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為痰氣阻肺,氣上逆有聲的病癥。古代醫家將有聲無痰稱為咳,無聲有痰稱為嗽,有聲有痰稱為咳嗽,實際上兩者難以截然分開,因此統稱為咳嗽。
◆咳嗽既是一個獨立的病證,又可以是肺系其他相關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如肺結核、肺膿瘍、肺腫瘤等等。外感內傷都能引起。今天和大家討論以咳嗽為主要表現時如何辨治。久咳或者反復發作,可以發展至哮喘、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
一.肺的相關生理
肺主氣司呼吸,既主呼吸之氣,也主一身之氣。主身之氣,是指吸入的氧氣是合成人體氣(能量)的來源之一。肺氣虛就會導致全身氣虛。
肺的呼吸運動,對全身氣的運動有著調節促進控制作用。所有的練功都從調息起步調息就是通過調整呼吸來達到調整全身氣的運動的效果。
肺氣的運動特征是宣發肅降,宣發是氣的外展和上升的運動,肅降,肅,縮也,肅就是收,肅降是氣的收降運動。宣發運動排出濁氣、敷布津液。肅降運動,收納清氣,通調水道。
皮毛與肺:人們常說,外科不治癬,內科不治喘,為什么把皮膚和肺聯系在一起?肺主呼吸,和大自然交換氣體。草木依靠枝干和葉子的表皮來呼吸。某些低等動物沒有肺和腮,依靠皮膚進行呼吸。肺是凹陷在體內的皮膚。肺為嬌臟
肺氣、衛氣、太陽之氣,密切相關。治療這個大系統的病,咳喘、喉炎、鼻炎、感冒、皮膚病,在很多時候思路是相通的
二、咳嗽的病因病機
1、外感:六淫外邪侵襲肺系。
肺衛的衛外功能減退或失調,冷熱失常、氣溫突變,六淫犯肺而致。常見風寒,風熱,燥熱等咳嗽。
①風寒外束,肺氣閉郁不得宣降,津液不布聚而成痰。
②風熱犯肺,熱邪爍津為痰,痰熱阻遏,肺失宣降。
③燥熱犯肺,燥熱灼津成痰,氣道失潤,宣降失調。
2、內傷咳嗽
①脾肺同病:
脾虛生痰,痰濕犯肺,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痰證》)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久居濕地、思慮憂煩、過度勞累,致脾胃受損,水濕不運,滯留胸膈,聚而為痰,痰濁擾肺。脾,裨也,裨助胃氣主化谷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肺與胃在發生學上同來源于“ 前腸”,脾胃氣虛,營養不良,更易患肺系疾病。肺虛則用補土生金法。
②肝火犯肺:
肝病在先,木火刑金,上犯及肺。多由情緒抑郁,氣郁化火,郁火灼傷陰液;或邪熱蘊結肝膽,上犯于肺, 肺失清肅;或郁火損傷肺絡而見咳血,當肺絡被傷,咯血如注,則屬危重證。與燥邪犯肺相辨別,燥邪犯肺見干咳無痰或少痰,伴咽干、唇燥等。本證有肝氣郁結化火之見癥。辨證要點:咳嗽陣作,咯痰不爽,同時伴有肝郁化火癥。
③肺腎兩虛:
肺腎氣虛。肺主呼吸,為氣之標,腎主納氣,為氣之根。肺腎氣虛則見喘促短氣,自汗多汗,形寒肢冷,或咳嗽痰多等。常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
肺腎陰虛。有因肺陰虛不能輸津滋腎的;有因腎陰虛陰精不能上承或虛火灼肺的。多見干咳,短氣、咽喉干燥,腰酸腿軟,骨蒸潮熱,遺精盜汗等。常見于肺結核。
三、辨證要領
1、辨外感內傷: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先有表證或在表證階段同時出現咳嗽,多實證。內傷咳嗽起病緩,病程長,多先有臟腑功能失調,或肺與其他臟腑病癥同時存在,多虛證或虛中夾實。
2、辨咳嗽的聲音和發作的時間:咳嗽頻急,聲音重濁,多為外感風寒或痰濕。咳嗽頻作,聲音清亮,多為外感風熱和痰火。咳嗽時作,聲音清脆短促,為外感風燥和躁熱。早晨咳嗽陣陣加劇,或和食生冷后咳嗽加重,多為濕痰。午后或黃昏咳嗽聲音輕清短促,多為陰虛。夜間睡臥咳嗽加重,聲音喘促少氣,多為虛寒。
