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南越王宮博物館、偽滿皇宮博物院主辦的《從皇帝到公民——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展在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出。
本次展覽共展出珍貴歷史照片近300張、文物展品104件。展覽按照溥儀一生的經歷,劃分為“末代皇帝”“天津寓公”“偽滿皇帝”“特殊戰犯”“普通公民”五個階段,真實地展現了溥儀從清朝末代皇帝、偽滿傀儡皇帝、戰犯到被改造成為新中國公民的經歷,以小見大地用一個人的故事展示一段歷史的變遷及其折射出的時勢造人的道理,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大型編年體式歷史人物展覽,歌頌了中國共產黨的博大胸襟和人道主義政策。
紫禁城內的末代皇帝
1906年2月7日,愛新覺羅·溥儀出生于北京什剎海后海北岸的醇親王府,此時的中國正遭遇內憂外患,義和團運動大大削弱了清朝統治,各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清王朝岌岌可危的統治下,三歲的溥儀登上了末代皇帝的寶座,成為清朝入關后第十位皇帝。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隆裕太后在得到袁世凱的承諾后,以退位換取清室優待條件。紫禁城內,溥儀仍過著君臣如儀的帝王生活,生活保持著皇帝鋪張的排場,始終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皇帝。1917年,前清兩江總督張勛策動“張勛復辟”,擁立溥儀再次登上皇帝寶座,然而僅僅12天,溥儀被迫頒發了第二次《退位詔書》。直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宣布“永遠廢除清帝尊號”,溥儀被驅逐出宮,離開了從小長大的紫禁城。
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injection moldingwww.elt-holdings.com/
1925年,溥儀秘密來到天津。為求復辟,溥儀積極拉攏清朝遺老遺少,勾結國內軍閥,更與國外政客、軍人頻繁接觸。“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溥儀深信日本才是其復辟的“第一外援力量”。1931年至1932年,在日本憲兵、特務的庇護下,他潛往東北,先后當上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執政”和“皇帝”。在日本關東軍的操縱下,溥儀出賣東北主權,發布反動詔書,裁可反動法令,支持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協助日本殖民統治者殘害東北人民,成為民族的罪人。
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說:“我不能干涉政事,不能隨便外出走走,不能找個'大臣’談談,當關東軍那邊的電流不過來的時候,我就無事可干。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吃睡之外,大概用這八個字就可以概括了,即:打罵、算卦、吃藥、害怕。”
奇跡一樣的十年改造
談及對末代皇帝溥儀的改造,周恩來總理曾說:“我們把末代皇帝改造好了,這是世界上的奇跡。”
1945年8月,日本在二戰中宣告戰敗,傀儡政權偽滿洲國隨即倒臺,溥儀被蘇軍俘獲押解到蘇聯,先后在蘇聯的赤塔和伯力囚居五年。1950年,溥儀被移交回國,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望著高高的監獄大墻,他一度十分絕望,以為自己不定哪一天就要死在這個大墻里了。為了消除溥儀心中的疑慮,戰犯管理所工作人員向溥儀交代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改造政策,讓他安心改造,并對他進行耐心的指導教育。1956年戰犯管理所先后兩次組織戰犯到社會上參觀,溥儀發現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新世界。在平頂山慘案遺址看到死難者的遺骨時,溥儀心靈受到極大震動,主動帶頭向受難的農民謝罪。
在撫順的十年,溥儀從剛開始擺皇帝架子、生活不能自理,到自己洗衣服、補襪子、清垃圾;從隱瞞藏匿,到坦白交出468件珠寶;從以欺騙來檢討、從不談及自己的罪責,到如實交待自己的罪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教育下,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轉變。1959年,溥儀作為第一批特赦人員之一,離開撫順戰犯管理所,回到了久別的北京。
成為共和國一名普通公民后的溥儀,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北洋組專員,成為一名文史工作者。他以其特殊的經歷,在文史戰線上對人民、對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病逝世,享年61歲。他在自傳中這樣說到:“我這一世,當過皇帝也當過公民,歸宿還好,現在總算是已經走到了盡頭。改造我這樣一個人不容易,把一個封建統治者變成一個公民,無論什么國家都很難做到,中國共產黨辦到了。”
據悉,該展覽榮獲第六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評選精品獎,曾赴北京、上海、香港等全國多地及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展出。此次展覽從長春送展至廣州,從偽滿皇宮到南越王宮,兩者之間相隔千里,相距兩千余年。中國封建社會皇帝始于嬴政,終于愛新覺羅·溥儀。兩千多年前秦平嶺南,廣州古城番禺初創,南越國在此肇基;一百多年前的近代,溥儀在內憂外患中結束自己的“帝王之尊”,而廣州則作為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展開風云激蕩的歷史。一古一今、一南一北,巨大的時空反差,將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歷史體驗和感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