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當我繞過手術刀,用一副中藥方子消掉一位西醫大夫的脂肪瘤后,我突然發現:原來執掌手術刀多年,切了這么多瘤不過是切了一團痰濕,切了個寂寞而已。
九十年代行醫很多地方還不需要這么嚴格的行醫資格,甚至有不少的人在路邊擺個攤,就開始了他的行醫看病。
但是不得不說,即使就是那個時候的江湖郎中,醫術和醫德很多要比現在的某些中醫高的多。
我記得那是一個晚上,天灰蒙蒙的感覺要下雨了,有一個人,帶著帽子捂得稍微有點嚴實,著急忙慌的跑進醫館里,看著四下沒有人,才摘下自己的帽子。
說自己是是一個西醫大夫,已經執掌手術刀多年了,我看著他身上十幾處鴿子蛋大小的脂肪瘤,似乎多少明白了一點。
他說自己是通過朋友介紹過來的,之前朋友也有過脂肪瘤在他這里作過手術,但是總是復發,后來是用中藥除了根。
自己的脂肪瘤已經切了好幾次了,結果是越切越多,自己沒有辦法,也是迫于母親的壓力才來找中醫看看。
我說:“中醫治病無論老幼,無論出身,來者皆是患者。”
仔細診斷之后給他開了一方:柴胡,陳皮,半夏,茯苓,青皮,梔子,白芥子,橘絡,甘草。
他雖然略顯遲疑,但是依然拿著藥帶上帽子趁著夜色匆匆忙忙的走了。
四十多天的時間他差人給我來信說身上的瘤子變得軟了很多,接著我調節用藥的量,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的瘤子就沒有了,后來也沒有復發過。
其實在90年代像這樣的病其實是很少的,脂肪瘤這個家伙,它的勢力龐大起來其實也就是近十幾年的時間。
這個病還有一個另外的稱呼叫做富貴包,往往那些衣食無憂的人身上常見。
其實在中醫看來這個病事實上并不復雜,行醫這么多年,這樣的病我經歷的也不止他的這一例。在中醫上看來不過是一團痰濕而已。
首先他舌質胖淡,舌苔薄黃而膩,脈象沉弦而滑。坐下的時候,表現的十分疲倦,連說話都悄聲悄語,沒有力氣。
這明顯的看來就是脾虛而痰濕過盛的情況,加上自己做過手術又屢次復發,因此惶惶而不可終日,總是擔心,因此肝郁的情況也是難免的。
肝郁,則氣滯不行。氣不行,則津液不化。津液不化,則聚生痰濁。同時,肝郁克脾土,令脾運化不及。運化失常,也會讓津液聚而成痰。
痰濁這個東西,可以發作于全身各處。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中醫所謂的“痰核”。痰核,就是今人所謂的脂肪瘤。
所以對應的辦法就是給他疏肝理氣同時化痰調氣機。這里的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這是二陳湯。這是中藥化痰的經典代表;
半夏燥濕化痰,陳皮行氣除濕,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而調和諸藥——這是化痰;
柴胡、青皮進一步疏理肝氣,用梔子清熱,以防肝郁痰阻而化熱(患者苔黃膩,可見已有熱象)。再用白芥子、橘絡豁痰散結,全方可謂標本兼治。
尤其是白芥子這味藥,它可以將藏在身體各處的痰核搜刮出來,再用橘絡散結兼疏通經絡,這樣一來頑痰得化,瘤子自然也就沒有了。
行醫多年,中醫發展越來越不如從前,這是中醫變了嗎?在我看來,并不是,而是中醫人變了,中醫的執劍人變了。
再厲害的醫學也要人來傳承,當人心變了時候,中醫自然也就變了,像我們這里的逝去老大夫,位置根本沒有人補的上來。
社會上找不到,醫學院畢業的不懂藥性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難以重用,這樣的中醫不沒落都難,我一個老頭沒法改變任何人,能做的唯有用心治好每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