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圣張仲景治病也會“糊弄人”
樹大招風,人為名高。名氣大的張仲景也會引來別人的質疑,被人說是“徒有虛名”、“糊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傳說,南陽有一老醫生,晚年患有抑郁病,家人請了好多郎中也沒看好。張仲景經過大半個鐘頭的望聞問切后,給老先生開了一個藥方:五谷雜糧面粉各一斤,做成丸,外涂朱砂,一頓服用。
老先生一聽,樂了:“這不是糊弄人嗎?誰一頓能吃五斤面啊?張仲景這個名醫看來也只是徒有虛名而已。”他越想越可笑,逢人便把這事兒當做一個笑話說。日子久了,老先生居然變得愛說愛笑了,當然,抑郁病也好了。
雖為坊間逸聞,但張仲景“醫食同源,藥食通用”的用藥原則倒可從中窺見一斑。
《傷寒雜病論》里,張仲景就把“當歸生姜羊肉湯”當做方劑留用了。
“當歸生姜羊肉湯”一方很簡單,只有羊肉、生姜、當歸三味。其中,當歸是中醫常用的補血藥,性質偏溫,有活血、養血、補血的功效;生姜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羊肉性溫熱,溫中補虛。
三者配合,有溫中補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主治產婦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等病癥,也適用氣血虛弱之人。
“桂枝湯”一方,也很簡單,除桂枝外,還有芍藥、甘草、生姜與大棗,但張仲景卻在藥方后又叮囑一句:喝完“桂枝湯”稍停片刻,必要再喝一碗熱粥,且要喝到微微出汗為最好。
這是為什么呢?張仲景也解釋了:這樣既可以增強藥力,同時也保護了胃。故張仲景最后又提醒,如果如此這般還不出汗,那就依照這個程序再來一遍吧。
北宋文人張耒,對米粥養人的體會很深,認為每日清晨吃米粥是進食補養的第一妙訣。他在《粥記》中寫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白虎湯”一方,生石膏較為寒涼,用量大容易傷胃,所以,張仲景在此方中,又添了一味食材:粳米。
粳米俗名大米,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強調說,粳米能養胃氣、長肌肉。《食鑒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的良好功效。
中國飲食傳統與制度的生成,與“醫食相通”的觀念是有直接關系的。中國古代醫學即源于飲食,神話傳說中的神農氏不僅是教民稼穡以獲食源的谷神,還是中華醫藥的發明者。
《傷寒雜病論》則是把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與“醫食相通”理論有機結合起來的最好詮釋。前面說了,傷寒病是張仲景時代最致命的一種流行病,疫情之重,就連偌大的張仲景宗族也未能幸免。
僅從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的不到十年間,張氏宗族200多人口就“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故,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在總結自己診療經驗的基礎上,又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傷寒雜病論》。
目的就是讓普通老百姓患了病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即便不能盡愈諸病,世人也可以從中“見病知源”,然后“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本著這個原則,張仲景在論著中自創、搜集的所有藥方中,基本都是以尋常藥材、食材為主,甚至連人參都很少用,更別提其他昂貴藥材了。這個思想放在現代叫做“以人為本”,百姓如果連治病的藥都買不起了,還如何治病呢。所以,開方用藥還得接地氣,最好是一藥多用,用藥量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