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閘蟹的季節雖然過了,但蟹黃的香,和蟹肉的鮮卻一直在我腦子里揮之不去。
同樣揮之不去的,還有想起大閘蟹時,我嘴里就流出來的哈喇子。
蟹肉偏涼,在調味的時候,我們都喜歡用些熱性的料來中和下,醋汁里放點切碎的姜末,和一碗燙嘴紅糖熱水,每年都跟大閘蟹不期而遇。
除了吃蟹的時候,大家很少會把姜和醋這二位湊到一起,甚至在很多人眼里,這哥倆屬于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
連我這個天馬行空的廚子,也只有在烹飪蟹肉的時候,才會想起姜醋的組合。
巧合的是,今年家里沒有甜醋了,只有一瓶朋友送的10年釀老陳醋,香味是足,但甜味不夠。
把姜末扔進陳醋里的時候,我順手放了一嘬白糖,又倒了小半杯純潔水,想用稀釋加放糖的方法,用陳醋模擬甜醋。
這么個天真的想法,不成想碰撞出了個別樣的味道。
因為很喜歡醋,所以醋溜類的菜品在我的餐廳里出場頻率很高。
醋溜白菜,醋溜土豆絲,醋溜木須,醋溜肉片等等,能溜不能溜的菜,都被我醋溜過。
因為我老婆討厭吃菜的時候遇到姜,在做醋溜肉片的時候,我會用泡水的方法,取姜水代替姜絲,就類似以前文章里說過的蔥姜水。
這道菜我做了很多遍,調味時姜和醋的用量最大,整道菜的味道,其實就是姜醋給的,只是我以前沒有往這方面再深究過。
姜醋汁,姑且算是蔥姜水的衍生品吧,是最近被我發現的一片新大陸,也讓廚藝更近了一步。
總結了挺久,又系統的分析了下,為什么姜醋的結合會有這么好的效果,捋清楚思路以后,就迫不及待的創作了此文,與大家分享。
姜與醋,有一個共同特點,功能性大于增香性。
與姜同時提名最多的蔥,用在熗鍋的時候,蔥香味來得非常熱烈,而且更能附和食客們的喜好。姜的香味就差了許多,甚至很多人都不認為姜是有香味的。
醋在發酵類調味品里,本就屬于名氣最小的那位。與醬油的醬香比起來,醋香味就是小巫見大巫。
姜與醋,在食客甚至部分廚師的眼里,最大的功能只是去腥味,捎帶腳的增加點香氣。
這也怪他們自己,去腥解膩的能力太強了。當一個人一方面才能過于突出的時候,他的其他才能就很難被別人再看到了。
就比如我們的大文豪蘇軾,大家都記住了那句“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卻很少有人知道,蘇東坡其實也是個大吃貨,那個……是個大美食家……
拋開在去腥解膩這個領域的成就,姜醋在增香這條路上,絕對屬于懷才不遇的難兄難弟。
話又說回來,醋比姜可能還是幸運那么一點點,因為很多人意識到醋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存在,出鍋前烹一點,跑了醋酸,留下醋香,是抓住食客胃口的利器。
而且醋在山西還有知遇的伯樂,山西人釀醋,不同于其他地區,在醋香上尤其下功夫,地道的山西老陳醋有一道特殊的工藝,給老陳醋增加了獨特的焦香味。
讓我能關注到姜醋汁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對香味的審美疲勞。
香味的堆積,元老無非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那幾位,辣椒花椒的椒香,蔥香,蒜香,肉香,脂香,即便是變化多端的香料,時間久了也早就摸清了門路。
我們現在所吃到的香味,無非就是以上幾位之間不同的排列組合,初食驚艷,再而平淡,既而平庸的路,一遍一遍地在走。
這個時候,因為去腥解膩能力被埋沒的姜醋香味,一出現就把我的胃口給抓住了。
姜醋味,是一種似曾相識,又陌生新奇的味道。
說他似曾相識,是因為他們二位是調味料里的明星,味道時常出現。
說他陌生新奇,是因為從來沒有哪次調味,是以姜醋味為主去進行的。
況且,姜和醋遇到一起后,可不是簡單的味道疊加那么簡單,說他倆臭味相投最合適不過了。
大部分的醋,味道上只有一層,就是酸,這類的醋,只能算是最基礎款。
好一點的醋,味道上有兩層,酸與甜,或者酸與香,這類的醋,已經算的上中高檔了。
再往上,味道上有三層,酸,甜,香。這種醋,絕對屬于高檔的了。
最好的醋,有四層味道,酸,甜,香之外,還有神秘的醇香。
順便教了教大家怎么給醋定級哈。
我們大部分普通人,買到的醋其實都是最普通的,廣告上說的天花亂墜,實際上我們能品嘗出來的味道,就只有酸味而已。
普通的醋呢,遇上姜,味道層次上立刻就分明了,最起碼加入了姜的本香味。
再說姜,他的本味其實并不招大部分人待見,討厭吃姜的人,并不在少數。
這跟姜味和姜辣味來的過于濃烈,有很大的關系。
我也是偶爾心血來潮,會挑一根菜里姜絲放嘴里吃,只需一口,姜味在口腔迸發出來,我就會后悔自己這次的心血來潮。
但是呢,姜絲可樂跟紅糖姜茶我卻非常愛喝,那種暖暖的,微微的刺激讓我很舒服。
也就是說,姜味如果淡一點,其實受眾群體會更多。
遇到醋以后,姜味稀釋變淡,反而效果更好。
姜醋味能夠立住,其實還要感謝他們的一個好大哥:糖。
姜醋遇到一起后,難免也有拌嘴吵架的時候,甜味作為和事佬,把這二位徹底粘在了一起。
甜味本身就能降低辣的燥熱,撫平酸的尖銳,作為醋酸和姜辣的融合劑,最為有效。
而且糖的加入去調和姜醋,也跟我的一種“甜味式調味法”不謀而合。
之前文章里,說過的“逼近式調味法”傾向于調味料用量的角度。
“甜味式調味法”則側重于調味料搭配的方向。
做菜的時候,尤其要烹飪不熟悉的食材,最難的事莫過于如何勾勒味道。
與哪種食材搭配最合適,需要用到哪幾味調料,又適合于什么樣的味道,酸一點?辣一點?還是咸一點?
