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春1, 湯 玲2, 馬春蘭1
(1.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7;
2.永康市明珠學校, 浙江 永康 321300)
[摘 要] 新時代教師發展問題關系到教育改革的方向與全局,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其重要任務。文章以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為目的,立足新時代的教育背景與教師發展的研究現狀,剖析人工智能促進教師發展的內因與機理,明確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內容與舉措,并從環境建設、教學改革、能力提升、均衡發展、評價創新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方法、路徑與相應的對策,為促進人工智能在教師發展領域的深入推廣與創新應用和教育高質量發展與變革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 人工智能;教師發展;路徑與對策
(一)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面臨機遇挑戰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教師發展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一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因其可以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學習指導與解決方案等,對教師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和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教師的角色作用,教師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重塑自身角色,需要重新思考學生的學習方法、團隊協作、教學評價等。二是教育新基建為教師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徑,其戰略規劃[1]、價值取向[2]、標準需求[3]等新要求為教師發展指明了方向,推動了人機協同育人路徑[4]、技能型教師培養策略[5]等研究,成為推進教育優質發展的“數字基座”[6]和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石。三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等文件強調了要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呼喚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快速提升[7-8]。《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提出了“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的目標[9]。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如何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成為新時期教師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自二十世紀后半葉至今,教師如何發展這一問題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及數字化轉型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等成為教師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方向。促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教師發展深度融合是“十四五”時期構建優質教育體系以支撐高水平教師發展的戰略舉措。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發展影響深遠,尤其是對教師理念、教師教學觀、教師發展觀等方面產生了變革作用。一是人工智能有助于重塑教師理念觀[10]。人工智能改變了傳統教育目標,重新定位了教師角色,變革了知識的創造方式,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權威知識觀,強調從知識傳授到重在育人,強調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11],強調從傳統的“師道尊嚴”到師生關系多元化[12]。二是人工智能有助于革新教師教學觀。人工智能支持“因材施教”[13],未來教學環境將實現知識與學習者的真實生活與教學環境的無縫融合,教師正面臨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變革[14],因此,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自身素養,創新教學方式。三是人工智能有助于變革教師發展觀。人工智能強調教師智能素養、重構教師能力標準和賦能教師教研,經驗為主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智能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要大力發展“互聯網+教研”、教學發展要與人工智能技術協同[15]等。
(一)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因
