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沒有哪個父母想培養出一個不孝之子,但事實上,依然有不少的不孝之子,而不孝之子就是從怒吼到辱罵父母,從舉手試圖打父母到動真格打父母的。
引用《易經》的原文說明,子弒其父,臣弒其君,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意思講,兒子殺害父母,臣子殺君篡位,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漫長的時間里,積累而成的。
家規第一條,是為了能夠培養出孝順的子女,預防不孝的子女而設的。正如孔子之言,無遠慮者必有近憂。我們提前把隱患排除,不要到了解決不了的時候再來后悔。
孝順的子女替父母著想,然后落實到行動上去;不孝順的人,是以自己為中心,想著的是自己如何享受,至于別人的感受怎么樣,他不在乎。
因此,在培養子女的過程中,讓孩子感知父母的辛苦,感知父母對他們的愛,他們自然能夠為父母著想,替父母擔憂。 能夠做到這樣,孩子也不會做出打罵和怒吼父母的行為了。
你現在回想你的父母,你為什么心里是滿滿的愛,是不是想起當年,你的父母是多么不容易才把你帶大,把最好吃的,最好用的,千辛萬苦攢下來的錢都用在你的身上,而父母辛苦了一輩子都沒享福。言語無法闡釋父母的恩德,也許你會選擇用無法抑制的眼淚代替這一切。
那如何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愛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僅供參考。
感受媽媽的愛:
小寶在一歲多的時候,遇到不如意就會舉手打媽媽。當然,孩子這個時候不是真打,這是一種本能反應,但這種本能反應如果不制止的話,將來就會演變成真打。
當小寶舉手、怒吼的時候,我就會對小寶說,小寶,媽媽每天要給你洗衣服,要為做飯吃,天天抱你,還要帶你出去玩,你可以打(兇)媽媽嗎?把手放下來,有什么事情,跟爸爸媽媽好好說,可以嗎?
只要小寶有打罵父母的意念,我就會提醒小寶,爸爸媽媽是如何如何的愛他,不可以這樣對待爸爸媽媽,經過多次提醒,孩子從兩歲多開始,就已經形成父母對他們這么好,是不可以冒犯的,就如司機遇到紅燈一樣。
感受媽媽的辛苦:
冬天,媽媽在用冷水洗菜。小寶,去摸摸媽媽洗菜的水,是不是好冷?讓小寶體驗到寒冷以后,就對小寶說,小寶,這么冷的天,你把手放一下就受不了了,媽媽要的泡在冷水里,洗那么久的菜,媽媽辛不辛苦,那要不要對媽媽好?
當安排小寶做家務,他又不太情愿的時候,我就會對小寶說,小寶,媽媽不論風雨,每天都要那么早去上班,而且上班的時間有時候很長,等你睡覺了,媽媽上班還沒回來,尤其遇到天氣很冷還下雨的時候,媽媽會不會很難受,如果要你去做媽媽的事情,你受的了嗎?所以,媽媽平常是很辛苦的,我們要為媽媽做點家務,減輕媽媽的負擔,可以嗎?
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感受父母的愛,孩子自然不會做出忤逆的行為。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優秀,但僅憑這點是遠遠是不夠的,于是有了第二條家規,客人先吃,孩子才可以吃,桌子有空位,孩子才可以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