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幫助其他的藝術創作者擺脫【三分法則】的魔力,并且給他們演示貫穿在這篇文章里面無價的藝術創作技術,或許我們就可以改變未來的藝術!和許多其他的藝術家一樣,我也曾經被洗腦,認為【三分法則】是一個創作的好方法。
沒有創作,藝術就不能豐盛。而采用【三分法則】來指導你的創作,只能讓你的藝術之路結束在平庸的黑暗小道上。這聽起來刺耳,但事實就是這樣。
很多人不喜歡規則,也同樣不喜歡遵循規則,他們總是說一些老生常談的句子“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或者“學習規則是好的,但是也要知道如何打破規則”?!耙巹t”這個詞就意味著可以被打破,我正在努力證明【三分法則】是不是一個需要被打破的規則,下面一些觀念你可以在藝術創作的時候考慮一下:
誤區一:【三分法則】讓人看著舒服
揭穿這個說法,我們首先得知道是什么使圖像賞心悅目,我可以向你保證,一定不是把你的拍攝主體放到【三分法則】里面規定的那些十字交叉點上就可以讓你的作品變得更好。要賞心悅目的話就要求你的構圖清楚,而不是整個畫面卷入一個毫無層次感的混亂畫面中。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好了,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大腦是怎樣感知視覺刺激的。為此,我們用完形心理學的一些技術例如“背景關系”來將主體與背景清楚的分開。
或者我們可以用“連續性法則”,運用這一法則我們可以使用多個對象來創造一個完整的蔓藤花紋。
我們甚至可以用高對比度來抓住觀者的眼球,使他們看向主體。
誤區2:“很多大師都在用”
下一個誤區是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大師也贊成使用【三分法則】,Annie Leibovitz是一名頗具影響力的攝影師,她就是一個【三分法則】的推崇者。那么我們就拿她的一些照片來分析一下,看看她究竟有沒有使用【三分法則】。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壁爐在【三分法則】的線條上完美的擺布著,我想她是用了【三分法則】,但是……我們再看看模特的姿勢?她是怎么做到在只有水平和垂直擺布的情況下創造這么完美的構圖?以后的拍攝我該怎么辦?我曾經使用【三分法則】來創造,現在我該怎么辦?該怎么讓模特去擺姿勢?下面是我們將要介紹的動態對稱。
Annie為了更好的為模特造型姿勢,用了動態對稱的構圖。這是坐標系統的基礎。
簡單的說,運用坐標系統我們可以更好的分析照片的構圖。我們可以用對角線、鉛垂線、平行線來幫助我們創造畫面的旋律,無論是繪畫、攝影還是雕塑,都可以用得上。
對于坐標系統我們本來還可以深入解釋更多,但現在我們只是想通過介紹坐標系統來揭露將我們洗腦如此之久的【三分法則】是不是真的值得全世界推崇。
誤區3:【三分法則】可以讓畫面充滿動感
這簡直是不符合事實,只把一個主體放到一個點上而不考慮整體是不能讓你的構圖產生運動旋律的。
當我們使用完形心理學的“連續性法則”,我們會發現更多創造運動和個體的方法,來創作充滿動感的圖像,其中最賞心悅目的就是藤蔓花紋式的動感。
這個曲線的元素并入你的藝術創作可以讓你的畫面充滿動感,畫家們也大量的運用在他們的作品中。
另一個可以創作動態的技術叫做“巧合”。這是一種“邊對邊”的關系,就是通過邊對邊或者上對下的一種方式來統一多個元素創造出動態感。
這不是一條你可以用來參考的“實線”,它可以被隱藏、被打破,還有一些充滿魔力的軌跡,它可以輕松的彌補差距。
在這幅照片里面我們可以看到Annie Leibovitz在模特四肢的姿勢中運用了“邊對邊”的關系。
我們也可以看到達芬奇和布格羅也在他們的繪畫中用到了“邊對邊”的關系。
誤區4:【三分法則】讓主體偏離中心
首先,是誰規定把主體放在畫面中間就是不好的?為什么我們要如此相信這個說法?