從教師發展個人因素視角看,新時代教師在自我提升意識、學術研究能力、職業認同感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師普遍存在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術研究能力薄弱等問題[16],存在職業認同度不高、自主學習不夠、教學反思意識不強等問題[17]。從教師發展制度因素視角看,新時代教師發展評價存在非標準化和非強制化、多元主體的參與機制存在障礙、優秀教師價值認知的淺表化等問題。例如:高職“雙師型”教師中,“雙師”的標準尚無上位政策界定,缺乏客觀評價標準導致教師發展滯后[18]。從教師發展理論因素視角看,教師發展存在生態位模糊、職業認同感有待提高、綜合素養尚需強化、開放培育平臺不夠等問題[19],智能時代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發展期望過高、過于關注教師倫理道德素養等問題[20]。從教師發展實踐因素視角看,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教育實踐變革,教師作為教育實踐的主體,提升自身智能素養至關重要。要探索“新技術、新觀念、新方法、新角色”的教師發展指導理念,以及“創建智能教育環境、提升教師智能素養、創新教師發展模式、優化教師數據管理”的教師發展有效模式[21]。
(二)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功能機理
教師的功能可以分為工具性功能和本體性功能兩部分[22]。其中,工具性功能是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功能類型,教師將借助人工智能完成煩瑣的程序性任務,進而開啟智能教育。而本體性功能是人類教師區別于人工智能教師的關鍵所在,主要體現在溝通、情感、價值觀、創造力等方面,是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功能[23]。再高級的人工智能都是在已有的人類智能域中組織、加工、整合、呈現知識,無法創造出超過人類智能域外的新知識。
因此,教師的發展也呈現出兩種態勢,即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性學習和基于教師智能的本體性學習。工具性學習注重利用智能技術增強教師的感知功能、思維功能、表達功能;而本體性學習特指教師增強自身的自我意識、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反思批判等自我層面的原生態學習。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教師的工具性功能與本體性功能此消彼長,兩種功能間的界限日益模糊。
人工智能具備類人性功能,其核心是通過機器模擬人的理解、分析、推理、學習等,替代人完成部分工作[24]。類人性功能包括類人性感知功能、類人性思維功能和類人性表達功能[25],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完美地替代人類教師的部分感知功能、思維功能、表達功能。人工智能通過對教師的教育認知、教育思維、教育設計、教育行為等功能進行部分替代,從而在教育中產生強大的作用。
人工智能的教育功能體現在重構教學活動組織、豐富知識教學活動、多維評價教學活動、影響教師反思層級深度、重塑教師知識觀等方面。人工智能通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進而對教育產生積極效能,功能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人工智能的教育功能
人工智能重構教學活動組織的功能體現在智能機器人收集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組織形式,在特定的算法技術支持下進行最優教育組織形式的整合。人工智能豐富知識教學活動的功能體現在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人工智能具備豐富的知識資源,智能機器人可以靈活調用名師教學案例,實時為每位學生匹配個性化的教學指導服務,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授課風格,促使教學活動環節多樣化、靈活化、個性化。人工智能多維評價教學活動的功能體現在人工智能借助圖像處理、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技術收集大量的教學過程信息,并借助深度數據挖掘和神經網絡技術對教與學過程信息進行多維度處理,給教育用戶提供更豐富、科學、及時的反饋信息,及時向教師推薦改進意見,提供更精準的改進方案。人工智能影響教師反思層級深度體現在人工智能分析技術對教師教學行為、師生話語、面部情緒進行智能分析,形成教學分析報告,為提升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提供新參照。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夠重塑教師知識觀,評估人類學習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進而更新人類已有的知識與技能體系。
(一)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指導思想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就是要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全面育人為目標,針對新時代對師資培養的要求,通過整體規劃、整合資源、加大投入,用智能技術促進教師信息化能力建設,以新思想、新格局、新技術、新路徑關注教師發展關鍵問題,探索人工智能促進教學管理評價變革、創新教學模式、促進薄弱地區與鄉村學校教師發展,為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供服務,形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協同聯動、賦能教師隊伍建設、促進五育并舉的教育新生態。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應遵循數據驅動、技術支撐、協同共進、智慧發展的原則。數據驅動指教師的分析、判斷和決策要以數據為基礎,實現教師發展過程的數據化;技術支撐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多模態、全景式收集、處理和分析教師數據,構建教師畫像,為教師發展提供適應性支持;協同共進指教師與人工智能之間深層次學習、協作和共享;智慧發展指實現教師與智能技術的共同發展,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師教學育人、學科知識、學術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與素養。
