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
如果我是一個國產電影圈內人抱著酸溜溜心態的人,會這么評價這部電影:
首先,片名怎么起的?明明應該是“摔跤吧!女兒”或者“摔跤吧!閨女”。再說,我們也有【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這樣的大電影啊。要說票房也不比阿三的電影差啊。
其次,印度電影向來喜歡把片長搞那么長,尿都要憋不住了。還少不了歌啊舞啊的,寶萊塢不都這樣嗎?
題材也沒有啥新鮮的,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體育勵志電影,劇情也無非類型片的套路。再說,最后大女兒不過是獲得了個英聯邦運動會的冠軍,就激動成那樣,離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還差的很遠好嗎?我們要是來拍,肯定比這更感動、更為國爭光。像什么【跳水吧!媽媽】【乒乓吧!叔叔】【羽毛球吧!大爺】【舉重吧!嫂子】【跨欄吧!翔】……
還有,這部電影就是典型的父權、男權主義。當爸的也是個虎爸,借孩子實現自己未竟之志,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剝奪了她們童年本應有的快樂和輕松,不正是很多國內被批判的家長的形象嗎?
阿米爾汗當然是個好演員。但為了幾秒鐘的角色年輕時的鏡頭,先增重又減肥,至于這么折騰自己嗎?
最后,就這電影,既沒有視覺奇觀,又沒有大牌影星,憑什么你們院線排片那么多,壓縮我們國產電影排片比例。沒這么多排片,能有這么高票房嗎?這是對咱們國產電影的不支持!沒看我們的制片人安曉芬都在微博發聲了嗎?
呵呵。
上面一段只是我自己的內心戲,相信但凡要點臉的國產電影人都不會這么想吧,反而應該是臉紅才對。我們的國產電影整體質量,別說好萊塢和歐洲,連亞洲近鄰日韓和印度都比不了。知恥而后勇才是應有的態度,然而現實是資本角力和金錢滲透下的粗制濫造、亂發IP、爛片充斥、缺乏原創,演員演技和片酬不對等、隨便是誰都能來當導演,再加上審查制度和總菊的瞎指揮的手,營造出一個烏七八糟光怪陸離整體質量低下的中國國產電影生態圈。
反正觀眾的觀影鑒片水平肯定是越來越高,而國產電影的整體水平卻顯然沒能跟上。觀眾最后一定會用腳投票,今年搞不好就是國產電影票房的滑鐵盧。在制片人呼吁院線增加國產電影排片時,其實明眼人都知道,一開始院線也沒有看好【摔跤吧!爸爸】這部印度電影,幾乎完全是觀眾的口碑效應完成逆襲,院線才更愿意增加場次延續時間以增加票房。
于是,就是這樣一部沒有視效沒有明星的印度電影,竟然票房超過10億!所以,好的電影才是票房成功的基礎,自我感覺良好的國產電影人還在不自知的本末倒置。
說回電影本身。我的觀感,一部中規中矩的體育勵志片。給我帶來的內心愉悅感遠不如幾年前同樣是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個傻瓜】。那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一部印度電影,片長也近3個小時,可一部電影所能帶來的所有美好都在那部電影里感受到了,從此對印度電影刮目相看,也記住了阿米爾汗這個印度國寶級演員。
反觀這部【摔跤】,一樣不能否認它的高水準,故事簡潔,節奏明快,人物鮮活,劇情抓人,戲劇性、觀賞性、娛樂性、藝術性,甚至政治深度都能在其中找到。最后的高潮戲,你明知道結局,卻依然會被帶入情節,跟著緊張和激動。雖然國內上映被剪掉了近20分鐘,但基本不影響觀看。總體而言,都在類型片的模式范圍內,也因此并不能給我帶來太多的驚喜。當然,這僅代表我個人觀感。可能對摔跤這項運動本身的不熟悉和沒興趣也無意中增加了我的這種中規中矩的觀感。
不過,它引起的最大的話題似乎是其中所表現出的對于父權和女權理解上的爭議。像我作為一個有女兒的父親,是否也會像片中父親那樣做出類似的選擇,確實值得我自己的深思。讓自己的女兒去忍受各種身心的痛苦,拒絕孩童應有的天性,甚至接受他人的冷嘲熱諷,而目的是要讓女兒替自己實現未完成的夢想,從我的價值判斷一定是為父者的自私。
影片的結局是這種賭博式的做法最終成功,但如果沒成功呢?女兒的人生又會怎樣?讓我想起了丁俊暉,也是天賦異稟,他的父親為此賣房舍業,輾轉全國,拜師求藝,幾乎靠一己之力,培養出一個斯諾克的世界冠軍,乃至影響了這項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和普及。同樣的問題,如果丁俊暉沒有成功呢?那他父親的做法又會被世人如何評價?而作為普通父親無法預知未來的我,是否要做類似的選擇真的是件很糾結的事。要不要給她報興趣班?要報哪個興趣班?她現在說感興趣的會不會因為枯燥的訓練就沒興趣了?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樣的苦惱吧?
