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印象中,
腹瀉就是吃壞肚子或者著涼導致的,
不出意外兩片黃連素就解決了。
但事實上,
腹瀉是有很多種的,
有些經常腹瀉的人,
很可能是身體出現了問題,
需要好好調理才行。
腹瀉,又稱泄瀉,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大便的情況。包括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
其病理因素主要是濕,主病之臟主要在脾。多由脾胃運化功能失職,濕邪內盛所致。
所以腹瀉也要辨證施治,找準病因才能灸到病除。
▼
一、寒性泄瀉
寒性泄瀉的人,主要癥狀是很怕著涼,只要受點寒涼就泄瀉。這種虛寒性泄瀉的病人,最適合用神闕穴和關元穴這兩個穴位來溫陽,若時間充足也可以加灸足三里穴。
神闕穴為任脈上的陽穴,就是肚臍眼正中的位置,有很好的溫陽作用,是人體的長壽大穴。
關元穴在臍下三寸,也就是四橫指的位置,關元也是一個溫陽大穴。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離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的距離,是胃經穴位,它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功能。
艾灸方法:每天選擇1~2個穴位來艾灸,依次循環,一個穴位艾灸30分鐘左右,每艾灸10天可以休息2~3天,直到恢復健康為止。
▼
二、脾虛泄瀉
脾虛泄瀉的病人就像俗話說的“直腸子”,不僅日常胃口不太好,而且吃完飯就想去廁所,大便不成形,很稀薄,經常腹脹腸鳴,面色黃,沒光澤,容易疲勞。
調理脾虛泄瀉,應溫中止瀉,健脾益腸。艾灸時要選的穴位是陰陵泉穴和下巨虛穴。
陰陵泉在脛骨內側髁的下面凹陷處;
下巨虛在外膝眼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是小腸的下合穴,有調腸胃、通經絡的功用。
艾灸方法:這兩個穴位,每個艾灸30分鐘左右,艾灸10天可以休息2~3天,直到恢復健康為止。
▼
三、五更瀉
五更瀉的表現為每天早晨大約四五點就得起床大便,患者不是睡醒了才起床上廁所,而是便意把他們從睡夢中叫醒的,同時伴有隱隱腹痛。
五更瀉是因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蒸化才導致的疾病。
黎明之前,陰氣盛,陽氣還沒有恢復,脾腎陽虛者,腎關不固,隱痛而作,腸鳴即瀉。
有五更瀉的人,往往覺得睡眠不足,白天沒精神,有的甚至會出現煩躁、記憶力下降、精神衰弱等。
調理腎陽虛導致的泄瀉,就要溫腎止瀉,要選的穴位是命門穴和關元穴。
命門穴在腰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二、三腰椎棘突間),是溫腎陽的一個穴位,在臨床上主要調理小腹冷痛、腹瀉、遺精等疾病。
關元穴和命門穴,在身體的一前一后,兩穴搭配能夠更好地補陽。(關元穴的位置上文有哦)
艾灸方法:每個穴每次灸30分鐘左右,連續灸10天可休息2~3天左右,直到身體恢復健康即可。
▼
四、肝郁泄瀉
肝郁腹瀉的病人,是一緊張、一著急就想上廁所。這種泄瀉和情緒有很大的關系,大多會因為抑郁惱怒而泄瀉,伴有胸脅脹悶、腹內作響、腹痛難忍等情況。
病因是肝氣瘀滯不疏,所以叫肝郁泄瀉。
調理肝郁泄瀉,就要疏肝止瀉,建議取的穴位是肝俞穴和期門穴。
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位置。肝俞穴屬于背俞穴,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常用來調理脅痛、黃疸等肝膽疾病。
期門穴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的位置。期門穴是肝經的募穴,主要調理胸脅脹痛、嘔吐、吞酸、呃逆、腹脹等肝胃病證。
艾灸方法:每次每穴灸30分鐘左右,每天一次,連灸10天后觀察效果,如果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在休息2~3天后,繼續艾灸,直到身體恢復健康為止。
▼
五、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主要取神闕穴,對于小兒腹瀉來說,每次每穴灸十分鐘就可以了(三歲以下兒童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對于大一點的、配合度較好的孩子,如果是寒性腹瀉腹痛,為了達到止瀉的效果,也可以在神闕穴艾灸20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