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46 精準(zhǔn)翻譯語句(一)
——扣準(zhǔn)語境,落實“分點”
復(fù)習(xí)任務(wù)
1.掌握翻譯的原則和要求。2.強化翻譯中的語境意識。
考情微觀
年份
卷別
題干表述(第13題翻譯)(8分)
設(shè)題角度
命題特點
2022
新高考Ⅰ卷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古今異義詞:歲 關(guān)鍵虛詞:且
固定詞語:奈何
①兩個句子均為敘述性語句。
②主要采分點:重點實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重點虛詞——以、乃、之、其等;重點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
③均有個別陌生實詞,需要臨場推斷。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多義實詞:折節(jié)、與、去
關(guān)鍵虛詞:以
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吳漢可。禹數(shù)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
重點實詞:勇鷙 關(guān)鍵虛詞:數(shù)、鮮
句式:省略句
(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
多義實詞:讓 古今異義詞:軍師
句式:固定句式
2021
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
多義實詞:患、賕、密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重點實詞:惡、樂
活用實詞:忠、佞
新高考Ⅱ卷
(1)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
多義實詞:報、聽、互市
(2)知大功不遂,感激發(fā)病。
古今異義詞:感激 虛詞:遂
知識圖要
活動一 掌握翻譯的原則和要求
(一)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直譯:字字落實
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即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要求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jù)。當(dāng)然,有一些發(fā)語詞、助詞無法直接譯出,則不必譯出。如:
原句
帝
曰
吏
奉
法
律
不
可
枉
也
更
道
它
所
欲
王
無
復(fù)
言
對照
皇帝
說
官吏
奉行
法典
律令
不
可
違犯
再
說
其他
要求
趙王
沒有
再
說
方法
組詞
換詞
組詞
組詞
組詞
組詞
保留
保留
換詞
刪除
換詞
換詞
換詞
刪除
換詞
保留
換詞
換詞
換詞
(1)試翻譯下列句子,體會直譯原則。
①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衛(wèi)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報告了單于。單于更加想讓他投降。就把蘇武關(guān)在地窖中囚禁起來,斷絕供應(yīng),不給他喝的、吃的。
說明:直譯時須注意以下三個詞語。a.“愈益”,同義復(fù)詞,只譯出一個即可。b.“絕不”,要把“絕”落到實處。c.“飲食”,注意譯的順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
②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們家的人讀書很久沒有效果,這孩子取得成就,就值得期待吧!
說明:直譯時須注意以下三個詞語。a.“不效”,也可意譯為科舉上沒有成就;b.“兒之成”中的“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可不譯;c.“乎”,語氣助詞,可譯為“吧”。
(2)試翻譯下面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體會直譯原則。
(2020·全國Ⅰ)(蘇軾)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fù)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
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減價出售常平米,制成許多稠粥、藥劑,派人帶著醫(yī)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解析 該句可以保留的詞語有:又、減價、治病(與現(xiàn)代意思相同)、常平(文化常識)。可以對譯的詞語有:糶(出售)、多(很多)、作(制作)、
粥(稠粥)、遣(派遣)、使(使者)、挾(挾帶)、醫(yī)(醫(yī)生)、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甚(很)、眾(多)。
“對譯”“保留”,落實直譯
(1)通過“對譯法”逐字落實,將大量文言單音節(jié)詞翻譯成白話雙音節(jié)詞。
“對譯”即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對應(yīng)“組詞”。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傾向性的基礎(chǔ)上,看看需要翻譯的語句中有哪些單音節(jié)詞,按白話習(xí)慣的雙音節(jié)說法逐字落實,逐字對應(yīng)翻譯,字字落實,抓住句子中關(guān)鍵字詞翻譯與上下文意對應(yīng)即可。
在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語占80%以上。通過對應(yīng)的“直譯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實得分點。
(2)通過“保留法”,使文言內(nèi)容保持原汁原味。
即對文言中的人名(姓、名、號)、地名(歷史沿革、地理名稱)、官職(朝廷官職、地方官職、不同朝代稱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變化、制度沿襲)、謚號(褒貶)、紀(jì)年(干支和年號)、科舉(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變)等不必翻譯。
平時我們對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禮節(jié)、朝廷的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要多留心,多積累。
