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中王安石這樣評價仲永“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仲永之殤,是因為他雖有先天之才,但缺乏后天之功,所以最終泯然為眾人。但是也有很多“神童”,先天智商高,后天仍然努力學習,最終卻仍然被社會拋棄,這又是為何呢?
“昨日神童仍少年,今日青燈伴古佛”。想必大家都看過《少年班》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大概就講了幾個“神童”的故事,畢竟是電影,所以有很多夸大的地方,也不是誰的真實事件改編,但是卻映射出有關少年班的相關問題。就是這些超高智商的“神童”,由于情商跟不上,甚至低于同齡人,又加上本來自己超高的智商也難以與同齡人交流,還有外界的頻繁關注,導致他們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精神上都有巨大的壓力。少年班的學生又多是年齡較小的學生,所以難免會有學生會出現一些問題。
對于少年班的討論從未停止,因為從1978年至今,少年班始終存在。這種形式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嘗試,所以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冒更大的風險。少年班從整體數據上來看,整體上算是成功的,因為從現在還存在少年班的中科大來看,少年班里有超70%的學生,學成之后無論是在科研,高校還是各大行業領域中都有巨大的成就,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也有不少學生最后也只成了普通人。
說起少年班,不得不從第一屆中科大少年班說起。這一屆少年班,有三個當時影響力極大的“神童”。13歲的寧鉑,是當時公認的“中國第一神童”,他不僅是少年班里最優秀的,名聲也是最響亮的,至于出名原因是因為當時寧鉑與方毅對弈,最終寧鉑以兩盤完勝的戰績結束對弈;其次是12歲的干政,因回答“切瓜問題”反應迅速,對答如流被選中;最后是少年班年紀最小的謝彥波,當時11歲,后來也被稱為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學員。接下來子淵重點來說一下年齡最小的謝彥波。
謝彥波出生于湖南,父親是一位大學老師,母親是醫院的醫生。小時候的謝彥波一直很安靜,沒有別的孩子那么活潑,到了六歲了還不能十分熟練的講話。但是天才可能就是這樣,一開始或許是十分平凡,甚至發育遲緩,上學后的他突然與眾不同了。小學畢業后,謝彥波直接跳級了整個中學,11歲直接被中科大錄取。僅僅過了三年,年僅15歲的他就提前一年從中科大畢業,來到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開始攻讀碩士。又過了三年,18歲的謝彥波開始讀博士,并跟隨在導師周光召院士一同研究學習。
按照這種進度,謝彥波完全能夠在20歲時,拿到博士學位。但是事與愿違,曾經的班主任汪慧迪說,雖然平時在朋友面前健談的他,卻沒有處理好與導師的關系,與導師有了不小的矛盾分歧,所以一直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后來他又轉而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并且十分幸運地投身于諾貝爾獲獎者安德森教授的門下。原本這是多好的學習機會,本身就極具天賦的謝彥波一定能在導師的指導下獲得巨大成就,但是再一次事與愿違,他在美長達10年里,仍然沒有獲得學位。因為謝彥波的論文研究的方向正好與導師安德森相對立,安德森說如果他是研究這個方向,那么他可以考慮換一個導師。
但是謝彥波始終不服氣,甚至出現了巨大的矛盾,同時這時候正好發生了一起北大留學生殺死美國教授的事件,影響十分惡劣,所以中科院一位副校長當即決定,讓謝彥波回國,結束國外學習生活。回國之后,謝彥波始終沒有其他成就,最終也只留在中科大擔任教師,從此他的性格更加孤僻,沒有朋友,上課也是十分怪異,甚至有很多師生認為他患有精神病,此后社會對他的關注越來越少了。值得一提的是,與謝彥波齊名的天才寧鉑也在2004年出家了,開始研究佛學。為什么他們最后的結果并沒有那么好呢?
我想有以下三點,其一是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是小學讀完直接上了大學,嚴重缺少了初高中人際交流的過程,而且由于他們智力超常,所以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學術研究上,與外人的交流嚴重缺乏;其二是社會輿論和人們的過度關注,導致他們從小壓力過大,心理上難免會有不少的影響,同時由于這份關注,讓他們壓抑著自己的內心和天性,這對于他們情商的養成和交流能力的提高都極為不利;其三,在自己整個學習生涯里,素質教育嚴重缺失,由于培養方式不同,所以他們的學習中完全沒有素質教育,所以這點上學校和家庭都應該反省。
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有時候外界贊譽是一種激勵,但是自身控制不好,那便是壓力,如果承受不住這樣這樣的壓力,那么將走向毀滅。《禮記·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學習和生活我們要調節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們既要靜下心來學習,還要學會生活,去感受人間煙火。
參考資料:
《謝彥波:天才少年的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