精神浸染,并秉志通過藝術加以傳承與弘揚。
作品欣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