(二)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基本內容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要從人工智能助推教學環境建設、教師評價管理、教師素養提升、教育教學創新、教育精準扶貧等方面進行探索。一是要建設智慧教學環境,支持教師與學習者隨時隨地以任何方式進行無縫教學、學習與管理,為其提供無處不在的教與學支持服務。二是要采取與新型教學方式相匹配的教學評價方式和教學管理手段,利用大數據、學習分析等技術對教學數據進行充分挖掘、深入分析,實現教學評價與教學管理自動化、智能化和科學化。三是要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使其能夠高效應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開展教學、優化教學、創新教學模式。四是通過在教育教學中應用優質資源,協助教師備好課、授好課,切實推動教學進一步走向系統化、科學化、個性化,全面提升教師工作效率。五是要通過教育發達地區高水平學校與薄弱地區學校結對共建遠程互動教學系統的方式,實現教師“智能手拉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實時共享,為薄弱地區教師與學生發展作出貢獻,實現教育公平。
(三)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重要技術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主要涉及的核心功能有情境創設、信息獲取、數據分析、知識管理、教學工具、發展支持等[26],相關技術包括:
虛擬現實: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可對參與者直接施加視覺、聽覺和觸覺感受,并允許其交互地觀察和操作虛擬世界的技術,基本特征是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
智能感知:智能感知技術是利用智能傳感器件實現設備及環境狀態信息采集、處理與通信的技術,包括知識感知與情感感知兩個維度[27]。
數據驅動與畫像技術:數據驅動與畫像技術是一種支持智能教研的技術。教育決策者通過提取海量的數據來評測教研效率與質量;畫像技術能夠有效服務教師精準教研、自我診斷、反思教研[28]。
人機協同:人機協同合作是指人類和機器在工作中緊密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高效工作的目標,人機協同智能由認知、情意和創生三種智能構成[29-31]。
機器學習:機器學習是使用機器來模擬人類學習活動的一種技術。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機器學習來協助教師指導教學[32]。
數字孿生:數字孿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數據等,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學習者在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智慧學習空間里實現與物理世界的實時交互,并能夠根據需要擴展相應的數字孿生功能模塊以實現觀察反思等學習活動[33]。
學習分析:學習分析是通過對教育活動中產生的學習者的學習數據進行收集、加工、分析,研究分析學習者的學習參與、學習表現和學習過程等學習行為,幫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決策并對學習者進行監測、預測和干預。
知識圖譜:知識圖譜是以圖示的形式表現現實世界中各實體(概念)以及之間關系的載體,是一種結構化的語義知識庫。知識圖譜涉及的知識可分為通用知識圖譜和領域知識圖譜兩大類[34]。
ChatGPT: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是一種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可以幫助教師開展個性化教學并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自然語言生成(NLG):自然語言生成技術是從抽象的概念中通過執行預先設定好的模型來生成文本[35]。該技術提高了人類與計算機溝通交流的效率,廣泛應用于智能問答對話系統與機器翻譯系統,能夠快捷地實現人機交互,能夠實現部分結構化內容(教案與試題)的自動生成,大大提升教師的備課效率。
自適應學習系統:自適應學習系統根據學習者個體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動態調整與其相適應的教學資源與學習方式,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率,保障學習者完成正常的課程內容,幫助學習者實現自主學習自適應,提供個別化支持,實現個性教學。
(四)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核心舉措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可以圍繞培養“三新”、建設“三創”、開發“三庫”、打造“三平臺”展開,營造智慧教師發展新生態,如圖2所示。
圖2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核心舉措
培養“三新”指教師需要有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教師素養面臨新挑戰。教師要主動適應數智時代的要求,樹立新的發展理念,積極學習新的技術,強化技術的支撐作用,創新采用新的方法,全面提升自己在學科知識、專業技能與素養水平等方面的能力。
