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這便是人們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吧。若說以后人為什么會變壞,都是因為錢財和利益的驅(qū)使而作亂的結(jié)果。
可唯物主義思想家孫卿作性惡之篇,以為人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者,以為人生皆得惡行也。偽者,長大之后,勉使為善也。這便是人們所說的人之初,性本惡(壞)。認(rèn)為小時候還不懂偽裝自己的惡,長大以后,才盡力的裝出些好的樣子來。
兩位賢者都以一生的研究和反復(fù)地考量,總結(jié)了善惡人生的深刻道理,各有各的見解,也很值得我們思考和學(xué)習(xí),以便啟迪思想,把好做人的脈絡(luò)。
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人的心理活動,或多或少地都會存在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想法,這叫七情六欲。我們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里,這是誰也難以躲避的事實。但不能一貫的做壞事,一個人要是缺乏自我約束,一貫去做壞事,便會成其為萬惡之徒。
人無完人,物無盡美,只是有些人盡裝完人,不顯邪惡之跡罷了。
就如莫言所說,他自己心浮不善之時,被自己的母親及時的善教,未去動手打那個當(dāng)年打他母親的人。可有些人卻不這么認(rèn)為,總裝出偽善者的模樣給莫言挑出了許多不是。且不知偽善者要讓莫言為善好呢,還是為惡好呢?
于是,我便帶了這個十分復(fù)雜的問題,認(rèn)真地請教了古代思想家的闡述,使我對自我人生都有了很大提高和嶄新的認(rèn)識。
我以為一個人學(xué)好與學(xué)壞,善與不善,也不僅僅是誰說了善他就會善,誰說了惡他就會惡。如何把握做人的操行和修善品質(zhì),只由他自己的一言一行,方可就是最好的陳述。
2021.6.13.于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