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煮——在北京隨處可見的具有老北京特色的風味小吃,北京人對鹵煮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他們對鹵煮的熱愛絕對是發自內心的,雖然逐漸食物的多樣化致使不是每天每頓都要吃上一碗鹵煮,但一定會時不時的想起那熟悉的味道,出門在外的游子一定會在餓肚子的深夜第一時間想起鹵煮那濃濃的家鄉味。
鹵煮火燒起源于北京的南橫街,是一道漢族傳統小吃,他的前身是“蘇造肉”,關于他的歷史可謂是十分悠久,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河北三河縣有位姓趙的人,和一個名字叫做陳兆恩一起賣蘇造肉。因為當時用上好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十分昂貴,老百姓吃不起,于是他們就用價格相對便宜的豬下水代替,大腸小腸豬肺等,這也就是鹵煮一開始的雛形,后來久而久之的經過民間的傳播改良,被改造過的蘇造肉也就流傳了下來,久而久之的成了今天市面上深受大家喜愛的鹵煮。
而說起鹵煮不得不提的就是“小腸陳”,“小腸陳”祖傳四代制作鹵煮小腸,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而之前提到的陳兆恩就是小腸陳的鼻祖陳玉田的祖父。
鹵煮以煮制的豬大腸小腸、豬肺、火燒和炸豆腐等為主,調以鹵汁、蒜汁、醬豆腐汁等輔料,入口大腸小腸有彈性,鹵汁很好的去除了大腸小腸的臟器味,火燒完美的吸收了鹵煮變得軟糯,入口軟糯但不失嚼勁,味道濃郁,回味無窮。
現如今人們比較重視健康飲食,重油重鹽高脂肪的鹵煮確實不是一個十分健康的選擇,但這并不能阻擋食客對他的熱愛,每天一到飯點,進出鹵煮店的食客可謂是絡繹不絕,大家談笑風生,沒有座位的拼成一桌,一碗鹵煮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鹵煮店人們吃的不僅是鹵煮火燒的本身,吃的也是一個情懷,氛圍,生活方式。
傳統正宗的鹵煮火燒單看制作過程就是一個享受,師傅麻利的將大腸小腸豬肺豆腐火燒切塊,從鍋里舀一勺老湯往碗里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端上桌來熱氣騰騰,一下勾起你的食欲。
傳統的鹵煮在切法上也有說道火燒要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