另外一面,當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在最后決賽前告訴女兒吉塔,她的勝利與否將不僅代表個人,而是整個印度的婦女地位時,就已經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而兩個女兒從忍受到反抗到最后的主動選擇和努力也在影片的情節轉折時有所鋪墊。贏得婦女權利和地位的開始,卻是要靠父權的強迫,正是這種矛盾的反差和吊詭形成了探討這個話題本身的意義所在。
到底哪個更正確?沒有父權和男權的壓迫甚至自私,也就沒有女權的覺醒和成就。但影片實際上有些小細節,已經表明了主創的態度,那就是對于女性的尊重和男權的反思。比如,在父親決定要訓練女兒成為摔跤手時,他的妻子有所反對,父親回答的是給他一年時間,如果成了就繼續如果不成就放棄。還有,在體院父親求情那場戲,他說出了自己同時作為父親和教練兩種角色的掙扎和痛苦,他明知對孩子童年的剝奪和忍受他人的取笑背后女兒成長的辛酸與不易。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視故事發生時所處的社會和時代。印度的宗教和種姓制度的影響無處不在,即便如今也經常能聽到印度強奸案頻發的新聞。這樣一部印度電影,其意義因此也就更為深遠。
與我而言另外一個感受,就是影片對印度體育體制的批判。光憑這一點,國內肯定做不到。還記得當年我們的某個奧運冠軍接受采訪時第一感謝的是父母,就被各種官方力量批評沒有先感謝國家,還引得大家一片爭議。這部電影就是對這種情況的巨大反諷。吉塔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因為我的父親。沒錯,她為祖國贏得了榮譽,這也是她父親的初衷。但這份榮譽更多的是靠父女倆共同努力贏得的,而不僅僅是國家給的。
阿米爾汗確實是印度的良心。他敢于探討甚至批判印度社會固有的一些社會問題,這從他在印度制作并主持的訪談類節目【真相訪談】即可看出。去年國內還上映的一部他主演的電影【我滴個神啊】,連宗教禁忌都敢于挑戰。【三傻】則體現出對教育體制的批判。
而他作為演員的敬業你們都知道了。為了拍攝本片,要演19、29、55歲三個人生段。先完成了19歲的戲,然后瘋狂增肥,一個月時間變成了體重194斤的55歲胖大爺,拍完老年戲后,又用5個月的時間瘋狂減肥,回去拍29的戲!為什么要這么折騰自己?直接拍完29再拍55不就好了?阿米爾說:那樣我就沒有動力瘦回去了!
至于片名的翻譯,反正印度電影翻譯過來都是那么二,之前的【三個傻瓜】被翻成【三傻大鬧寶萊塢】,跟他么寶萊塢有毛關系!【我滴個神啊】這翻譯也讓人捂臉。幸虧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沒耽誤他們都是個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