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青花瓷翹楚者,元青花當仁不讓
時至今日,青花瓷已然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它生于唐,而盛于元。到了元王朝,青花瓷一改以往唐麗宋清的含蓄風格,以鮮明突出的造型紋飾,更顯明朗豪邁之快感。
如何鑒別元青花之先看器型
細數(shù)歷朝瓷器,元青花瓷以其粗獷厚重的造型別具一格。
雖然在制作工藝上有諸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胎體厚實的巨大形體,但除此之外也有精細之作,像一些高足碗、高足杯、等較小器物大多是胎體輕薄的。
除了要注意瓶罐類器型中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等是否具有元代特征,還要看器型的胎體重量。一般來說,元代瓶罐一類的器形多是胎體厚重、胎質(zhì)堅硬的制作風格。
再看釉色
元代不同時期的青花瓷釉面也各有不同。
影青釉使用于元代早中期的青花瓷上,青花用的是國產(chǎn)料。釉面雖然瑩潤透明卻不甚平滑,以手觸摸會有凹凸不平的感覺。
此外,元代釉面的顯色似有活性之感,并非死氣沉沉。細看胎釉之下有青藍色若隱若現(xiàn)。除了胎足常是水綠色之外,器身釉色往往呈現(xiàn)出淡雅黃色,也有的會顯出偏渾濁的乳白色。
白釉則是從14世紀中的至正年間開始使用,青花用的是進口料。這種釉色白中泛青,雖然光潔瑩潤,但在積釉處常有鴨蛋青色,胎足也呈現(xiàn)出淡淡的水綠色。白釉的透明度恰到好處,加上閃動的光澤感,與青花的顏色完美相襯。
卵白釉是在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青花是國產(chǎn)青料。這種釉色多用于小器型,如高足杯、碗、缽、小罐。元青花瓷除玉壺春器型外,底部一般不上釉,是裸露狀態(tài)。也有些底部有著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
卵白釉雖然釉層乳濁,但勝在釉面手感溫潤如玉,光澤柔和不刺眼。如果見一件元瓷過于光亮或有較強的光亮點,就要好好辨別一番了。
后看青花
元青花瓷可以兩種色調(diào),一種是淺淡的灰藍色,一種是艷麗的深藍色。一般鑒定會把呈色灰藍者分為國產(chǎn)料,呈藍艷者分為進口料。其中,進口青料通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的元青花上,國產(chǎn)青料僅用于中、小型兩種器型上。
進口鈷料,又稱蘇麻離青,元代的進口鈷料和唐、宋、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區(qū)別。最大的特色就是青花紋飾呈色艷麗濃郁,并且?guī)в衅匣蚝诤稚陌唿c。
說起國產(chǎn)的青料,雖然呈色藍灰或藍黑,青料的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且不比進口料鮮艷,但是有濃淡轉(zhuǎn)變的色階過渡。如果國產(chǎn)青料含錳過高時,青花紋飾會有微微泛紅的現(xiàn)象,釉面下凹極像是青花“咬”了胎釉一口。
無論是國產(chǎn)料還是進口料,青花紋飾呈色的深淺不一是受到了窯溫的影響。但是元青花在放大鏡之下,充滿著鮮活氣息,給人一種清澈中涌動深沉的感覺。
再看紋飾
元代的青花瓷造型紋飾各有風采,那如何可以分辨出哪個是官窯器,哪個是民窯器呢?
這就要從紋飾入手了。
元代自延祐元年始,明確規(guī)定了“雙角五爪龍紋”及“麒麟、鸞鳳、白兔、靈芝”等紋飾臣子庶民皆不得使用。最好的最尊貴的當然是為天子所用,而剩下的三爪、四爪龍紋以及制作較粗的器物上基本是官宦平民所用的民窯器。但不妨也有禁用紋飾的民窯青花瓷器,其實是民窯受命生產(chǎn)的官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