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琉璃和琉璃塔的來歷
所謂琉璃塔,是指塔(外立面)的主要材料為琉璃,以區別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的塔。琉璃“是一種礦物質材料,半透明體。把它涂在陶質(坩子土)制成的筒瓦、板瓦、脊獸等構件表面,然后放至陶窯內用火燒成一層細密的彩色釉,使之成為一體的彩陶器物。釉在陶表面,有耐磨、結實、堅硬、美觀的優點,是中國富有民族色彩的建筑構件材料”。“琉璃是中國本土的玻璃”,“和陶瓷、青銅器,是我國歷史文化和工藝美術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①”。
琉璃作為建筑材料,開始于北魏時期,唐代以后逐漸盛行。主要應用在中國等級比較高的古建筑中最為璀璨的部分——屋頂——上的各部件(如鴟吻、脊獸、瓦等)。雖然中國古代單體建筑的主體框架是用木材料之梁柱、斗栱等,但基座部分仍是以磚石結構為主,屋頂部分的構件以瓦件為主——其實用目的自然是要使得建筑堅固耐用。
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的時間大概在漢代,稍早于琉璃開始作為建筑材料使用的時間。但是佛教以及佛教建筑在中國內陸的傳播有個融合過程,尤其是塔的形狀有個從印度“萃堵波”式向中國傳統樓閣式的轉變過程。所以可以認為琉璃一開始作為建筑材料就可能應用到了我國的佛塔之上。可惜唐(含)以前的琉璃塔實物現在已不可見。
(二) 琉璃塔舉例
宋代琉璃塔的實物遺存最有名的是開封鐵塔。開封鐵塔八角十三層,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它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因所在地曾是開寶寺,又被稱為“開寶寺塔”。它遍體砌以褐色琉璃磚,就像用鐵澆鑄似的,從元代起民間就給其一個諢號,叫做“鐵塔”。事實上,此塔的材料是琉璃磚。本來顏色因年頭太長已經褪去,不可考證。
開封鐵塔
被稱為“天下第二塔”的是山西洪洞縣廣勝上寺的飛虹塔。該塔為明代中期作品,是八角十三層的樓閣式佛塔。“除底層為木回廊外,其他均用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塔身用黃、綠、藍、紫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檐下有斗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塑制精細,彩繪鮮明。塔內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從底層圍廊頂上的琉璃瓦,到二層以上8個主面的琉璃浮雕懸塑的千百個構件,技藝超凡,國內罕見,嘆為觀止。整座佛塔輪廓清晰,形象生動,制工精致,氣勢雄偉。塔身五彩紛呈,神奇異妙如雨后彩虹”,“飛虹塔”因而得名。
飛虹塔
其實,還有一座很有名的琉璃塔,實出上述兩塔之上。那就是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該塔是大報恩寺的核心建筑,九層八面,周長百米。原是明成祖為其母親所造(朱棣之母的身份至今仍在學術有爭議)。這項工程耗時近20年,通體用琉璃燒制,“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自建成至衰毀一直是中國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志性建筑,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被稱為‘天下第一塔’”。可惜毀于太平天國之亂。
大報恩寺琉璃塔磚殘片
在北京也有兩座琉璃塔很有名。一是頤和園后山上的多寶琉璃塔,也稱“多寶佛塔”。高16米,八面七層。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而建造的。該塔為一座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的塔,塔身呈不等邊的八角形,上下共分為七級。“整座塔身都是用黃、綠、青、藍、紫五色琉璃磚鑲嵌而成”。另一個是香山位于召廟后山上的琉璃塔。該塔也是八面七層。“塔身內為實體,外仿木構。每層均用黃、綠、紫、藍各色琉璃構件砌成柱子、拱門、斗栱、額枋和檐椽、瓦隴。每層八角檐下都系有銅鈴。塔剎則以巨大的琉璃寶珠作成”。該塔也是乾隆時期的作品。
多寶佛塔
香山琉璃塔
此外由于篇幅有限,還有許多琉璃塔不能一一道來,如山西陽城海會寺塔等。這些琉璃塔多為明清時的作品,原因是這個時期琉璃磚瓦的燒制技術有顯著提高,同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技術又有較大發展。尤其是在遠離京城之外的盛產琉璃磚瓦的地方,在地方建造佛塔時多就地取材,完全不顧琉璃磚瓦使用的階級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涌現出繽紛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琉璃塔。這些塔中的一部分最終逃脫了天災人禍的打擊,得以保留下來供我們欣賞。
陽城海會寺琉璃塔
①本文引號內文字均引自互動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