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是戰國末期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后世稱他為“韓非”或“韓非子”。韓非子一心鉆研帝王之術,雖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不被秦王嬴政重用,但在死后,他的一些治國的法治思想及政治主張,體現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作出了重要貢獻。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也得益于韓非子的理論指導。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曾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的治國理論。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是指君主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君主要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以維護君主地位。而韓非子則有機地將三者思想緊密結合, 提出并重點宣揚“法、術、勢”相統一的治國理念,這一理念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這對當時秦國的政治經濟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不僅為秦統一六國,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
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為了宣揚自己的學說,個個能言善辯,史稱“百家爭鳴”。諸子百家中有一個精通帝王之術的韓非子,他一心為君主謀劃,處處為君王著想,他是儒家大師荀況的學生,也曾與秦朝丞相李斯一道學習切磋過,可謂“同窗師兄弟”。然而,韓非子沒有繼承儒家的傳統思想,卻去潛心鉆研法家的智慧,成為法家學派的杰出代表。在那個說客、策士橫行的時代,可惜韓非子并未深得韓國國君的重用和賞識。因為,他不幸患有口吃的生理缺陷,不善于言談。他雖不擅長“口辯”,卻擅長于“筆辯”,雖不被韓國國君看重,倒引起了秦始皇的重視。秦王為了得到韓非子,竟出兵攻打韓國,逼使韓國交出韓非。韓非子是得到了,秦王也很喜歡,但沒過多久,秦王就不信任他,更談不上重用。
僅就這點,韓非子雖有雄才大略,有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想展示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卻不僅沒被賞識和重用,而且最后還被誣陷,你說冤屈不冤屈?
韓非子深知游說舌辯之艱難,還一生致力于為他人謀劃正確的游說方法,其文章寫的是氣勢如虹,鋒芒犀利,奔放灑脫,論理精辟。可他卻因為自己不善言辯,在受誣陷之時,不能在秦王面前自為辯說,擺脫死亡的厄運。而秦始皇正是讀懂了韓非的理論,將韓非“法術勢”的思想揮灑得盡致淋漓,終于席卷天下,并吞四海,統一大業,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帝國。
韓非子常勸告君王不要講空話和假話。他還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人把吃了可以不死的藥獻給楚王。通報的人拿藥上殿。有個衛士問他:“這藥能否吃?”當通報的人說能吃的時候,衛士一把搶過來吃了,也想長生不老。楚王大怒,要殺這個衛士。衛士請人代他向楚王申訴:“我問通報的人,他說可以吃我才吃的,罪不在我。再說,我吃的是'不死之藥’,你殺了我豈不成了'死藥’?不過,你殺了我這無罪之臣,正好證明別人是在對大王的欺騙。”楚王聽了這番話,一想蠻有道理,就沒有殺他。心想要是真的殺了他,自己豈不成了一個聽信假話的昏君。衛士抓住了“不死”這個話題,讓楚王騎虎難下,感覺殺死衛士實在荒唐,而放棄了原來的決定。
韓非子用自己的辯術輕而易舉地救下了這名衛士,可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卻無能為力,任人誣陷和宰割,你說韓非子活得冤不冤?
雖然韓非子會寫,思維也縝密,邏輯性也強,充滿辯證的思想,但就是說不出來。故韓非被秦王冷落,不受重用。但韓非子為了君王的統治大業,殫精竭慮,可他卻終生并不得志,無人理解,活得很累。而在此時,唯一賞識他且有同窗之誼的李斯卻嫉恨他。因為,李斯自認才能不及韓非子,怕日后妨礙自己的前途,于是,暗地與對韓非身懷不滿的大臣姚賈聯合起來,在秦始皇面前誣陷誹謗,將韓非子打入大牢,并派人送毒藥置韓非子于死地。本是同門師兄弟,嫉賢妒能何太急!可惜等到秦王醒悟,欲赦免韓非子時,韓非早已含恨自盡,死在獄中了,獨留下了一部十余萬字的帝王書——《韓非子》。
一代英才韓非子,帶著委屈和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可能到死他都沒明白殺死他的不是秦王、不是他的師兄李斯,也不是大臣姚賈,而是他的絕世才華,是韓非的“帝王之術”讓秦王感到恐懼和不放心,是韓非的才華讓李斯感到地位和權利受到威脅,說到底,是那個時代,那個不能容忍奇才韓非子存在的時代!
悲夫!韓非子,你的委屈實在是太大了,你一心為了帝王的江山社稷著想,不僅不被理解,反而還被陷害,并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和韓非子相比,你那點委屈又算個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