建設“三創”指創設智能教育環境、創建智慧教學資源、創新教師發展模式。國家及各地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標,創建數據中心、智慧教室、智能實驗室等智能場所,創建智慧教學資源,從多角度、多形式推動教師多元發展,創新教師發展模式。
開發“三庫”指開發教師教學資源庫、教師發展課程庫、教學狀態數據庫。“三庫”的開發,為教師教學、發展與管理提供支持。教師教學資源庫提供實用性、針對性的優質教學資源,助力教師教學;教師發展課程庫幫助教師獲取個性化的培訓課程與資源案例;教學狀態數據庫是與教學質量相關的各個環節的信息集合,為教學質量分析與調控提供依據。
打造“三平臺”指打造智慧教學平臺、智能診斷平臺、虛擬教研平臺。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一體化智慧教學平臺、智能診斷平臺、虛擬教研平臺。平臺不僅為教師發展提供資源服務,助力教師教學,而且有利于實現數據收集與分析,構建教師畫像,實現精準診斷,打破時空壁壘,促進虛實融合,為教師智能研修提供支撐。
要實現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就應從同步建設教學環境、教育教學改革、教師能力提升、教育均衡發展與教學評價創新五大方面著手,營造“人工智能+智慧教學場”、打造“人工智能+智慧教學助手”、組建“人工智能+研修共同體”、創建“人工智能+優質資源庫”和構建“人工智能+智慧管理系統”,如圖3所示。
圖3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方法與路徑
(一)AI助力教學環境建設:營造“人工智能+智慧教學場”
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36],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有助于構建高度互聯互通、集物理教學空間與虛擬教學空間為一體的智慧教育教學場域,最優化助推教師全面發展。首先,集大數據、5G、有線、無線和物聯網等于一體,建設開放、融合、以人為本的智慧校園及智慧教學環境,并有效整合智能技術建設一批智慧教室,包括互動研討智慧教室、遠程互動智慧教室、VR沉浸智慧教室、微格訓練智慧教室等現代化物理教學環境,以及基于網絡的在線學習空間及虛擬仿真學習空間,為教師提供智慧技術和教學支持。其次,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的虛擬現實、教育機器人、在線學習系統、智慧教學系統等技術有利于形成體驗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游戲化教學等多種新型智慧學習場。第三,將AR、多模態融合技術、自動決策技術、文本增強技術等應用于智慧教學環境,為師生、生生、人機等交互提供技術支撐。
(二)AI助力教育教學改革:打造“人工智能+智慧教學助手”
人工智能正在融入學校的教、學、管等環節,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智慧化設施,創建教師智慧教學助手,可為教師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重塑教師發展生態。首先,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的智慧教學助手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等特征,有助于提升知識儲備、促進學習、提升課堂效率。其次,智慧教學助手可以輔助教師備課,智能推薦學習資源和技術工具,智慧生成個性化教學資源,提供個性化答疑與課后輔導,協助教師擺脫機械的教學工作,促進教師創新教學內容,變革教學模式,從事富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第三,學生可以通過語音識別、手寫識別等多種形式與智慧教學助手問答互動,學生能夠選擇感興趣的知識點或學科知識向其提問,助手在解答的同時也可進一步提出問題,二者形成良性交互。
(三)AI助力教師能力提升:組建“人工智能+研修共同體”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建智慧研修共同體,可以打破傳統教師幫扶的弊端,具有針對性強、專業性強、成效顯著且可持續的特性。首先,利用智能技術搭建研修共同體平臺,利用可穿戴設備、語音識別技術等收集教師生理數據、教學行為數據、教學心理數據、教學情感數據等,通過數據分析手段建立教師畫像,提供診斷與建議。其次,利用教師培訓以及區域教師發展實踐經驗,開展依托智能教師研修共同體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以結對幫扶等方式實現常態化指導。最后,通過教師間的互評、資源共享與協作學習,促進機制的創新、資源的重組、服務的遷移,開展深度探討以提升研修效果,助推教師發展[37]。
(四)AI助力教育均衡發展:創建“人工智能+優質資源庫”
借助大數據技術等手段,聚合高品質教育資源,建立精品資源庫,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和應用服務創新,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生態圈。首先,基于國家和省智慧教育服務平臺,開發智慧教學平臺、智能診斷平臺、虛擬教研平臺等教師發展平臺,開發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培訓資源,打造教師教學資源庫、教師發展課程庫、教學狀態數據庫等。其次,基于教師畫像數據,根據教師學習特征建立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實現精品資源的智能甄選與擇優推送服務,滿足教師發展需要[38]。最后,建立優質資源定期更新標準與機制,定期升級并更新現階段的資源,強化資源的有效性和先進性,保障教師發展優質資源庫質量,為教師提供優質的資源服務。
(五)AI助力教學評價創新:構建“人工智能+智慧管理系統”