3、辨痰:痰白屬風、寒、濕。痰黃屬熱。痰清稀,屬寒、濕。痰粘稠,屬熱、燥。痰清稀多泡沫,屬濕或脾腎虛。痰中帶血,屬燥、熱、陰虛。泡沫樣粉紅色痰,伴有少氣喘息不得臥,為心肺俱虛(心衰)。痰中膿血相兼為肺癰。極少量白色泡沫痰,吐不出來,或落地即飛為燥痰。大量白色泡沫樣痰,落盂成水,為水飲犯肺、為濕痰寒飲。痰有熱醒味,為痰熱;有淡甜味,屬痰濕;有咸味,為腎虛。
四、論治要點
外感咳嗽,驅邪為主兼以宣肺。內傷咳嗽,正虛邪實者,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虛為主者,扶正為主兼以驅邪。
1.調肺氣
①宣肺降氣: 外感多用宣,內傷多用降。肺虛不宜宣降過頭。
辛溫散肺寒用麻黃、杏仁、桔梗、蘇子。
辛涼宣肺泄熱用桑葉、菊花、牛蒡子、浙貝母。
辛溫降逆止咳用紫菀、冬花、白前、旋復花。
辛涼降逆止咳用桑白皮、批把葉、前胡、浙貝母。
②清瀉肺熱:
外邪所致肺熱,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地丁、魚腥草、板藍根。
久病或內傷,肺中有痰熱伏火用生石膏、知母6-15、地骨皮10-15-30、青黛3-15、黃連。
口渴加天花粉、蘆根。
痰多加浙貝母、瓜蔞皮10-15-30。
③溫散肺寒:
外寒用麻黃、細辛、荊芥、紫蘇、蔥白配桔梗、杏仁。
內寒兼水飲用干姜、細辛、桂枝、麻黃和百部、紫菀、冬花。
2、祛痰飲
①清化熱痰: 川貝、前胡、瓜蔞、天花粉、海浮石、海蛤殼、伴陰虛配滋陰清肺藥。
②溫化寒飲: 桂枝、干姜、五味子、細辛、半夏。脾陽不足,配白術、茯苓、蒼術。脾虛寒甚,配附子、肉桂。水飲已成,阻礙脾肺氣機,配枳實、枳殼、厚樸、砂仁、寇仁
③燥濕化痰: 半夏、陳皮、白術、茯苓、蒼術。脾虛配黨參,炙甘草,重用白術。濕痰甚者,用辛溫化痰降逆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紫菀、款冬花。
④潤燥化痰: 肺虛津少咽干口渴,宜辛涼甘潤,生津潤燥,用生地、麥冬、沙參、天花粉、玄參, 以微涼降逆的旋復花、前胡、貝母、瓜蔞、桑白皮、批把葉為輔助。燥痰多兼有氣虛,氣不化津,可用人參、山藥等益氣生津。
3、補肺虛
①滋養肺陰: 用于燥熱傷陰耗津,或久病肺之氣津兩傷,用百合、麥冬、生地、沙參、阿膠、玄參。
②補益肺氣:人參、黨參、黃芪、炙甘草、茯苓、山藥。
③攝斂肺氣:治肺虛證的輔助方法,在補氣養陰的同時配攝斂肺氣的藥。五味子、柯子、五倍子、白芍、米殼、龍骨、牡蠣。 有痰者,先用化痰藥, 收斂藥物不宜早用,久咳正虛才可用。
五、常見證治
1、外感咳嗽
①風寒襲肺: 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清稀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頭痛,惡寒,四肢酸楚,或發熱無汗等表證,舌淡,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用方:三拗湯(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合止嗽散加減。 方例:杏仁10、桔梗10、炙紫菀10、陳皮10、荊芥10、蘇葉10、甘草6。若風寒重者加麻黃(生)8,夾濕加法夏9、厚樸10
②風熱犯肺: 咳嗽頻繁劇烈,氣粗或者或者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者稠黃。常伴鼻流黃涕,身熱惡風,頭痛肢楚,口渴,有汗等表證。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或者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用方:桑菊飲加減桑葉15、菊花12、薄荷10 (后下)連翹10、杏仁9、桔梗10、蘆根20前胡10、生甘草10。若熱盛者,加黃芩10、梔子10、栝蔞仁10。
③風燥咳嗽: 咳嗽連聲作嗆,無痰或者痰少而黏連成絲,不易咳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喉癢咽干,唇鼻干燥,口干,初起或有鼻塞、頭痛、微惡寒、身熱等表證。舌紅少津,苔薄白或者薄黃,脈浮數或者細數。
