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
盧曦
2008年,我還是一個職場次新人,薪水微薄。這一年的春天,我買了自己第一件奢侈品,那是一雙夏天的鞋子,品牌叫作Bruno Ballin。我跟店員要來一些折扣,最后大約是2480元買下的。
抓緊聲明一下,本文并非廣告。你看,這個意大利牌子名字如此拗口,拼寫復雜,連個中文名字都沒有取過。也沒有中文網站——我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哪怕一個品牌的人在中國照顧生意,不然怎么會如此潦草地展示在互聯網上。
所以我的意思是我根本不認識他們。但是我愛死了這雙鞋!
那天我在徐家匯一家購物中心閑逛,這雙閃著藍寶石光芒的鞋子就跳進了我的視野,立刻就讓我著了魔。
二十多歲的年輕女孩,恐怕人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會被一條絲巾,一雙美鞋灌了迷魂湯,拔不動腿,覺得世界凝固了——那些厲害的品牌不惜血本都要聘下天才設計師,不就是為了讓他們對設計作品施以魔法嗎?
魚嘴,鞋面由密密層層的圓形藍色小亮片串接而成,因而向各個方向bling bling地閃閃發光。鞋跟由藤草編織而成,看似脆弱的枯草,竟然被編織得嚴絲合縫,堅韌無比,沒有一根脫線……
時裝精們看了這描述,或許就會想起,這是那一年大熱的設計,從歐洲的T臺,到中國街頭、淘寶上的“同款”,非常頻繁地出現。
我試了試鞋,37碼的腳有些勉強地塞進一雙36碼半的鞋。
Yes!
那感覺太對了,我感到自己的腳在閃光,腿的線條被狠狠地拉長,在那家燈光很有心機的店鋪里擺出各種姿勢照鏡子,忘乎所以。
然而那價錢對我來說還是挺貴的,我走出店鋪希望冷靜一下,可在外面悠轉了不到一個小時之后,我又折返回去,買下了。
現在已經是2016年了,是的,將近8年之后,那雙鞋仍然被我擦得干干凈凈放在鞋柜里,今年夏天,我還會穿她出門。她穿起來是多么舒服啊!除了鞋底有一點磨損,鞋跟有極輕微的脫線,這雙鞋和我8年前買下她的時候幾乎看不出區別。只是設計帶著當年的烙印,不那么流行罷了。
這是一個意大利小品牌在中國的奇幻旅程。
我稍微查了一下,這個牌子誕生于1945年,如果不是偶爾買了一雙,我完全不知道他們和浩如煙海的其他意大利制鞋品牌有什么區別。因為第一次購鞋過程非常愉悅,我又連買了好幾雙,并“安利”給好幾位閨蜜。最近一次買這個牌子是因為上海一家購物中心清倉,一雙黑色平底鞋被打到極低的折扣,真是太劃算了。
在上海,這個品牌的鞋子通常只出現在一個買手店里,這個品牌的買手店匯集了很多意大利的小品牌,最近幾年,也有了一些中國手工品牌。
這個Bruno Ballin以并不高的供貨量出現,常常斷碼,一過季就打折,如果仍然賣不動,就加以更大的折扣力度,直至出現在“特賣會”上。
這不是一個強大的奢侈品集團的運作方式。如果是LV, Gucci, Prada們,首先,這雙鞋會出現在時尚雜志上,或許是封面的穿戴,或許是內頁的廣告。你能在網上看到品牌的信息,不論是官網、社交媒體,還是一些精致的App上。你或許會聽到品牌歷史的故事……然后,她會更尊貴地出現在店鋪里,或許直到數月之后,才會以一種不失優雅的方式打折。
而這個品牌顯然是在代理商復雜的心態在中國經營。很少推廣,折扣力度兇猛,一種更在意利潤,而非品牌形象的做法。
想象一下,意大利工匠用他們傳承數代的的方式,老老實實、仔仔細細,用雙手制作和捧出這樣一雙鞋,然后,他們似乎陷入了慵懶和茫然,似乎并不想大老遠地把自己的作品賣到世界其他地方去。啊,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又沒有地道的意大利面,真不是一件愉悅的差事啊。
于是,一些貿易商活躍在這樣的兩個國家。他們在意大利采購漂亮的鞋子,或許每一個品牌只能采購到區區幾雙,號碼也不一定很齊全。當他們和大量的品牌達成合作,他們就可以有較充足的貨源,然后,他們來到中國,在繁華的購物中心開出多品牌集成店或曰買手店。
我那雙閃閃發光的鞋子,就這樣從意大利工匠粗糙的雙手中誕生,漂洋過海,出現在燈光陳設都費盡心思的貨架上。
另一個角度,一個初出茅廬的職場女性,在囊中羞澀的年代,仍然會因為人類愛美的本能,花去不小的代價,買下自己的心頭好。并隱約感受到,奢侈品的正確使用方法并不是一次性的趕時髦,不是用完就扔,不是每年更換。而是在每一個初夏的到來將她從鞋盒子里,層層疊疊的包裹中拿出來,在每一次穿用之后小心擦拭——清潔每一個亮片,再在秋風乍起時小心護理和收藏……然后又是一年。
精明的貿易商就這樣在相隔萬里的兩個國家之間往來創造了價值,睿智的品牌商懂得在年輕人還是窮酸的小朋友時,就種下對精致體驗的渴望。參透了人性的商業,是如此強大。
然而,在最近成為母親之后,我的心態又有了變化,似乎更簡樸輕松的物質生活,才能讓我安心——顧客總是多變,商家不易做。
?關于作者
盧曦,《好奇心日報》(QDaily)時尚主編。畢業于浙江大學,2005年進入媒體行業,常駐上海,熱衷于挖掘時尚行業的商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