依托智慧環境建立智慧管理系統,通過采集、挖掘及分析教學場景中的數據,檢測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指引教學實踐、優化教育管理,形成智能、規范、科學的教學管理系統。首先,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全程跟蹤記錄教師發展路徑及過程,精準診斷教師發展需求、發展現狀與發展策略,實現精細分析、精確診斷、精準提升。其次,以大數據與學習分析技術為基礎,實現師生“教”與“學”行為的智能化診斷,動態分析和評價學習者行為,發現問題與不足,形成教師學科知識、專業能力和素養水平三位一體的可視化診斷分析報告與系統化精準提升方案。最后,通過人工智能對教學的診斷反饋為教學組織、學習活動等提供創新解決方案,提升教學效率。
數智時代,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要從技術賦能、應用導向、培訓驅動、精準測評、協同發展等方面實施,要克服技術與教育脫節、技術難以應用于教育實踐、教師無目的發展、組織學習培訓少等問題,助力營造智慧教育新生態。如圖4所示。
圖4 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對策
(一)技術賦能,裝備教師發展的“助推器”
充分發揮新興技術的互聯化、數字化與智能化優勢,是推動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全力建設和提供教師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技術工具,裝備教師發展的“助推器”。首先,要持續加強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基座。要加快推進國家骨干網絡、省市教育網絡和校園網絡等多類網絡整合優化,統籌規劃搭建數字化仿真教學平臺,借助可視化技術打破虛實壁壘,打造一個不受時空限制、沉浸式的“信息—物理—社會”高效整合的教師智慧發展場,支撐授課形式多元化、資源整合全面化以及協作學習多維化。其次,要積極利用新興技術賦能教育各個環節,打造智能助教系統,實現智能描述、智能預測與智能引導。利用腦電、眼動識別等技術動態監控學生學習狀態,依托大數據、知識圖譜等技術全面采集過程性數據,刻畫師生數字畫像,并借助語義分析、圖像識別等技術,實現自動化輔導、智能測評和智能決策。最后,要加快提升網絡安全防護水平。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產學研各方加強數字身份驗證、數據加密算法、操作系統以及平臺建構等方面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提升網絡系統的安全保障及自身防護能力,逐步實現自動化漏洞與安全隱患標識、阻斷、處置和追蹤溯源,不斷提升網絡安全的綜合防御能力。
(二)應用導向,營造教師發展的“實戰場”
以智能工具為支撐促進教師發展,創造并提供教師發展的訓練場和“實戰場”。教師要加強各類智能技術、技能的學習與應用,緊跟時代發展不掉隊。首先,要強化教師智能技術應用的意識。在“雙減”“雙新”等政策背景下,教師要深刻理解智能技術助力師生減負增效的應用機制,明確多維感知自適應學習、課堂教學診斷與優化、基于核心素養的大數據智能分析決策等發展方向,積極學習和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高自身信息意識和數字素養。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智能技術應用能力。不僅要掌握各類智慧技術的使用方法,更要具有應用智能技術滿足教與學實際需求的能力。進而扎實推進智慧課堂常態化應用,積極構建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的教學新范式,以智能技術為抓手,基于智能化支持體系,優化協同備課、同步上課、遠程教研等服務。最后,教師要學會協同人類智能、機器智能達到高效育人的目的。在面對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帶來的挑戰時,教師應善于挖掘和轉化學生人機對話中的育人價值,要重新考慮教學的意義,教導學生如何負責任地使用技術,注重學生抽象思維、意志品質的培養。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全局把控者,應當協同兩類智能和兩類主體,發揮育人的作用。
(三)培訓驅動,加注教師發展的“推進劑”
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要重視教師培訓,讓教師具有創新教育模式和合理借助智能技術開展教學的關鍵素養[39]。要積極為教師提供幫助和支持,及時加注教師發展的“推進劑”。首先,利用智能技術優化培訓模式。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針對性地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應用多模態技術為教師創設多種研修情境,開展新教師進修、學科名師研修、特級教師培訓等活動;基于智慧教育平臺,開展以數據為支撐的精準培訓、評價與管理,通過項目課題、名家講座、專題沙龍、名師網絡工作室等活動形式,以最大限度發揮智能技術對教師培訓的支撐作用。其次,利用智能技術優化培訓內容。在培訓中,為教師提供具有指向性和實用性的學習內容,為教師提供精品應用和各學科優質資源,幫助跨校際和跨區域不同情境下的教師達成共同認知,讓教師能夠熟練掌握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促進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最后,建立相應的教師考核機制,鼓勵教師利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推廣優秀的教學成果和經驗,對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可由學校和有關部門對其進行綜合能力鑒定和表彰,授予優秀教師稱號并作為職稱評定加分項目,以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激勵教師發展專業技能。
(四)精準測評,繪制教師發展的“坐標系”