治法:疏風清熱,潤燥止咳。 用方: 桑杏湯加減: 桑葉15、 杏仁10、沙參10、浙貝母10、木子10、豆豉10、梨皮15、麥冬10、炙草10
涼燥用杏蘇散加減:蘇葉10、杏仁10 前胡12、桔梗10、法夏9、陳皮10、枳殼10、茯苓12、紫菀10、甘草10
2、內傷咳嗽
①痰濕蘊肺: 咳嗽,咳聲重濁,痰多粘膩或者粘稠成塊,色白或灰白,多因痰而咳嗽,痰出則咳平,常常在早晨或者食后,咳甚痰多,或者進食甘甜油膩食物后加重,胸悶脘痞,惡心嘔吐,食少體倦乏力,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用方: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法夏9、茯苓15、陳皮12、炙甘草6、蒼術10、杏仁9、炒蘇子10、炒萊菔子10、炙紫菀10、款冬花10。 若久病脾虛神倦者,酌加黨參15、白術12、炙甘草10。
②痰熱郁肺:咳嗽息促,吐痰粘厚或稠黃,咳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肋脹滿,咳時牽引胸肋疼痛,面赤或身熱,口干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用方: 清金化痰湯加減: 桑白皮12、黃芩10、梔子10、知母10、浙貝母10、杏仁10、栝蔞仁10、海蛤殼20、魚腥草12、炙甘草6。 若痰熱傷津者,酌加麥冬10、沙參10、天花粉12。
③肝火犯肺: 咳嗽氣逆,咳則陣作,常常感到痰滯咽喉,咳之難出,或痰帶血絲,胸肋脹痛,咳時引痛,口干苦,急躁易怒,或面紅目赤,癥狀常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肝泄肺
用方: 黛蛤散和瀉白散加減。桑白皮12、地骨皮10、知母12、黃芩10、炙甘草6、桔梗10、青皮10、陳皮12、 青黛3 (包煎)海蛤殼20 (先煎)或用黛蛤散5克(包煎)。
④肺腎陰虧:干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夾血,或聲音逐漸嘶啞,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神疲,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養肺腎,滋陰降火
用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沙參15、麥冬12、玉竹15、川貝母6、天花粉10、杏仁10、百合10、扁豆10、炙甘草6。兼潮熱盜汗,加鱉甲15。先煎)秦艽10、地骨皮10、銀柴胡10。兼咳血,加三七粉3 (分沖)、仙鶴草15、藕節10
或用百合固金湯加減: 熟地黃10、生地10、當歸身10、炒白芍10、炙甘草6、百合10、貝母10、麥冬10、桔梗6、玄參6。
⑤肺氣虛弱:咳嗽聲低無力,氣短,痰清稀,神疲,怕風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薄白,脈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補肺,化痰寧嗽
用方: 補肺湯加減: 黃芪30、炙甘草12、鐘乳石12、人參10、桂枝10、干地黃10、茯苓15、白石英15、厚樸15、桑白皮15、于姜10、紫菀10、橘皮15、當歸15、麥冬12、五味子10、遠志12、大棗20克。
六、幾種特殊原因的咳嗽
1、鼻后滴漏綜合征(上氣道咳嗽綜合征):
感冒后或鼻炎等,鼻腔分泌物后流和/或炎癥刺激咳嗽感受器,導致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為臨床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之一。 該病學齡期兒童發病率較高,屬內兒科與五官科跨科疾病,常易造成漏診或誤診。
[癥候特征]: 咳嗽經久不愈,時間常超過8周,咯吐或回吞黏痰,喉部發癢,覺有液體從后鼻部流入咽喉。咽中有異物感,有頻繁清嗓現象。可伴鼻塞、流涕等。檢查咽部可見咽后壁有黏液樣物附著,甚至見其滴流。或見咽后壁濾泡明顯增生,呈鵝卵石樣改變。肺部檢查無異常,血常規化驗基本正常。五官科相關檢查診斷為各類型鼻炎、鼻竇炎、咽喉炎等。