說得普遍一點,幾乎每次做菜我們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就是我要把這道菜做成什么樣的味道呢?
酸甜苦辣咸,不知道做成什么味道時,就把菜做得“甜”一點。
所謂“甜味式調味法”,就是把味道向“甜”的方向去靠攏。
“酸,咸,苦”屬于苦味;“麻,辣,辛”屬于辣味;“鮮,甜”屬于中間味。
我暫時還不確定味道從苦到甜再到辣的變化,是不是處在同一水平線,不知道是否屬于連續變換,但可以肯定的是,苦和辣與甜味都是逆向的。
把鍋里食材和調味料們各屬的味道,都向甜味靠攏,這樣的調味方法,不能說適合所有人,但能做到讓大部分人接受。
這一點,已經被一些經典菜的做法證實了,例如最善處理麻辣味道的川菜廚師,其實是最會用糖的廚師。
“川廚一勺糖”的說法,早就在江湖上流傳開來了,桀驁不馴的麻辣味,被川廚收拾的服服帖帖,這件事里糖的甜味絕對是秘密武器。
作為善于“醋溜”的小廚子,我早就發現了醋溜的秘籍:放糖。
沒有糖的醋溜,酸味尖銳單一,一口下去酸味能頂到腦殼里,下一口味道就沒了,后勁兒不足。
加了糖以后,酸味的棱角被磨平,同時喚起的鮮甜回口,能在酸味過后保持味道的持續性。
這個方法大家可以參考,有醋,有辣椒的地方,跟著放一點糖,能讓酸味和辣味不那么焦躁,而且增加甜鮮味。
需要特殊說明的一點是,“甜味式調味法”并不是把成品的味道調成甜味,而且讓味道有向甜味方向靠攏的趨勢。
例如川菜的麻辣,仍舊以麻辣口為主,只是加一勺糖后,麻辣味才不會因為過量走上物極必反的老路。
回到姜醋汁上,那天能讓我注意到姜醋汁的變化,其實是因為想用陳醋模擬甜醋時,加的那一嘬白糖。
白糖制住醋酸和姜辣之后,反而把他們體內的本味凸顯出來了,也讓人注意到了姜醋結合后的新奇味道。
說了這么多理論上的東西,下面來點干貨吧,姜醋汁的用法和做法。
點蘸:白灼的水產類食材,姜醋汁點蘸會在去腥的同時保護住鮮味,不會因為過于濃郁的味道掩蓋了食材本味。
我老家比較出名的火鍋雞,用的蘸水是蒜醋汁,其實以姜醋汁打底,再加蒜的話,用于火鍋雞的蘸水,效果會更好。
涼菜:姜醋汁代替三合油調制涼菜,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味道。
姜醋汁更適合涼菜拼盤,多種蔬菜焯水煮熟后,用姜醋汁調味,味道很新鮮,可以嘗試。
熱炒:醋溜的菜,用姜醋汁代替純醋,效果出奇的好,尤其是針對本身有腥味的葷菜來說。
做法上,我試過三種:
1,姜末切碎,直接放到醋里泡。
2,姜切末以后,放水里煮出味道,放涼后姜水兌醋。
3,姜切片,先在油鍋炸到表面水分發干,撈出姜片,加水開小火燉煮,把水燉走三分之二后,放涼兌醋。
這三種方法,其實都是針對取姜味的,第一種姜味最弱,第三種姜味最濃。
再說醋,如果用到熱炒的姜醋汁,選擇陳醋,增加香味。用于點蘸和涼菜的話,選甜醋就行。
文章最后,分享到最家常的醋熘白菜吧。
白菜幫斜切三角片,娃娃菜的話直切就行
油溫好一點,蒜片蔥花熗鍋
白菜下鍋,大火翻炒至斷生
鍋邊烹醋,炒走酸味,炒出醋香
白糖,鹽,和少量生抽調味
持續翻炒至白菜成熟,再烹一次醋
炒走醋酸,炒出醋香后出鍋
成品微酸回甜,白菜爽脆可口。
要點:
溫度要高,保住白菜水分不過分失水。
醋放兩遍,第一遍屬于低口與回味。
第二遍醋,出鍋放,保證醋香味濃郁。
白糖不能少,否則醋味單一,味道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