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八年級上冊語文22課《〈孟子〉三章》預習 教案 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課《消息兩則》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2課《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3課《“飛天”凌空》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4課《一著驚海天》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5課《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一單元《新聞采訪、寫作》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口語交際《講述》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6課《藤野先生》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7課《回憶我的母親》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8課《列夫·托爾斯泰》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9課《美麗的顏色》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寫作《學寫傳記》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綜合性學習《人無信不立》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0課《三峽》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1課《短文二篇》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2課《與朱元思書》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3課《唐詩五首》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寫作《學習描寫景物》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名著導讀《紅星照耀中國》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誦讀》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4課《背影》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5課《白楊禮贊》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6課《散文二篇》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7課《昆明的雨》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寫作四《語言要連貫》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綜合性學習《我們的互聯網時代》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8課《中國石拱橋》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9課《蘇州園林》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20課《蟬》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寫作五《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預習+教案+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口語交際《復述與轉述》預習+教案+課件

22課《〈孟子〉三章》

     預習知識點   

課 前 預 習

一、作品梗概

《孟子》是“四書”之一。它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

《孟子》的顯著特點,一是長于言辭,氣勢磅礴,論證嚴密,雄辯而色彩鮮明,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道理。

二、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知 識 重 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全文展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二、主題概述

本文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闡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

三、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親戚之(“畔”同“叛”,背叛)

(二)古今異義

1.非不深也

古義:護城河;今義:水池,池塘。

2.革非不堅利也

古義:兵器;今義:軍人,軍隊。

3.委而

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4.不以山溪之險

古義:國防;今義:國家。

(三)一詞多義

天時不如地(有利形勢) 

兵革非不堅(鋒利,銳利)

(四)詞類活用

1.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作動詞,限制在疆域內,居住) 

2.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作動詞,鞏固)

3.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詞作動詞,震懾)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也”表示判斷)

2.雙重否定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非不……也”相當于現代漢語“不是不……”)

(六)成語積累

得道多助:堅持正義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

四、鑒賞品讀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說明了什么?

用頂真的修辭手法,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2.結尾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結尾運用對比論證,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得道”“失道”對戰爭的決定意義,突出強調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強調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來證明他的觀點的?

圍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作者以戰爭為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首先從進攻一方來論述。從“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以看出,指的是個小國家,強大的軍隊占據有利時機包圍一個小國,即使圍而不攻,被包圍者也一定是堅持不住的,然而卻沒能使小國屈服,這是因為小國占據了有利的地勢。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接著又從防守一方來論述。城高,護城河深,武器精良,糧食多,完全可以長期堅守,然而守城一方棄城而逃,這是因為軍心不穩,內部不團結。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見,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富貴不能淫

一、全文展示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二、主題概述

本文通過反駁景春的觀點,指責公孫衍和張儀之流只顧順從君主之意,不能稱之為大丈夫,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的觀點。

三、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往之家(“女”同“汝”,你)

(二)古今異義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

古義:有大志、有座位、有氣節的男子;今義:已婚女子的配偶。

2.未學禮乎

古義:尊稱,相當于“您”;今義:兒子。

3.與民

古義:遵從;今義:緣由。

(三)一詞多義

者多助(仁政) 

妾婦之(道理)

獨行其(道路)

(四)詞類活用

1.富貴不能(使動用法,使……迷惑) 

2.貧賤不能(使動用法,使……動搖)

3.威武不能(使動用法,使……屈服)

(五)特殊句式

判斷句

妾婦之道也。(“……也”表示判斷)

(六)成語積累

1.富貴不淫:指意志不為金錢和地位所迷惑。

2.貧賤不移:不因貧窮或地位低而改變志向。

3.威武不屈:強暴的壓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堅貞頑強。

四、鑒賞品讀

1.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既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當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亂、動搖、屈服。

2.孟子舉生活實例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舉男子加冠、女子出嫁這樣的生活現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連此類常識都沒有呢?從論證方法看,這句既是舉例論證,又是類比論證,以“女子”守禮教來類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3.孟子是怎樣從正面展開論述的?

