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悠悠歲月里,誕生了無數價值連城的古董珍玩。
但也有古董許多因種種原因遺失,至今仍下落不明。而其中這九件,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隨侯珠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隨國的珍寶,也稱為“隨珠”,與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并稱為“春秋二寶”、“隨珠和璧”。
《辭海》“隨和”條目注釋云: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隨和并稱。
秦亡后,隨珠再無下文。后世有人考證,隨侯珠隨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燭”。
據專家考證,此珠由阿富汗國王在乾隆年間進貢給清朝,慈禧死后,夜明珠含于其口中。
據于善浦《孫殿英東陵盜寶記》記載:盜匪們把壓在慈禧尸下的珠寶—一取盡,慈禧的牙也被撬開,把含在口中的稀世明珠取走。
孫殿英為了規避國民黨日后的懲罰,大量的寶物都被拿來賄賂國民黨各級將領,而夜明珠則輾轉流落到宋美齡手中,被當做鞋飾,隨即不知去向。
乾隆死后,將九龍寶劍放在身旁,可見此劍之珍貴。
《中國成語大辭典》有“九五之尊”條,釋文云:九五,《易》中卦爻位名,術數家以為是人君的象征,因指帝王的尊位。
孫殿英挖慈禧墳的時候,也給乾隆的墓刨了,珍貴無比的九龍寶劍同樣用于賄賂國民黨高級官員,后來也是不知所蹤。
十二金人,指秦始皇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
如《過秦論》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不過這么有紀念意義的玩意很快就沒了,有說是被項羽燒毀阿房宮的,也有說是前秦符堅給它砸了。
公元353年四月,王羲之與友共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為《蘭亭集序》。
不過,《蘭亭集序》真跡已經被對之愛不釋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帶進了棺材,作為殉葬品永絕于世。
《永樂大典》編撰于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約3.7億字,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這套書到乾隆年間尚存有8000冊,而原書的去向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
顧炎武《日知錄》記載:以為全部皆佚,蓋傳聞不確之說。
“北京人”雖然不是最早的人類,但它是從猿到人的中間環節的代表,因此研究價值不可估量,被稱為“古人類全部歷史中最有意義最動人的發現”。
1941年,北京人頭蓋骨被移交給即將離開北京撤回美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同年12月5日,該部隊所乘火車駛往秦皇島。
但隨后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軍隊俘虜了北京、天津等處的美國兵,北京人頭蓋骨從此下落不明。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如杜光庭《錄異記》云:卞和得之獻楚王,后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于神州赤縣凡兩千余年,忽隱忽現,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宋史》記載:秦制,天子有六璽,又有傳國璽,歷代因之。唐改為寶,其制有八。五代亂離,或多亡失。
大禹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因此可以說九鼎就是華夏文明的象征。
《史記·封禪書》云: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則興,鼎遷于夏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