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地價,放限價,成為主流。
對于土地新政的理解,朋友圈里還是流傳著很多誤解,沒有那么樂觀,也沒有那么悲觀。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其實算不上是新政,因為它沒有改變政策本身,它改變的是實施這個政策的程序而已。
解釋起來有點煩,先說我的觀點。
宅地在土地供應計劃中只占一小部分,新政不會對宅地供應產生強烈的影響。
但是,土地新政會提高土地審批和使用的效率,從而會加快大城市的建設步伐,而大城市對房價的影響是貴的更貴,便宜也會更多但會更遠。
這周,杭州市出臺了《2020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杭州十區的商品住宅用地供應計劃從去年的545.66公頃增加到了今年的628.50公頃。
我們結合這個計劃來討論。
國務院授權和委托部分省市政府用地審批權,簡單地說,就是「放權」而不「放松」,「增效」而不「增量」。
打個比方,你去看病,以前是由醫生幫你量體溫,檢查和記錄體征?,F在應該除了社區門診,都是提前由護士幫你測量好體溫了。當然,對你的病情與醫生的處方,沒有任何影響。
既然這樣,為什么要做這樣的調整,因為可以增加效率,而效率的增加有時候會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再打個比方,你和你老板只有一張100元的紙幣,老板給你100元讓你幫他做口罩,如果貨幣的使用效率只有一次,那么,這張100元的紙幣產生了100元的經濟總量。但是,如果我們提高紙幣的流轉效率,你又用這張100元的鈔票向老板買了100元口罩,老板又能夠給你100元讓你幫他做口罩。OK,現在,這張100元人民幣產生了200元的經濟總量。
理解了這兩個比方,就可以明白,那些認為《決定》「增加了各省及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建設用地規?!?、「三大核心城市群、成渝都市圈建設用地指標數量增加」、「土地供應將進入大寬松時代」這樣的觀點,都是誤讀。
但如果因此認為,《決定》不會促進大城市建設,也是錯誤的。
事實上,國務院這一次授權改革也是下促上的,對于省內土地指標的有償異地使用早已在多省實施,而對于加快省域大城市建設也已經在浙江等地推行。2019年2月,浙江就確定了全面實施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將在全省形成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圈。
衢州和麗水沒有劃入四大都市圈,也沒有單獨設個大都市,而是建設大花園。衢州的土地指標用到哪里去了,其實大家想一下為什么未來科技城有個大大的衢州園就明白了。
回到杭州,2020年,杭州十區的商品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比去年增加了82.84公頃,如果按2.5的容積率計,增加供應計劃200萬平方米。
當然,這僅是供應計劃,跟實際出讓還是有差異的,但供應計劃的增加,是增加實際出讓的第一步。
來看兩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