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各種“規矩”要辯證看待,好的規矩需要用好的方式傳達出來,并且讓年輕人學會遵守;過時的不好的規矩則無需遵守,相反還要當垃圾一樣丟掉。如果規矩是好的,但長輩教導年輕人的方法不對,則年輕人可以聽取有益的部分,而長輩也需要考慮改進方法。
日常語境里的“規矩”,一般指約定俗成的、人們應當知曉和遵循的習則、規制。這些“規矩”,屬于社會秩序的一部分。不守規矩,可能會破壞原有的秩序。很多民間俗語,格言警句,都可以視為古人給人們制訂的規矩。
那些規矩,有的現在仍然有用,有的則已不合時宜。規矩作為一種社會習則,應該與時俱進,不適應當下時代的落后規矩,應當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但一些并不過時的仍然有現實意義的規矩,則應當遵守和保持。
規矩,有時是“規則”的同義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人都守正確的“規矩”——遵循一般的社會規則,社會將出現更和諧友好的局面。現代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相互密切聯系,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任何人都做不到隨心所欲,做不到可以不守任何規矩。
年輕人反感“規矩”,很多時候不是反感規矩本身,而是反感長輩們傳達規矩時的態度。比如長輩們過于好為人師,一副嚴肅的教師爺面孔。本來是給晚輩輸出好的東西,一定要用“你必須/你應該/你老老實實給我怎么怎么樣”之類的命令/強制口吻,結果就會讓晚輩感覺自己沒有被尊重,激發了逆反心理。這種情形,是長輩們自身分量不夠,或者說話方式缺少藝術性。長輩如果自身修身養性功夫很好,教育晚輩的大道理自己已能做到,那么就自然能形成表率。所以,長輩要給晚輩定規矩,最好自己能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能做到循循善誘潤物無聲更好。
有時晚輩討厭長輩的所謂“規矩”,是因為長輩們所說的規矩實在老套過時,完全跟當下脫節,根本沒有遵守的必要。比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年輕人自然討厭這些封建思想里的遺毒;再比如“恣蚊飽血”和“臥冰求鯉”一類的愚孝觀念和行為,年輕人當然也會反感并拋棄。
長輩們往往都是疾言厲色地禁止晚輩不能/不可以做什么,但很少告訴他們可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長輩們也很少告訴晚輩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充分理由。這些,同樣屬于長輩們在教育子弟方面的方法問題。
拋開那些過時的“規矩”,暫時忽略和容忍長輩們“訓話”時不太好的態度,是否所有“規矩”都是沒用的呢?還真不是。
有些“規矩”,確確實實是現在的年輕人應該知曉但不知曉或者知道但沒有做到的。好的、必要的規矩以守為好,你一定要堅持不守這些規矩,可能也不會要你的命,但一定會敗你的運!——長輩覺得你過分缺乏教養,“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有好的成長機會也不會提攜你,而將機會給予那些可塑之才。
當長輩們給我們說了一條規矩時,如果他們態度真誠,晚輩們可以先想想為什么長輩要那么說,自己想不明白可以問問長輩那條規矩的理由,如果確實有道理,對自己有益處,就完全可以感念長輩的分享,然后分享給其他人。那樣的規矩,實際上是長輩們的人生經驗。
第一類是基本的社交禮儀:作為80后中年大叔,也許還能倚老賣老地在90后00后面前以長輩自居。我多次發現很多年輕人完全沒有基本的規矩,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嚴重缺乏教養的行為。比如,有些晚輩跟長輩鄰座,將一只腳踏在別人的凳子上。我們小時候若是出現了這類行為,開始會被家長提醒,之后是嚴厲教訓,屢教不改的話,長輩會拿木棍甚至火鉗捶打,還真有被打斷腿的情況發生。用現代行為語言學來說,將腳踏在別人的凳子上,屬于肆意侵占他人地盤的行為,是非常無禮的。
有些年輕人面對長輩,高翹二郎腿,腳尖正對長輩。或者不斷抽筋似地抖腿,這都會給人輕浮、不靠譜的印象。