2.意譯:靈活變通
文言文句式靈活,省略句、倒裝句較多,而且詞類經(jīng)?;钣?,有時直譯會使句子不通順或表意不夠明確。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縛,不能機械地采用直譯,而應(yīng)采用意譯,使句子語氣順暢,意思明確。意譯,多用于一詞或短語的翻譯。翻譯中需要意譯的多是使用固定詞語或修辭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試翻譯下列句子,體會意譯原則。
(1)縱一葦之所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憑小船隨意漂蕩。
解析 “一葦”使用比喻,可以只譯出本體,或改成明喻翻譯。
(2)臣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臣活著應(yīng)當(dāng)不惜犧牲性命為國出力,死后也要像結(jié)草老人那樣報答您的大恩。
解析 “隕首”意譯,“結(jié)草”用典,應(yīng)譯出內(nèi)涵。
(3)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燕、趙、韓、魏、齊、楚六國所積存的金玉珠寶。
解析 “收藏”“經(jīng)營”“精英”使用互文手法,可以合譯。
(4)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沒有伯伯叔叔,也沒有哥哥弟弟。
解析 宜根據(jù)對稱特點準(zhǔn)確譯出“鮮”字的意思。
(1)比喻的翻譯。①明喻,譯為“像××一樣”。如“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中的“云”“響”“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分別譯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②暗喻,譯為“像××一樣+××比喻義”。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鴻門宴》),可譯為“秦王有像虎狼一樣兇狠的心腸”。③借喻,翻譯時需把喻體還原成本體,譯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譯。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別很大,在古代漢語中,如果把借代直譯過來,會讓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應(yīng)意譯,譯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縉紳”本義是指古代大臣上朝將手板插在腰帶里,如果出現(xiàn)在句中,應(yīng)譯成它的借代義“做官的人”。
(3)互文的翻譯。互文又叫“互辭”,前后兩句或兩個短語意義相互交叉,互為補充,翻譯時要把兩部分合起來翻譯。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應(yīng)譯為“我和客人都下了馬,然后上船”。
(4)委婉的翻譯。古人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而把話說得很含蓄,這就是委婉。翻譯時應(yīng)還原其本來的意思。如“季氏將有事于顓臾”(《論語》)中的“有事”,特指發(fā)動戰(zhàn)爭。
(5)用典的翻譯。古人為了使文章典雅,言簡意豐,常常會引用典故。翻譯典故常采用點義法,即不照抄典故,只點明典故的內(nèi)涵。如“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滕王閣序》),這里引用了鍾嶸《詩品》中“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說法來贊美與會賓客,可以譯成“請各位賓客施展潘岳、陸機一般如江似海的才華,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吧”。
(二)翻譯的基本要求:信、達(dá)、雅,重在“信”“達(dá)”
“信”,就是指譯文要準(zhǔn)確地表達(dá)原文意思,不誤譯,不漏譯,不贅譯;“達(dá)”,就是指譯文要明白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dá)習(xí)慣,沒有語??;“雅”,是翻譯較高層次的要求,在考試中一般不作要求。
請根據(jù)“信”“達(dá)”要求,完成下列任務(wù)。
1.指出下列譯句的問題。
(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
譯文: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它對晉國無禮。
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晉侯”“鄭伯”不需要翻譯,譯句強行翻譯。
(2)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譯文:孔子說:“學(xué)習(xí)后要復(fù)習(xí),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
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時”字漏譯。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譯文: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
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省略成分未補出,“使”后的賓語“之”應(yīng)補出。②“哉”字未落實,改變了原有的感嘆語氣。③“被……所”是病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
2.指出下列畫線句的翻譯存在的問題,并寫出正確的譯文。
(1)薛訥,字慎言,起家城門郎,遷藍(lán)田令。富人倪氏訟息錢于肅政臺,中丞來俊臣受賕,發(fā)義倉粟數(shù)千斛償之。
訥曰:“義倉本備水旱,安可絕眾人之仰私一家?”報上不與。會俊臣得罪,亦止。明年,契丹、奚、突厥連和,數(shù)入邊,訥建議請討,詔監(jiān)門將軍杜賓客、定州刺史崔宣道與訥帥眾二萬出檀州。賓客議“方暑,士負(fù)戈贏糧深討,慮恐無功”,姚元崇亦持不可,訥獨曰:“夏草薦茂,羔犢方息,不費饋餉,因盜資,振國威靈,不可失也?!碧熳臃接渫囊?,喜奇功,乃聽訥言,而授紫微黃門三品以重之。
(節(jié)選自《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三十六》)
畫線句譯文:薛訥說:“義倉本來是為水災(zāi)準(zhǔn)備的,怎么能斷絕眾人的信仰滿足一家的私欲呢?”
