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攬月,五洋捉鱉,一直是人類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夢想,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在農耕文明時代看似遙不可及的夢,在今天卻成為了現實。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在飛行了約400公里的高度后,于當日18時55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進入天和核心艙,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400公里?
對的。
有人可能會好奇為什么僅有400公里(400公里地面距離,相當于上海到淮安的距離),或者對400公里的高空沒有概念。為了便于理解,先對比一組數據,300公里之上是衛星的軌道(再往上是行星的軌道,如水星距離地球約1.5億公里;金星距離地球約4050萬公里;火星距離地球最近距離約5500萬公里),太空位于地球上空300+公里的位置,而中型以上的民航飛機在高空飛行,而這個高空也僅僅是指距離海平面7-12公里的空間。由此可見,空間站400公里的高度是一個高于中型民航飛機飛行高度約40倍的距離。
亞光科技(300123.SZ):生產的軍用產品作為雷達、電子對抗和通信系統的配套組件,長期應用于各類航天器材及機載、艦載、彈載等武器平臺。
航天電子(600879.SH):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旗下從事航天電子測控、航天電子對抗、航天制導,航天電子元件專業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產品被廣泛應用于衛星及火箭運載工具。
中天火箭(003009.SZ):以小型固體火箭技術為核心,是國內主要從事探空火箭研制開發的企業之一(次新股,2020年9月25日上市)。
奧普光電(002338.SZ):公司在航空航天相機領域處于國內優勢地位。
華力創通(300045.SZ):公司致力于空間站部分設備的研制提供仿真測試服務。
天奧電子(002935.SZ):公司曾參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多項國家重大工程。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中,天奧電子承研的時統系統,為整個航天系統中各個用戶及設備提供標準時間和頻率信號基準,實現發射、測控系統的時間統一。
全信股份(300447.SZ):公司產品應用于火箭、衛星、導彈及載人航天器等。
雷科防務(002413.SZ):子公司恒達微波有產品有應用于空間站建設領域。
星網宇達(002829.SZ):公司曾為神州八號飛船返回艙姿態測量提供慣性技術系統運用。
鋼研高納(300034.SZ):公司致力于航天發動機精鑄件、汽輪機葉片防護片、ODS合金等產品的研發;公司主要產品高溫合金材料能夠應用于航空航天發動機、地面燃機、發動機組等動力裝置的核心部件。
北斗星通(002151.SZ):公司主營業務圍繞衛星導航定位“產品+系統應用+運營服務”展開,包括衛星導航定位產品、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統應用和基于位置的運營服務三大業務。
振芯科技(300101.SZ):視頻圖像安防監控領域,公司重點在航空電子、機場調度、智能AI識別等領域加大投入研發。
中國衛星(600118.SH):公司是目前上市公司中唯一的衛星制造公司。
火炬電子(603678.SZ):公司已向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提供陶瓷電容器配套設備,為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做出貢獻。
航天電器(002025.SZ):實際控制人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旗下擁有航天科技、航天晨光、航天長峰、航天通信、航天信息、中興通信等六家上市公司。
鴻運電子(603267.SH):公司具備入選國際航空航天企業供應商資格,還與多家國內航天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才能夠材料到終端產品等多方面進行合作研發。
幾千年來,國人對宇宙的追求與向往從未間斷過。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一飛沖天;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發射,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2001-2002年,神舟二號、三號、四號無人飛船相繼發射,完成了多項科學實驗項目;2003年10月,神舟五號在軌飛行14圈后安全返回,航天員楊利偉出征太空;2005年10月,神舟六號“多人多天”成功巡天,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出征;2008年9月,神舟七號發射,五星紅旗第一次飄揚在太空,航天員翟志剛太空出倉;2011年11月,神州八號“牽手”天宮一號,中國實現首次空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2012年6月,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叩開中國首個太空家園的大門;2013年6月,神州十號國內首次太空授課,“地面課堂”與王亞平天地連線;2016年10月至11月,神州十一號實現載人中期駐留,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太空生活33天;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長征七號、天宮二號、天舟一號首飛,為空間站建造運營積累經驗;2017年4月,天宮二號收到我國首個“太空快遞”,叩開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拉開了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序幕;預計2022年前后,中國載人空間站計劃投入運營。
由此看來,近年來國內航天產業崛起,據統計,目前,國內航天相關企業數量近9萬家,近一半企業注冊資本超100萬元。隨著國內航天產業在多個領域步入商業化階段,中國航天產業市場規模正加速擴容。此外,中國將于2022年完成空間站的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本次空間站核心艙成功發射,解決了長時間在太空生存環境問題。未來,空間站進入運營階段,將對中國未來空間技術和自然科學的進步提供巨大支撐,航天領域相關公司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提示:以上內容僅基于行業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靜態分析,非動態買賣指導。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