完形心理學里有一條對稱定律,對稱定律表明人類的大腦總是在試著找到視覺上的平衡,所以如果我們在運用【三分法則】構圖的同時,就需要一個對應的物體來保持畫面的平衡感。如果缺少這個對應的物體,我們的構圖就是缺失平衡感的。
垂直線上的平衡、水平線上的平衡,我們必須懂得怎么去控制這些,才能讓整個畫面的構圖達到合適的平衡感。
下面這幅照片是我拍的,我將主體置于了畫面的中心部位,但是因為考慮到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平衡,使得整張照片給人一種舒適的平衡感。
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去忘記【三分法則】,因為根深蒂固的【三分法則】,使得我在以前的創作中只考慮把主體放在這個點還是那個點,卻忽略了整張照片的整體性。
誤區5:【三分法則】是畫面平衡和趣味攝影的基礎
我們已經提到了讓畫面平衡的對稱定律,但是我們還沒提到【三分法則】造成的“留白”。如果構圖的時候我們只是單單把主體放在【三分法則】里面的十字交叉點而不考慮整體,也不放置相對應的物體在另一邊,就會導致“留白”的產生。
“留白”可以很好的運用在孤獨系攝影中,但是沒有很好的技巧去隨意用“留白”的話,只會被看作是新手攝影。
誤區6:對于初學者來說,【三分法則】是個很好的開始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三分法則】只是將我帶入了死胡同。我曾經以為【三分法則】是成為攝影是必備技能,后來我發現迷信使用【三分法則】讓我停滯不前而且不知道如何去合理的構圖。
如果藝術初學者一開始就學著使用坐標動態對稱而不是使用【三分法則】,他們會更好的擺布模特或者運用畫筆,讓畫面獲得更多的旋律。
誤區7:【三分法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和希臘藝術家創造的
最早有記載的【三分法則】遠離來自Smith在1797年出版的書,但是當你了解了Smith的畫,你會發現他并沒有那么的精通于【三分法則】。
達芬奇要是知道后人說他的藝術創作只用了【三分法則】,他可能要在墳墓里翻滾起來了。他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而有人卻想簡單的用【三分法則】來概括?沒門!
達芬奇,跟其他偉大的藝術家一樣,使用的是“動態對稱”、黃金分割以及其他很多技巧來構圖。例如放射線、橢圓、巧合等構圖技巧。
誤區8:人類的眼睛自然而然的會關注交叉點
我是真心希望構圖可以如此輕而易舉。把你的物體放在交叉點上,然后緩慢移動來控制觀眾的眼睛,你會發現事實是我們被高對比的部分吸引了而非交叉點!
當我們把物體放在對比度最大的區域,無論這個區域處在什么位置,物體都是首先被注意到的部分。
另一個吸引眼球的是邊緣閃爍,它是指高對比邊緣的元素,將會分散人們對主體的注意力。
創造一個合適的對比度,可以讓你的作品來掌控觀者的注意力。
誤區9:用【三分法則】來剪裁照片是拯救照片最好的方式
剪裁一張構圖差、曝光不準確的照片是無濟于事的。
學習創作和完形心理學的一些技巧,你將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樣去解決視覺問題,然后更好的呈現在你的相機里,別讓寶貴的影像因【三分法則】而犧牲。
誤區10:利用好黃金點可以創作有張力的畫面
把主體按照【三分原則】放到相應的點上并不能像我們曾經了解到的那樣創作有張力的畫面。
使用完形心理學的一個技巧“鄰近原則”,我們可以看到張力是如何被創造的。就像這幅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的壁畫,畫面上幾乎是一個整體,視覺張力來自于他們幾乎要碰到一起了但是并沒有完全碰到一起,畫面凝固在觸碰前的一瞬間。
或者是這幅照片:男人差點就要碰到他死去的妻子,這種即將觸碰的感覺制造了張力。
構圖的時候考慮到使用“鄰近原則”,距離可以讓畫面產生一定的“留白”,在下面這幅照片里面,距離產生的留白創造了整個房間畫面的張力。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