①存在的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確的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備水旱”,指防備水災(zāi)、旱災(zāi),譯文漏譯了“旱”字;“仰”,仰仗、依靠,這里誤譯為“信仰”。
②薛訥(上書)說:“義倉的糧食本是用來防備水災(zāi)和旱災(zāi)的,怎么可以斷絕眾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
(2)劉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也。父勔于大桁戰(zhàn)死,悛時疾病,扶伏路次,號哭求勔尸。
(節(jié)選自《南齊書·列傳第十八》)
畫線句譯文:父親參與大桁之戰(zhàn)而戰(zhàn)死,劉悛那時身患疾病,有人攙扶著走過來,大哭著請求父親劉勔的尸體。
①存在的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確的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佟奥反巍笔恰奥愤叀币猓@里漏譯了;“請求……尸體”,“請求”譯得極不準(zhǔn)確;“大哭”的主語不明,讓讀者誤以為是“有人”,而不是劉悛。
②他父親劉勔在大桁戰(zhàn)死,劉悛當(dāng)時也身患疾病,被人扶到路邊,大聲痛哭著尋求劉勔的尸身。
活動二 強化翻譯中的語境意識
語境,即語言環(huán)境,分為內(nèi)部語境(上下文)和外部語境(社會背景、知識積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說的語境通常指內(nèi)部語境,主要是文段語境和句子語境,很少涉及像現(xiàn)代文閱讀那樣的全篇語境。文言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不僅僅是激活、鎖定考生已有的文言知識積累,更在于以下方面:
(1)確定重要實詞、虛詞的含義,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無判斷標(biāo)志的判斷句和意念被動句),推測疑難詞語的含義。
(2)結(jié)合語境推斷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詞具體指代的對象。
(3)保證文意通順,避免出現(xiàn)“見字生義”“刻意硬譯”等常見問題。
語境對于翻譯來說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乃至考試中,考生的語境意識卻往往非常淡薄。其中一個客觀因素就是在考試時被翻譯的語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閱讀題的最后,與原文相對隔開了,于是考生只盯著這個句子思索,即使明知翻譯不通也還是硬譯,卻不知道把這個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讀、去思考。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忌诜g文言文時,應(yīng)真正做到字回到詞中,詞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句子,尤其要結(jié)合語境,譯準(zhǔn)加點字。
(1)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節(jié)選自《史記·刺客列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王對待將軍您可以說是狠毒了。(“深”譯為“惡毒”“狠毒”,可聯(lián)系“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譯出)
(2)洪邁字景盧。紹興十五年中第。乾道六年,除知贛州。辛卯歲饑,贛適中熟,邁移粟濟鄰郡。(節(jié)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辛卯年年成不好,贛州正好是中等的收成,洪邁運糧救濟鄰近的地方。(“歲”,多義詞,根據(jù)語境,應(yīng)譯為“年成”“收成”;“中熟”,根據(jù)語境,應(yīng)譯為“中等的收成”“成熟一半”)
(3)茂(指茂州)有兩道,正道自濕山(地名)趨長平(地名),絕嶺而上,其路險以高;間道自青崖關(guān)趨刁溪,循江而行,其路夷以徑。(節(jié)選自《宋史·列傳第九十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路從青崖關(guān)向刁溪,沿江而行,那條路又平又直。(“徑”應(yīng)譯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