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
里仁第四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試解】孔老師說:“仁德君子自會堅守著心中的仁德,以先王圣人制訂的禮讓制度來行治理國事,則于天下秩序的重新建立,于國事和諧安定何難之有?如果不能以先王圣人制訂禮讓制度治國,自然會養成人們爭先恐后競爭的惡習,盲目地依據利益而行事,最終必然會使得怨恨之氣彌漫天下,使得天下失去秩序,引發人憤天怒,從而仁德丟失,那先王圣人之禮儀又有什么用呢?”二
釋字
以
《說文》:以:用也。從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羊止切。
《廣韻》:以:用也,與也,爲也。古作“?”。羊己切。
漢字“以”,甲骨文字形是倒寫的“巳”新生胎兒,與母親通過臍帶相連。本義為孩子憑借胎盤和母親相連,從母親那里獲得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營養。引申有依、憑、用、按等義,作連詞表示因果、并列、目的等關系。
讓
《說文》:讓:相責讓。從言襄聲。人漾切。
《廣韻》:讓:退讓,責讓。又交讓,木名,兩樹相對,一枯則一生,岷山有之。人?切。
漢字“讓”,從言襄聲。本義是相責相讓。這可從襄的本義攘奪、攘取義中明了。后指以義而行為讓。故《玉篇》釋為謙也,《類篇》釋為退也,《字匯》釋為先人后己謂之讓。
三
素說
前面幾章老師通過君子和小人的心靈境界上的不同面向,讓弟子把握君子慈愛、仁厚、包容,把握君子處人行事的“心安于德憂于刑”仁德境界。通過小人的“安于土憂于惠”進行對比,從而讓弟子把握君子的心存之德,止于至善的心往之道。接著老師通過依于利己原則而行事,必然招致很多怨恨。讓弟子體悟“心安于德憂于刑”是君子的道義和智慧。本章繼續前章,就放任依利益之欲來治理國家,必然招致怨恨和不滿,最終會激化社會矛盾,從而導致天下大亂。老師說:“仁德君子自會堅守著心中的仁德,以先王圣人制訂的禮讓制度來行治理國事,則于天下秩序的重新建立,于國事和諧安定何難之有?如果不能以先王圣人制訂禮讓制度治國,自然會養成人們爭先恐后競爭的惡習,盲目地依據利益而行事,最終必然會使得怨恨之氣彌漫天下,使得天下失去秩序,引發人憤天怒,從而仁德丟失,那先王圣人之禮儀又有什么用呢?”本章老師重點在告誡弟子放于利而行,人必有爭心,爭心多怨。故要修身以禮,普通修行人通過禮讓規則制約的修行,可以逐漸彰顯明明德;君子的修行在于對心中已明的明德下行而展現規則的自覺順從。老師嘆“如禮何”,旨在擔憂禮教將絕于天下,故教導弟子修養禮讓精神,期望禮讓能成為社會風氣之主流。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句讀和理解:程石泉認為依上下文意應增“于從政”三字,故文本就是:“能以禮讓為國,于從政乎何有?”廖名春認為應該斷讀成:“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何!”。廖名春《孔子真精神<論語>疑難問題解讀》一書中對本章的解讀是:程石泉說:據《后漢書·劉皚傳》賈逵上書引此文作:“能以禮讓為國,于從政乎何有?”又據《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上疏引文亦作:“能以禮讓為國,于從政乎何有?”且依上下文意應增“于從政”三字。……如此,該章就當作: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于行政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政何!”……此章就當讀作: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何!”孔子這是說:(為上者)能依禮謙讓,治理國家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依禮謙讓,治理國家又能怎樣!很明顯,孔子如此強調“禮讓”對治國的重要,應該是針對魯國執政的季氏僭越孔制而言的。
本章需要辨析的是“禮讓”,孔子在本章中強調“禮之讓”,這不是盲目的無原則"讓"與不爭。《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因此,禮所體現的是君子內心的自卑尊人,彰顯于外的是從道的退讓和不爭,這就是禮讓。禮讓是從禮的退讓,表現在為人的尊重至誠,內心的仁義平等,心外的秩序和諧。因此讓是禮的踐行的內容,禮讓的是心外的名利財富,不可讓的是心內的仁德修養。明乎禮,讓在其中矣!所以,本章孔子說,能夠用以禮讓的方式治理國家,把國家治理好是沒有難處的,如果不能用以禮讓的方式治理國家,禮就是徒有其表而無其實,丟失了禮的內在本質,不能以禮讓為國,上下不敬不和,從而助長人們爭先恐后的欲望,甚至于以不擇手段為正當的惡性競爭,最終必然導致時世動蕩,天下大亂。因此孔子發出的“如禮何”之嘆!
查閱《素說<論語>》請在公眾號中 回復”論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