全面推進智能教育評價,實現精準測評,不僅要豐富評價新內容、開發評價新工具、賦予評價新功能,還需規范智能教育評價應用制度,重塑教師發展的“坐標系”。首先,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評價的技術優勢,繪制數據驅動下的教師能力畫像,記錄教師教學行為與能力狀況,開展以數據為基礎,以證據為導向的評價。其次,根據教師素養標準、教師能力要求等,精準分析教師能力狀況。就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根據教師職業發展規劃階段特征,針對當前一些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責任意識不強、職業倦怠以及教師專業發展模式過于單一等現象,從師德師風、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教研水平和多元化評價等層面,構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式、模型等。最后,推進教師專業能力與需求評測,對教師能力進行動態跟蹤,對優秀教師發展經驗進行精煉與歸納,尋求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以大數據為支撐,構建教師發展過程性評價與目標追蹤機制,為刻畫教師畫像、支撐其進階發展奠定基礎,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五)協同發展,打造教師發展的“新生態”
當下人工智能尚在發展中,人工智能決策具有局限性,新時代的人工智能與教師協同發展本質是數據驅動決策,需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人工智能輔助干預的機制,需要多方協同發展。首先,各級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應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方針,在各級教育部門的正確引導下,政府、學校、教師和企業等多方合作助推人工智能與教師協同發展。其次,發揮學校在助推教師發展過程中的中堅力量。增進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合作,積極利用人工智能為教師開拓視野、完善知識體系,開發并提供相應的教育資源和使用方案等服務,加強與相關研究機構的合作,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最后,教育部門及各校需建立專業化的評價督導隊伍,定期對人工智能促進教師發展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監督,建立責任追究和整改機制,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傳播優秀案例以供借鑒。
總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積極響應“三個優先”戰略,是建設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關鍵舉措,成為新時期教師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與教育,促進新時代教師高質量發展。
本文發表于《電化教育研究》2023年第10期,轉載請與電化教育研究雜志社編輯部聯系(官方郵箱:dhjyyj@163.com)。
引用請注明參考文獻:張一春,湯玲,馬春蘭.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10):104-111.
責任編輯:張 絨
校 對:張 靖
審 核:郭 炯
【參考文獻】
[1] 鄭旭東,周子荷.教育新基建三問:何為基?新在哪?如何建?[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11):42-47.
[2] 賈保先,張務農.高等教育新基建的制度意蘊、價值取向與推進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86-90.
[3] 祝智庭,許秋璇,吳永和.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標準需求與行動建議[J].中國遠程教育,2021(10):1-11,76.
[4] 祝智庭,胡姣.教育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與戰略場景[J].中國教育學刊,2021(5):45-52.
[5] 王春燕,田潤青.職業教育支撐“新基建”人才培養的關鍵策略——以北京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2):47-52.
[6] 徐憲平.新基建,構筑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J].宏觀經濟管理,2021(2):2.
[7] 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EB/OL].(2022-02-08)[2023-08-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2202/t20220208_ 597666.html.
[8]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的通知(教科信函〔2022〕58號) [EB/OL].(2022-12-02)[2023-08-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9] 教育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20)[2023-08-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1/t20180131_326144.html.
[10] 郭炯,郝建江.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定位及素養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21(6):121-127.
[11] 馮曉英,郭婉瑢,黃洛穎.智能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挑戰與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1(11):1-8,76.