日常中同長輩、前輩交談多用敬語“您”;同事親友聚餐時等人整點到齊再動筷,先等長輩動筷,碰杯盡量比別人低……這些都是默認的社會規矩。很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在這些基本規矩上都要受踹挨磨很久才會明白。
第二類是個人安全方面:比如說,單身出門在外,不要亂搞男女關系。這種規矩表面上聽起來有點老套,好像是限制人們自由戀愛。但實際上,世間很多麻煩和禍事都是因為男女之間的風流債引起的。不隨便拈花惹草,遇到神秘復雜的異性,哪怕他們再有魅力,也盡量遠觀而不輕易卷入。當我們聽到長輩給我們灌輸“慎重對待男女關系”一類規矩時,我們要吸收的部分是:找靠譜的正常的男生/女生,認認真真地談戀愛。
又比如:在公共場合,最好少做一些太沉浸式的行為活動,比如不在公交地鐵上長時間使用耳機。女孩子單身夜行或者在復雜的路段行走時,更要盡量做到不聽耳機。因為,當耳朵被堵塞后,人們對周邊環境會失去警覺,判斷力會變得遲鈍,此時萬一遇到路障甚至是壞人,很難有快速反應的時間。
第三類是家庭關系方面:原生家庭里要講孝悌,個人小家庭里夫婦之間應當平等相待相敬如賓,這些就不是過時的規矩。未成家前,尊敬父母,對父母講孝道,做哥哥姐姐的像哥哥姐姐,做弟弟妹妹的像弟弟妹妹,這樣家庭關系就會融洽,有了穩定的大后方,個人也能安心放開發展自我。但假如有長輩說,你對父母應該無條件地順從,則未必一定正確。個人見解是:人應該孝,但未必一定要時時事事順。孝,是指尊重父母的人格和感情,感恩他們的養育,他們能自給時多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他們不能自給時好生加以贍養……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在涉及到個人婚姻幸福、職業生涯方面,倘若父母和自己意見相左且無法調和,最后不聽父母之言而聽從自己的內心,那種“不順從”不能叫作不孝。相反,個人始終認為,年輕人應該多有自己的主見。這一代人能不斷超越上一代人的局限,整個社會就能更快地進步向前。
舊時代的規矩是: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種觀念早就被視為封建遺毒。新時代的規矩應該是:夫婦婚后,要相互尊重,相敬如賓。小事上互相容讓不多計較,不必要為買什么奶粉和尿布爭吵不休。大事方面分領域,誰在哪個領域專業就以誰的意見為主。比如丈夫對教育文化更有研究,而妻子對投資理財更加擅長,那子女在學習方面的培養則優先尊重丈夫的意見,而家庭理財方面則優先聽取妻子的意見。
需要知道的一條“潛規矩”是:夫妻之間除了要給予彼此足夠的信任、留給對方一定的私人空間,不做相互之間查看手機一類行為之外……夫妻之間沒必要始終生活得一本正經一板一眼。在私密的房室之中,一樣應該盡量保持初戀和新婚時的情趣,那種場合不能有太多正經嚴肅可講。
教育,并不是指年長的/輩分地位高的“賜予”,年幼的/輩分地位低的“接受”,后者始終只能對前者垂耳聽訓。教育是相互的,開明的長輩同樣也可以接受晚輩的教育,只要晚輩方式得當真誠恭敬。
小輩可以教長輩用智能手機上頭條發微信,當然也可以教長輩他們所不知道的“新規矩”。
比如,不多問晚輩(尤其是不太熟悉親密的晚輩)的個人隱私,如工資、收入,感情生活,具體職業等等,而可以多問晚輩的身心健康,生活是否開心愉快等等。因為曾深受被長輩“拷問”的煩惱,因而經常不斷“教育”母親,讓她少問甚至根本不要問她的侄兒侄女外甥外甥女們工資多少錢、談朋友沒有、沒談為什么不談、具體是做什么工作之類,只說了一兩次她就做到了。
——男不問收入,女不問年齡。這條基本的重要的規矩,現在很多人(不止是老人)都做不到。作為晚輩,有責任教育自己的長輩們守這些規矩的。長輩們也能守新規矩,他們會更受歡迎,會越活越年輕。
再比如,95后00后年輕人跟同學朋友聚會,買單AA都屬正常。但很多中老年人出于講義氣、愛面子等心理,難以理解AA的行為。作為晚輩也是可以逐漸教育長輩,最起碼可以各行其是,不必互相指責對方的消費習慣。
再比如:家族聚餐時使用公筷甚至是分盤進食,這種新規矩對于老年人來說也難以接受和理解,老年人會覺得那樣是“生份”。但實際上,公筷、分盤是很好的公共衛生習慣,晚輩也可以慢慢引導長輩接受這類新習慣。
“玉不琢,不成器”。人需要守規矩,要守的是那些符合公序良俗利人利己合乎當下的規矩。遵守這些規矩,并不會束縛天性,也不會消解創造力。
“隨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先守住那些已有的正確的規矩,再慢慢確定更新的更好的規矩。直到最后,已無須刻意遵守什么,卻能時時事事客觀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