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統(tǒng)的說:
印度文明的海陸交通發(fā)達,極易于與周圍交往,因此常常有大量外族侵入。這樣,就造成了
印度民族關系錯綜復雜、印度的語言最多。
南亞次大陸的內部地理情況復雜:南亞次大陸北部平坦,有印度河、恒河橫貫,適于農業(yè)發(fā)
展;印度中部有溫德亞山脈橫貫大陸,德甘高原;周圍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發(fā)達,適于農耕,但經
濟比較落后;南部丘陵、沼澤密布,將地域分割為許多部分。因此,印度次大陸難于統(tǒng)一。
印度的人種復雜:達羅毗荼人;來自地中海的白種人族群;來自中亞的具有蒙古人特征的族
群;印度亞利安大多數是皮膚白皙、頭發(fā)金黃,和德意志人有親源關系等等,在印度都有。
其中多數是遷居的。
哈拉帕文化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就有哈拉帕文化,與埃及的發(fā)達程度不相上下,但沒有留下記
載資料,僅存文字也無法讀解。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突然神秘消失,一般認為這種文化的毀
滅,和亞利安人(從中亞草原南下的歐洲游牧民族,和德意志民族同源)的入侵有關。
但是,也有史學家認為其滅亡毀于核武器。
這不僅因為該文化滅絕的突然性、神秘性,還因為那里的土壤中至今鍰、鈾含量超高。
而且,挖掘出來的遺跡,中間地帶一片空白,越向周邊,遺跡越相對完好,還伴有掙扎痛苦
的人骨出土。
這種說法雖然很詭異,但也很有意思。
其實,哈拉帕文化并沒給印度留下什么。
從公元前1400年到18世紀,印度經歷了3個文明時代。這3個文明才給印度以深刻影響,才有
了今天的印度。
但是,這三個文明有很大差異,并且都沒有完全統(tǒng)一過南亞次大陸。
印度亞利安文明時代
印度亞利安文明時代存在于公元前1400年——7世紀,又被稱作“吠陀文明”(Veda)。
在公元前1400年,亞利安入侵以后,他們開始和印度土著人種融合。
在政治上,長期保持軍事民主制,直到公元前8世紀,進入農業(yè)文明時代,標志是建立國家。
這其間,出現過孔雀帝國那樣的大王朝。當然也有貴爽帝國那樣的強大入侵。
但是,畜牧業(yè)依然是亞利安人的本業(yè),牛馬依然是其財富的標志,雖進入農耕狀態(tài),但畜牧
業(yè)的痕跡依然很重。
亞利安創(chuàng)造了著名的:村社制度和種姓制度,以及一些宗教(婆羅門教[以后發(fā)展為印度教]
、耆那教、佛教)文化。
這些都對印度后來的歷史影響重大。
印度教文明時代
印度教文明時代從7世紀到1206年。
其開始的標志是北印度的戒日王(606——647在位)帝國的崩潰,到1206年德里蘇丹國的建
立。
這個文明的特點是:
印度教逐漸興起,取代了在此之前長期占有很重要地位的耆那教、佛教,并且影響力有過之
而無不及。
耆那教、佛教被認為是印度商人的宗教,其繁盛和印度商業(yè)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而印度商業(yè)
的衰落也導致了耆那教、佛教的沒落。
這就牽扯到印度文明的另一個巨大特點:商業(yè)的榮衰往往決定帝國的興亡。
印度教時代實際上是印度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是群雄割據、軍閥混戰(zhàn)的時代,所以,印度
教的流派也很多。
由于印度教由很多流派,給后來印度發(fā)展帶來很大麻煩——因為往往一個教派就發(fā)展10余種
語言。這樣可以有幾百種語言同時存在。所以,對于交流、統(tǒng)一都很困難。
伊斯蘭印度文明時代
伊斯蘭印度文明實際上是穆斯林對印度滲透、入侵的結果。該文明時代受中東文明影響很大
。
眾所周知,穆斯林的擴張性很強:
早在7世紀穆斯林就在印度沿海商業(yè)城市建立據點,8世紀開始向內陸滲透,11世紀印度北方
有突厥、阿富汗人向印度入侵,并伴隨著激烈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最終結果:德里蘇丹國建立。
其后,她又被蒙古人建立的臥莫兒帝國取代。
以前的入侵者大都被印度原主民所同化,但是這一次穆斯林的入侵卻使印度教文化無法同化
穆斯林。為什么呢?
