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 |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英雄不能被遺忘》
文/梁水源
原載《做人與處世》202319期
夏日炎炎,四川省攀枝花市百花盛放。鮮艷的鳳凰花下,“95后”攝影師韓佳龍收起三腳架和補光燈,向前來拍攝的志愿軍老兵告別。他準備乘車返回咸陽,尋找下一批拍攝對象。“70多年前,英雄兒女們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奔赴朝鮮,用鮮血染紅陣地,用生命保衛家園。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70年后當年的年輕戰士都已是耄耋老人,為了與時間賽跑,把英雄的身影留存,從2020年開始,我把自己的鏡頭對準了抗美援朝老兵,義務為他們拍攝肖像照。”韓佳龍說。韓佳龍的爺爺也是一名志愿軍戰士。兒時,爺爺經常跟他講起戰爭期間的故事。遺憾的是,爺爺在韓佳龍上小學時就去世了,沒留下一張軍裝照。韓佳龍在大學念的是攝影專業,他想:既然無法給爺爺拍照,那就給他的戰友們拍。2020年10月,大學畢業的韓佳龍發起“志愿軍肖像拍攝計劃”,計劃為100位抗美援朝老兵免費拍攝肖像。彼時,韓佳龍了解到,這些老兵平均年齡90歲:“如果我們不行動的話,很可能一天天過去,健在的老戰士越來越少。”為了盡可能減少英雄們及其家人的遺憾,韓佳龍立馬把大學勤工儉學賺的錢全部用于購置拍攝設備,在陜西咸陽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支持下,開始了拍攝。就這樣,韓佳龍開始實地走訪咸陽地區的一些志愿軍老兵。剛開始,老兵們都穿著自己的便服拍攝。一天,有位老兵穿上自己的軍裝,戴上紀念章勛章,韓佳龍感覺“很符合他們的形象”。于是,他便聯系采購志愿軍服裝。“雖然當時只有三件衣服,每個老戰士換著穿,但他們很開心。”韓佳龍說,他把老兵們的視頻和照片發到自媒體平臺后,引起政府部門和越來越多的老兵家屬的關注,收到許多志愿軍老戰士家屬的邀約。然而,讓韓佳龍感到難過的是,就算他的腳步再快,也還是留下了很多遺憾,他說:“我們很多時候和老戰士約,這周約,可能下周就有離開的。”老戰士贠正喜,在拍攝時身體狀況已經較差,韓佳龍曾一度猶豫是否要繼續拍攝。贠正喜的兒子請求道:“還是留個紀念吧。”大家小心翼翼地將老人從床上扶下來,穿上軍裝、戴上勛章。韓佳龍發現,原本目光有些暗淡的老人,在穿上軍裝面對鏡頭那一刻,眼睛里閃著光。3天后,這位老兵走完了他的一生。“我在不斷地認識更多的老戰士,又不斷地和他們告別。”韓佳龍感慨,給老兵們拍照,就是與時間賽跑。2022年,韓佳龍將其他工作暫停,全身心投入尋找老兵、為老兵拍攝肖像的公益事業中,并將原來的拍攝計劃更名為“紅色記憶工程”。他希望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志愿軍老戰士的晚年生活送去一點兒溫暖。漸漸地,韓佳龍投入越來越大,攜帶的拍攝設備、用具越來越多。“你是志愿軍,我是志愿者,我們是一家人。”每當老兵們要答謝韓佳龍時,他總是這樣回答。一天,遠在攀枝花的余德紅向韓佳龍發出邀請,她說:“韓佳龍是帶著情感去做這件事情的,我就想聯系一下。父親對志愿軍這個群體是有歸屬感的。”原來,她的父親余紹禮也是志愿軍老兵。2023年2月,韓佳龍和他的小伙伴千里迢迢奔赴攀枝花,為住院的余紹禮拍照。經歷了高燒、昏迷,90歲高齡的余紹禮住院的第33天終于清醒過來。女兒告訴他,明天會有人來探望,給他拍一張戎裝照,余紹禮高興得像個小孩。這是韓佳龍的“志愿軍老兵拍攝計劃”第一次走出陜西。拍攝中,他被余紹禮的英雄事跡感動。進入抗美援朝戰場時,余紹禮剛滿18歲,身邊的戰士大多比他年長。后來,韓佳龍了解到攀枝花市內尚在世的志愿軍老兵有上百人,他隨即改變計劃,留在攀枝花開始一位一位尋訪拍攝。他和同伴在攀枝花待了三個多月,記錄了113體志愿軍老戰士的故事。3年來,韓佳龍陸續為170多位志愿軍老戰士拍攝肖像。足跡遍布西安、咸陽、銅川、延安、攀枝花等地。“每一場拍攝都是一次精神洗禮。”韓佳龍說,他計劃在2023年做一個志愿軍老兵肖像線上展覽,讓更多人可以看到老兵們的風采,向老英雄們致敬。“一個人的是故事,一群人的是歷史。”韓佳龍追尋的,正是那段震撼人心的崢嶸歲月和永不磨滅的英雄榮光。他拍下的老兵身影、記錄的老兵故事,是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如今經濟的騰飛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先烈們的浴血奮戰、赴湯蹈火。“英雄不能被遺忘。如果我們永遠記著,他們就永遠活著。”韓佳龍說。作者/梁水源。筆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梁子等。退役軍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雜志社簽約作者。曾經:當過農民種過地,擺過地攤受過氣;上過大山養過雞,下過大海捕過魚;上過戰場殺過敵,解甲歸田靠教育。文字散見于《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知識窗》《意林》《讀者》《格言》《遼寧青年》《高考季》《思維與智慧》《特別關注》《環球人物》《求學》《當代青年》《百家講壇》《文史博覽》《廈門工人》《職業》《至愛》《少年月刊》《博愛》《啟迪與智慧》《善者》《閱讀》《農民日報》《中國審計報》《中國石油報》《廈門日報》《東南早報》《中國老年報》……公開發表超過300萬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