[病因病機]: 中醫歸屬于久咳、鼻淵、鼻鼽、喉痹等病證。多因素體肺脾氣虛,痰郁互結,復受風冷所致。風冷乘肺,邪聚氣道,肺失宣肅,則咳嗽咯痰。脾虛氣弱,運化失司,濕聚為痰,結滯鼻咽,則有痰濁流滴。痰氣互結、阻滯喉咽,氣機不利,則咽中有異物感,頻繁清嗓。久病多瘀,痰瘀互結,則可見咽壁濾泡增生樣改變。鼻為肺竅,咽喉為肺脾所系,所以病位責之肺脾。病性不外風、痰、瘀、虛,當為本虛標實之證。
[治法] 補虛祛風、痰瘀同治、寒溫并用。
[用方] 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和辛夷散(辛夷、白芷、升麻、木通、甘草、藁本、防風、川芎、細辛)加減。 方例:生黃芪20、炒白術10、防風10、辛夷10、白芷10、藁本10、川芎10、細辛3、荊芥10、浙貝母10、桃仁10、僵蠶10、木蝴蝶10、夏枯草10、鵝不食草10、生甘草10。 痰多合二陳湯(半夏9 橘紅10 茯苓15 甘草(炙))、三子養親湯(白芥子6、蘇子9、萊菔子9)。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口干便秘加蘆根20、天花粉10-12、生白術12。咽壁有黃色黏液樣分泌物加黃芩10、生薏苡仁30;咽部濾泡明顯加連翹10、牛蒡子10。
方義: 黃芪、白術健脾補肺。荊芥、防風、藁本疏散風寒。辛夷、白芷、川芎通竅疏風。木蝴蝶利咽潤肺、舒肝和胃、斂瘡生肌。細辛溫肺散寒化飲。浙貝母化痰止咳。桃仁化瘀,配夏枯草軟堅散結,配僵蠶祛風痰、散結滯。鵝不食草專走鼻竅,發散風寒,止咳解毒。生甘草清熱利咽。
2、咳嗽性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
咳嗽變異性哮喘(CVA)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哮喘,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臨床表現,其實本病并無明顯喘息、氣促等癥狀或體征,但有氣道高反應。多因咳嗽持續發作或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常因感冒或接觸冷氣、熱氣、煙塵、花粉、異味、香水、說話多、劇烈運動等誘發。多伴有咽喉發癢,一癢就咳,咳嗽多為持續性刺激性干咳。
有的病人咳到胸脅疼痛、膈肌疼痛、腹部肌肉疼痛,聲音嘶啞,或出現胸悶、呼吸困難。有的病人可以導致喉咽部小血管破裂咳血、眼結膜充血出血、眼壓升高、面目龐腫。中老年婦女,咳到尿失禁。腰椎間盤突出者,咳到腰痛加重。年高者可咳到引發心臟病發作。進而還可以引發氣胸或縱隔氣腫、多臟器功能不全和多臟器衰竭、水液代謝失調和電解質紊亂、下呼吸道 感染和呼吸衰竭等等 。
[治法]潤肺化痰,祛風鎮咳
[用方]止嗽散、過敏煎、消風散等加減
自擬方:陳皮10桔梗10紫菀10杏仁10烏梅10防風10荊芥10蟬衣10地龍10當歸15牛蒡子10生甘草6-10 。
加減:
有白痰加半夏9、茯苓12-15。陳皮也可以改用化橘紅。
痰多加浙貝母10或川貝母6、有黃痰加魚腥草12-30。
感冒發熱咽痛,清涕,加銀花10 連翹10 板藍根10 蘆根20
過敏性哮喘合定喘湯,加白果3-9、款冬花10、半夏9、桑白皮12-15、炒蘇子10、黃芩10
過敏性鼻炎,加辛夷(包煎)10、白芷10、鵝不食草10;
有濁涕 加藿香6-15、膽南星6-10
調養護理: 忌食生冷刺激過甜、過酸、生猛海鮮、橙汁、冰糖梨水,甜飲料等。足部和頸部保溫,避開污染環境。