穆斯林的擴張目的明確:為了圣戰(zhàn)——一手握劍,一手舉《古蘭經》。這是一種極端的種族
宗教主義情節(jié),極富攻擊性。而且,穆斯林人數少,印度教信徒多,他們只能依靠極端殘暴
的恐怖手段進行統(tǒng)治。這種宗教矛盾延續(xù)至今,困擾印度發(fā)展。
但是,“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盡管穆斯林壞事做盡,但是穆斯林的統(tǒng)治提高了印度中央集權的程度,而且對經濟得發(fā)展有
一定好處。
在穆斯林統(tǒng)治期間,印度在農業(yè)發(fā)展水平高的同時,也有發(fā)達的工商業(yè),因此,經濟上農、
工、商并重。但是,這樣使得印度文明作為農業(yè)文明的純粹性差。因此,文明程度就比較低
等。
但是,對印度教的高壓政策使得階級、民族矛盾與宗教矛盾相結合,使得次大陸的社會和政
治面貌更加復雜。
以上三個文明在特征基本沒有變化,屬于長時段。
這里說明一下歷史學里“時段”的概念。
長時段: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持續(xù)了長時段不變,起深沉的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中時段:比較大的局勢變化。如:人口、貿易變化。
短時段:事件,如:政變、革命、災害。
由于上述三個文明時代的基本要素是長時段的要素,是穩(wěn)定的,帶有一種惰性的。所以,我
們就會注意到兩種長期性的制度——村社制度與種姓制度。
村社制度及其影響
村社制度源于亞利安人的部落。部落包括許多村落,每個村落為一村社。其間集體主義的原
則,所謂“集體”指家族、村社、種姓等狹小集體。
村社的土地屬于國家(君主),沒有私有土地。種地農民以村社為單位交納田賦。在村社內
,土地的占有方式上,盛行一種原始社會末期那樣的平等風尚,定期重新分配土地。村民之
間維持著一種大致平等。
村社往往是自給自足的小社會。各種社會分工全面,只有鹽鐵不能自己生產需要進口。因此
,印度的城市沒有多少工業(yè)的設施。在經濟上不是一種生產的城市,多為宗教、政治的中心
,在經濟上沒有很大作用,但是外向型商業(yè)又很發(fā)達。
村社首領:自治會,5個成員,每年改選。原始的民主,很完善。首領通常是種姓的首領和德
高望重的長者。
內部結構和管理生活方式來看,是一種很“美妙”的人類生活方式,好象動聽的田園牧歌。
但是,實際上印度農民生活很悲慘,來自政府沉重的稅收壓迫和盜匪的侵犯以及戰(zhàn)爭、瘟疫
、天災人禍……村社制度面對這些,軟弱無力,有可能在一場戰(zhàn)爭中消滅一個村社。
然而,村社的生命力非常強,一個村社的邊界從不改變,村社的家族很少變遷,即使被消滅
掉,只要在該地區(qū)再度聚集人口,就會又復制出一個新的村社。村社居民對外部變故和中央
政府漠不關心,只要能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可。
馬克思對村社制度抱強烈的鄙視態(tài)度:不管看起來是怎樣的使人愉快、對人無害,都會使人
成為迷信的奴隸、環(huán)境的奴隸,使人無法成為環(huán)境的主宰,被束縛于土地上,處于奴性十足
的狀態(tài),是東方專制的牢固基礎。
但是賽義德(Said)在其《東方學》一書批判了馬克思的觀點:
認為馬克思的觀點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觀念。因為有這種觀念,所以認為東方文化是異己的低
級文化。雖然口頭說要拯救全人類,實際上是在鄙視東方文化。以東方文明作為陪襯,來襯
托西方文明的偉大。
雖然上述言論有理,但是現在也應該警惕有人利用“東方學理論”作為武器對西方的一切進
行否定和仇視和排斥的態(tài)度,這是很錯誤的觀點,具有反現代性。
印度教和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英文為Caste,源于葡萄牙語,原意是膚色)于公元前4世紀扎根在印度。
概括地說是社會等級集團的劃分:各階層職業(yè)世襲,互不通婚,種族上相對封閉。個人的種
姓從屬于父母,永世不得變更。各階層自履行一定職責,要遵守一定規(guī)則、保持一定生活習
俗。另外,很多種姓有自己的內部劃分,實際上是行業(yè)組織,而且各種姓有各自的地方組織
。
另外,還有一類是被排除在各個種姓之外的——賤民,不可接觸。
四階層如下:
婆羅門:僧侶,教師。
剎帝利:武士階層,負責打仗。
吠舍:社會上各階層的人民,有一定身份地位,如:工商業(yè)者、地主、牧場主、債主。
首陀羅:比較低級的,沒有技術的勞動者。
種姓間是封閉的,不可交流的,沒有社會流動的可能性。商人階層在印度社會地位比較低,
處于吠舍階層,比較受排斥。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種姓制度呢?這源于印度教。
印度本土產生的宗教很多:古婆羅門教、佛教(產生于印度,但在印度之外的中國,經過儒
家文化改造,形成了世界性宗教)、耆那教……最后經過不斷演變中和,產生了印度教。
印度教由新婆羅門教演變成:是在公元4世紀,吸收了佛教、耆那教,演化形成印度教的。
印度教宣傳現實世界虛幻不真,真的只有:“我”(個人精神的體現)、“梵”(宇宙精神
的體現),“我”“梵”思想上合一,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是:“梵天”、“毗濕奴”、“濕婆”(分別代表著:創(chuàng)造、護持、毀滅
);三大綱領:吠陀天啟(人由神創(chuàng))、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把人劃分為四大種姓也是由印度教開始。此外,印度教教義還主張:善惡有因果,人世有輪
回;人有靈魂,人死魂可入別體;今生的表現(是否虔誠地信奉婆羅門教)將決定來世的生
活(存在形態(tài))。
印度教最高境界(追求目標):“梵”“我”同一——靈魂可以擺脫輪回,獲得最終解脫,
成為神。達到這種境界的三條途徑:
知識知道:通過哲學和思想研究。
行為知道:嚴格履行各種宗教、種姓的義務,安分首己。
虔誠知道:誠心誠意地拜神。
印度教對印度人影響非常大,印度人的人生目標大多是:擺脫輪回,獲得最終解脫。因此,
他們對塵世的事物不關心,甚至有拋棄物質財產的想法,他們認為:只有達到一切淡薄的程
度的人,才有前途。所以印度人缺乏上進精神。
我想,這就是長期的制度形成習慣,而習慣又形成了民族心態(tài)后的結果吧……
歷史總是令人唏噓嘆息!
--
來從吾來,去向吾去。
來去之際,無常慟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