孟子用排比句從正面論述,“廣居”“正位”“大道”分別比喻“仁”“禮”“義”,這是比喻論證,同時與上面構成對比論證;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別表明“大丈夫”應有的行為準則,這又是一種對比。

4.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通過事例闡述大丈夫的所作所為,通過“得志”與“不得志”的對比,分析他們對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態度,贊美了大丈夫高潔的品質。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全文展示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二、主題概述

本文通過擺事實和正反對比,有力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三、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1.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2.于慮(“衡”同“橫”,梗塞、不順)

3.入則無法家士(“拂”同“弼”,輔佐)

(二)古今異義

于色

古義:征驗、表現;今義:征討。

(三)一詞多義

1.舜于畎畝之中(興起,指被任用) 

于聲(顯露、流露)

2.行亂其所為(違背) 

入則無法家(同“弼”,輔佐)

(四)詞類活用

1.必先其心志,其筋骨,其體膚(使動用法,使……痛苦;使……勞累;使……經受饑餓之苦) 

2.人恒(名詞作動詞,犯錯誤)

(五)成語積累

動心忍性: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

四、鑒賞品讀

1.作者開篇一下子列舉了六位名人,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他們都出身卑微,都經歷過磨練,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作者列舉六位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練,即憂患可以激人奮發有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這也為下文論理奠定了事實基礎。

2.文章第②段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闡明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運用排比修辭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寫了擔大任的人所經歷的種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從而突出作者的觀點:艱苦磨難能培養人堅強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長人擔當大任的能力。

3.“人恒過,然后能改……而后喻”,這段文字論述了什么?

由人及國,從內外兩方面說明導致亡國的原因。雖是從反面論證,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個國君要想把國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樣經受內外兩方面的艱苦磨練。

 全 文 翻 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斗,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富貴不能淫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還不算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平靜下來,天下戰火就熄滅。”

孟子說:“這哪能稱為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把順從作為準則,是婦人家遵循的行為原則。(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 義 ’。志愿實現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志愿不能實現時,也獨自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被任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奴隸買賣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苦惱,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體空虛乏力,讓他的每一次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忍,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才能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而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這樣自己才會明白。在國內若無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和自己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憂懼,這個國家時常有滅亡的危險。這樣人們才會知道憂愁患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教    案     



22 《孟子》三章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及結構。

3.文章以朗讀為主,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論點,然后分析文章的構思,最后再在讀的基礎上進行課文背誦。

4.體會孟子主張的民本思想及憂患意識的社會意義,從而加深個人的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第一課時 富貴不能淫

一、新課導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說出這種鏗鏘誓言的即是繼承并發揚孔子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孟子的學說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導意義。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張,“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觀,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們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稱為“四書”之一的《孟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對照朗讀和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注意:斷句、正音)

2.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重點文言字詞:女、丈夫、戒、淫、命、順、正、獨、行

重點語句翻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三、小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組代表展示。(形式:以學生為主解答,老師適時更正)

2.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要求學生作答。

3.學生結合所講再次翻譯文章。

四、課文講解

小組合作探究:

1.讀完全文,你能說說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形象嗎?

交流、明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的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

2.文中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交流、明確:“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舉例說明你對大丈夫的理解?

交流、明確: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4.今天我們還需要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嗎?

交流、明確:這句話出自《孟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金錢利益的誘惑,不亂其心;在危及國家民族利益的時刻,我們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做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五、文章的寫作特色

1.語言含蓄幽默,諷刺深刻尖銳。

2.運用排比,增強文章氣勢和感染力。

(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

六、深入討論什么樣的人才是大丈夫,并舉例說明

學生分小組討論:

富貴不能淫——關羽、文天祥、方志敏。

貧賤不能移——陶淵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顏真卿、聞一多、劉胡蘭。

七、布置作業

·》本課時作業。

板書設計

富貴不能淫

重點字詞:女、丈夫、戒、淫、命、順、正、獨、行

重點語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第二課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放錄音,學生根據錄音劃分句子的節奏。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對照注釋同桌間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務。

(1)通假字

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讀bì,通“弼”,輔佐 )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慮 (衡:同“橫”,梗塞、不順)