《神農本草經》:當歸,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潤肺氣。《本草 蒙筌》經云,當歸主咳逆上氣。議者以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也?殊不知當歸非獨主血,味兼辛散,乃為血中氣藥。況咳逆上氣,非止一端,亦有陰虛陽無所附以致然者。今用血藥補陰與陽齊等,則血和而氣降矣。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當歸能減輕支氣管阻塞,顯著改善肺氣量,改善肺通氣功能,使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下降、氧分壓提高,減輕心肺負荷,使心電圖明顯改善。當歸揮發油中的藁本內酯等,可以松弛氣管平滑肌,對抗組織胺、乙酰膽堿引起的支氣管哮喘。當歸還有抗菌、消炎的作用,這都說明當歸“主咳逆上氣”的功效是客觀存在的。
3、反流性食管炎所致咳嗽:
返流性食管炎系指胃和/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癥、糜爛、潰瘍和纖維化等病變。
主要表現:
①胸骨后燒灼感或燒灼痛:是本病的主要癥狀。多在食后1小時左右發生,臥位、軀體前屈或劇烈運動可誘發,服制酸藥后大多可消失。進食過熱、過酸食物可加重。胃酸缺乏者,燒灼感主要由膽汁反流所致,服制酸藥無效。燒灼感的嚴重程度不一定與病變的輕重一致,其瘢痕形成者,可無或僅有輕微燒灼感。 ②胃、食管反流:常在餐后、臥位、前屈或夜間臥床睡覺時,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食管反流至咽部或口腔。多在胸骨后燒灼感或燒灼痛發生前出現。 ③咽下困難:初期常可因食管炎引起繼發性食管痙攣而出現間歇性咽下困難。后期則可因食管瘢痕形成狹窄,燒灼感和燒灼痛逐漸減輕而為永久性咽下困難,進食固體食物可在劍突處出現堵塞感或痛感。 ④出血及貧血:嚴重食管炎患者可出現食管粘膜糜爛而致出血,多為慢性少量出血。長期或大量出血可導致缺鐵性貧血。
[并發癥] 本病除可致食管狹窄、出血、潰瘍等并發癥外, 反流的胃液尚可侵蝕咽部、聲帶和氣管而引起慢性咽炎、慢性聲帶炎和氣管炎,臨床稱之謂德拉亨迪(De lahunty )綜合征。胃液反流和吸入呼吸道還可導致吸入性肺炎。研究表明反流性食管炎與部分反復發作的哮喘、咳嗽、夜間呼吸暫停、心絞痛樣胸痛有關。 因此治療這樣的咳嗽,就要從肝胃肺三臟論治。
[治法]舒肝和胃,祛風宣肺
[用方]自擬方:柴胡10、黃連6、蘇葉10、烏賊骨20、陳皮15、法半夏9、茯苓15、炒枳殼10、桔梗10、杏仁10、防風10、荊芥10、當歸15、生甘草10。
加減:
胃寒加高良姜6-10、香附10
咽痛:加木蝴蝶10、牛蒡子10
反酸嚴重:加煅瓦楞子30 (先煎)
胸骨后疼痛:加制元胡10、白芨10、三七粉3 (分沖)
大便秘結:加生白術30-40全瓜蔞20-30 炒冬瓜子10
大便溏薄;加炒白術10-15炮姜10。
4、心因性咳嗽:
心因性咳嗽是由于焦慮、抑郁、緊張而引發的咳嗽(或喘)
臨床特征和診斷的線索是:
①大齡(8-15歲)兒童多見,也可見于成人。
②日間咳嗽為主,專注于某事或夜間休息時咳嗽消失。
③常伴有明顯的抑郁焦慮、膽小緊張等癥狀。
④不伴有呼吸系統的器質性疾病,并除外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
難道兒童也會有焦慮、抑郁嗎? 美國研究者的調查表明焦慮抑郁在兒童中的發生率為0.4%~2.5%,在青少年中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這和澳大利亞及意大利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在10歲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隨年齡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漸增加,接近男女比1 : 2。兒童抑郁癥、焦慮狀態,是起病于兒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緒低落、焦慮緊張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精神障礙。
焦慮抑郁除了常見的精神癥狀外,竟然也能導致的慢性咳嗽。這就叫“心因性咳嗽”,機理是什么?
