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 文
憲問第十四
14.33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span>
二、釋 解
老師說:“千里馬之所以能夠成為千里馬,并不是由于它先天就具有日行千里的力量,而是在于它有后天馴化后的馴良之德。優秀的驥馬通曉主人之心,通達主人之性,忠護主人之身,與主人間默契配合,進退如意和諧,具有勇敢頑強、堅韌不拔、智慧忠誠之德。因此人們贊美千里馬并不是稱贊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通達人性的品德。贊美千里馬的君子,應當從其主人對其后天的悉心飼養和調教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從中領悟君子行政所要實現的是仁德行天下的要義??!”
三、釋 字
四、素 說
老師說:“千里馬之所以能夠成為千里馬,并不是由于它先天就具有日行千里的力量,而是在于它有后天馴化后的馴良之德。優秀的驥馬通曉主人之心,通達主人之性,忠護主人之身,與主人間默契配合,進退如意和諧,具有勇敢頑強、堅韌不拔、智慧忠誠之德。因此人們贊美千里馬并不是稱贊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通達人性的品德。贊美千里馬的君子,應當從其主人對其后天的悉心飼養和調教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從中領悟君子行政所要實現的是仁德行天下的要義啊!”
本章需要注意“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本是一句婦孺皆知的直白之言,《論語》編者將其安排在此處,可見孔子平時是經常使用這一隱喻對弟子們進行教導的。在孔子教學之時,他是將自己當作調養千里馬的主人的,將弟子當作千里馬來進行仁德道義來調教的。因而當弟子學為君子之后,期望其在行政之時,也能夠對下級和民眾百姓進行悉心調教,使其具有像千里馬那樣的勇敢頑強、堅韌不拔、智慧忠誠的德性。這正是本篇仁德君子行政的旨要。從中可窺探到編者的用心。因此釋解者將千里馬當作是孔子的自喻,是不適當的。劉寶楠《論語正義》引注:“《太平御覽》四百三引鄭《注》云:'驥,古之善馬。德者,謂有五御之威儀?!c此《注》異。當云:'驥,古之善馬。德者,調良之謂,有五御之威儀。’《集解》節引此《注》,文不備耳。《說文》云:'驥,千里馬也?!肚f子·馬蹄篇》釋文:'驥,千里善馬也?!^驥一日行千里,此其力也?!吨芄佟けJ下殹?五馭’,鄭司農云:'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酥^御者之容。驥馬調良,能有其德,故為善馬。人之稱之當以此?!庇纱丝梢钥闯鰟氶囊⑼怀龅氖乔Ю锺R之德,而這些德的來源是主人的馴化教養,惟有主人的悉心調教,才可使得馬具有非凡的氣度和威儀之德。這該是給仁德君子行政應當以德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