(2)古今異義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古義:搗土用的杵。今義:建筑、修建。)

(3)詞類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痛苦)

勞其筋骨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其體膚 (餓: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饑餓)

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 ……受到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 (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

二、賞析課文,把握論證方法

1.指名讀第1段。

(1)問題:本段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六個事例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第1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依據。

(2)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明確:“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是什么?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明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4)“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齊讀第2段。

教師歸納:文章從外在表現和內心反應兩個方面來闡明犯了錯誤后的態度。人是這樣,國家更應這樣。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結論: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三、課堂總結

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具有憂患意識,做到“未雨綢繆”,而不是“臨渴而掘井”。

   四、布置作業

1.課下繼續背誦兩篇課文。

2.·》本課時作業。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淺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及通假字現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親戚”等字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反復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3)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要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掌握文章的論述特點

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運用所學議論文知識分析文章。

四、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讀法,體驗法,說學法

(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有句古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樣的主張在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了,他提出了“行仁政”,孟子一生滿腹經綸,孟子不在其位而謀其政,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及《孟子》介紹

(1)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書。孟子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與民同樂”的思想,他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施行“仁政”。

(三)學習目標:

1、能夠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解釋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在此基礎上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3、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4、用自己的話說說“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渡:先聽錄音,注意生字詞的讀音及節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頓。

2.聽了課文的朗讀,你知道怎么讀了嗎?關鍵是讀出文章的節奏。那接下來就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

3.渡:會讀了嗎?真的?給同學們增加點難度,我們都知道古人寫的文字是沒有句讀的,就像屏幕上的一樣一樣的。誰有勇氣先給自己一個展示的機會。來讀一讀。請學生評。

渡:朱熹曾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4.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五)、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學習文言文朗讀是第一步,那么接下來第二步我們該做什么了呢?好,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己翻譯課文,疑難的詞、了解不了的、落實不了的、難的句子做上記號,提出來在小組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待會兒可以舉手提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重點分析 “故曰”中的“故”舊的——溫故而知新     《論語》

緣故——扶蘇以數諫故《陳涉世家》、公問其故《公輸》

故意——廣故數言欲亡    《陳涉世家》

所以——故五月渡瀘、故臨崩寄臣以大事《出師表》

“寡助之至”中的“至”  到——過中不至 《陳太丘與友期》自始至終、至死不渝

感人至深、至高無上、如獲至寶、至理名言——極、最

(六)、研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

渡: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后,相信同學們看懂文章的大概意思了。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論據: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戰爭中需要

防守——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結論:   得道多助——順之

失道寡助——畔之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2.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七)、討論課文論證的語言。

(八)、現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合你的生活,談談對“道”的理解。

(1)以國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國家間和平共處、互不侵犯;

(2)以國家內部而言,“道”指愛民,為老百姓著想;

(3)以個人而言,“道”指與人為善,仁義道德。

(九)總結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然后擺事實、講道理逐層深入地進行論證。“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團結協作精神的重要性。

(十)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內容,寫一篇讀后感。

      課    件      

由于課件內容較大,這里只展示一部分,需要資料的家長和同學請按下方步驟領取!

領取方法



1

關注 初中語文助手 公眾號

來源 | 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2課 《〈孟子 〉三章》知識點 圖文解讀
部編(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優質教學課件 第6單元 22《孟子三章》(共3個課時 75張PPT)
《富貴不能淫》教案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課文《〈孟子〉三章》知識點詳解
《富貴不能淫》教學設計(二)
初中文言文《孟子》二章詳細解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区| 瑞金市| 平度市| 韩城市| 调兵山市| 崇文区| 海城市| 门头沟区| 枣庄市| 内江市| 仙桃市| 芷江| 顺义区| 上犹县| 安陆市| 永宁县| 昌都县| 扎赉特旗| 渝北区| 屏东市| 江孜县| 克山县| 东安县| 甘谷县| 乌兰浩特市| 安阳市| 塘沽区| 图们市| 丽江市| 京山县| 南安市| 沂南县| 武冈市| 峨眉山市| 哈巴河县| 虹口区| 遂昌县| 南岸区| 东安县| 宿州市|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