[12] 祝智庭,魏非. 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師發展創新路徑[J]. 中國教育學刊,2017(9):21-28.
[13] 胡小勇,徐歡云.“互聯網+教研”形態研究:內涵、特征與趨勢[J]. 電化教育研究,2020,41(2):10-16,31.
[14] STANTCHEV V,Prieto-Gonzalez L.Cloud computing service for knowledge assessment and studies recommendation in crowdsourc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1:762-770.
[15] 宋靈青,許林.“AI”時代未來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7):73-80.
[16] 楊薇,郭可冉.亞非國家本土中文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1):170-176.
[17] 曹科,李志輝.鄉村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現狀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8):30-33.
[18] 朱炎軍,楊潔,朱園飛,等.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發展的制度現狀與困境突破——基于上海地區的訪談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21):69-76.
[19] 羅雯怡.基于教育生態學理論的高職教師發展:現狀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959(7):69-72.
[20] 張會慶,許亞鋒,辛憲民.學習科學視域下的智能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6):54-61.
[21] 孫有中,唐錦蘭.人工智能時代中國高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路徑探索:“四新”理念與“四輪”驅動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22,205(3):3-7,101.
[22] 逯行,沈陽,曾海軍,等.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本體、認識與價值[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4):21-27.
[23] 張學軍,董曉輝.人機共生:人工智能時代及其教育的發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4):35-41.
[24] 吳南中,李少蘭,陳明建.人工智能支持的教師循證教育:理論架構與行動網絡[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5):36-43.
[25] 龍寶新.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及其走向[J].南京社會科學,2023,425(3):123-133.
[26] 郭炯,榮乾,郝建江.國外人工智能教學應用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2):91-98,107.
[27] 孫波,陳玖冰,劉永娜,等.智能感知技術在個性化作業中的應用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3):250-254.
[28] 胡小勇,孫碩,楊文杰,等.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愿景與路徑[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1):5-15.
[29] 戴云,楊緒輝.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探究——基于人機協同智能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0):53-57.
[30] 周躍良,吳茵荷,蔡連玉.面向人機協同教育的教師教育變革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0):5-11.
[31] 秦丹,張立新.人機協同教學中的教師角色重構[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11):13-19.
[32] 趙磊磊,蔣馨培,趙可云.困境與路徑: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競爭力發展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5):70-77.
[33] 李海峰,王煒.數字孿生智慧學習空間:內涵、模型及策略[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3):73-80,90.
[34] 熊云.基于知識圖譜的圖書對話系統關鍵技術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2.
[35] 李雪晴,王石,王朱君,等.自然語言生成綜述[J].計算機應用,2021,41(5):1227-1235.
[36]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EB/OL]. (2017-07-20)[2023-08-01].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37] 安富海.學習空間支持的智力流動:破解民族地區教師交流困境的有效途徑[J]. 電化教育研究,2017,38(9):102-107.
[38] 張進良,郭紹青,賀相春.個性化學習空間(學習空間V3.0)與學校教育變革——網絡學習空間內涵與學校教育發展研究之五[J]. 電化教育研究,2017,38(7):32-37.
[39] 鐘紹春,鐘卓,張琢.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途徑與方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6):60-68.
Research on the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Facilitate Teacher Development
ZHANG Yichun1, TANG Ling2, MA Chunlan1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2.Yongkang City Pearl School, Yongkang Zhejiang 321300)
[Abstract] The issu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s related to the direction and overall situ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to build a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 is an important task. With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promote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promote teacher development, clarifies the contents and measur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promote teacher development. It also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thods and path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capacity improvement,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innov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powerfu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in-depth promotion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AI in the field of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education.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cher Develop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未來網絡科研基金項目“智能時代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FNSRFP-2021-YB-13);2021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重中之重課題“面向新時代高校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理論與規劃研究”(課題編號:2021JSJG010)
[作者簡介] 張一春(1970—),男,江蘇常州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zyc@n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