抑郁癥的核心癥狀: 情緒低落、興趣缺乏和/或樂趣喪失、精力不足、動作遲緩。
心理癥狀: 焦慮緊張、自責自罪、注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半數人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軀體癥狀: 睡眠失調、食欲紊亂、精力喪失、頭痛身痛、周身不適、脘腹脹滿、腹瀉便秘、心慌氣短、胸痛胸悶、氣短咳喘、尿意頻急。可見涉及到全身各個系統的癥狀。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是抑郁焦慮狀態,而到各科去看病。
為什么檢查各個系統都沒有大問題,癥狀卻這么突出? 而且數不勝數?從中醫角度來看,是那個系統的功能出了問題,才能出現全身的數不清的癥狀,這就涉及到少陽-----膽和三焦。 膽附于肝,藏精汁,主疏泄,主決斷,寄相火。對脾胃的升降、對五臟六腑的新陳代謝代謝和氣機暢達、對精神情志的條暢等都有調節、控制、促進作用。因此《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三焦:《說文》:焦,火所傷也。《六書故》:焦,燔之近炭也。焦字的本義是燒烤、燃燒的過程,也就是物質代謝、能量轉化的過程。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的過程。①三,多也。三焦是人體多處具有物質交換、能量轉化、氧化還原反應的場所。②三,具體指數字3。三焦是三個部位代謝特征的合稱: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三焦調暢,表里內外上下氣機調暢,水液代謝暢達。膽和三焦的陽氣象初升的太陽不亢不烈,因此名以少陽、一陽、幼陽、嫩陽、小陽。 但木行展發疏泄的運動趨向對五臟六腑的新陳代謝、心陽心火的振作、肝氣的疏泄條達、脾胃的升降、肺氣的宣發肅降、太陽表氣的布達、精神情志的歡暢,以及每-個細胞的新陳代謝,都有著決定性的促進、激發、調節、控制作用,在《黃帝內經》叫少陽主樞。
所以心因性咳嗽(或喘)是由于少陽三焦不暢,痰濁內生,少陽膽氣虛怯,樞機不利,進而導致肺氣宣發肅降失調而致。
因此益心膽、暢三焦、寧心神、調肺氣,應是治療心因性咳嗽的有效途徑。
[用方]自擬柴桂溫膽定志湯加減: 北柴胡10、黃芩10、半夏9、生姜、桂枝10、炒白芍10-15、陳皮10-15 茯苓12-15 竹茹10、枳殼10、黨參10-15、遠志10-12、石菖蒲10、桔梗10 杏仁9、紫菀10、防風10、荊芥10、炙甘草。
便溏去竹茹10、枳殼10,加炒白術10-15、炮姜3-10。
便秘加生白術10-15、全瓜蔞10-30、炒冬瓜子15-30
痰多加炒蘇子6-15、葶藶子15。
咳重加五味子10、干姜10。
失眠加炒棗仁15-30、合歡皮15-30。
兒童早期經歷的分離、喪親、缺乏母愛和家庭溫暖等,很容易造成消極的認知背景,從而陷入消極、失望、悲觀、抑郁、焦慮、膽小、緊張的情感體驗,于是就可能通過一些夸張的動作,比如咳嗽、大聲喊叫、特殊的怪異動作等來表達一種暗示。兒童心理專家一般建議進行心理疏導。進行有效的中藥治療和適當心理疏導,心因性咳嗽就會好轉。
《傷寒論》用柴胡劑治療咳嗽: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加減]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加減]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來源:有道中一教育平臺《中醫臨床課程》的網絡課堂郝萬山教授主講內容摘錄
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