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漫談感冒
感冒之一:感冒的人,是偉大的
感冒,中醫稱“傷風”,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曾經感冒過,還有誰會不理解這個詞的含意呢!
但是感冒,究竟作如何解釋?說文解字:“感”乃感受,“冒”是透出,“感冒”就是感受風邪之后仍然帶病堅持工作,今天終于全面爆發了!所有感冒的朋友,你們太偉大了......
中醫認為,感冒最大的原因就是受風,包括風寒、風濕、風燥、風熱……這些都是外邪,都是射中我們身體的“箭”,漢字“疾病”的“疾”中間的“矢”是指箭矢,弓箭,所以“疾”就是泛指由于外因導致的健康問題。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首,無形的風,有時候就像一支支小箭不斷的損傷著我們的身體,狂風自不用說,經常吹得我們透心涼;騎電動車時人造的迎面風,會令我們的小腹、膝蓋、肩膀頻頻中招;還有在高樓間、拐角處、地鐵上那些神仙也怕的頸后風,也時常令我們頭暈腦脹......當“風”邪夾帶著自己的“同盟軍”,寒、濕、燥、熱時,更是威力倍增,攻城掠地,無往而不利。
感冒的發生常常在不經意間,在我們自認為沒關系的時候,就那么一會兒,在我們仍然認為可以帶病堅持工作的時候,感冒便飄然而至,即而全面爆發。
有人在跳完舞后,聊了會天;有人是喝完了酒,迎風“納涼”;還有洗完澡后,拖著濕鞋,穿著少量的衣服,只是為了及時洗衣服;淑女、猛男為了形象,大冬天穿的很少;半夜燥熱,肆意進食冷飲;也有飲食行業,著裝嚴格,即便全身貼滿了暖寶寶,還能不幸中招的;還有我們敬愛的醫生、護士,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但是,感冒,常常是有先兆的!
這些先兆最常能被感知的,往往是頸后涼,后背冷,腳底寒!
如果你感覺到上、中、下這三把利箭,一定要行動起來,不能讓它們再往里進了,這就是感冒初起,身體要奮起抵御的時候了,吹響自己的沖鋒號角,調動身體的能量,勇敢的迎敵吧!
感冒之二:未病先防,鬼子,要進村了
頸后涼——神仙也怕腦后風;
后背冷——最易忽視后背冷;
腳底寒——寒從腳下起。
神仙也怕腦后風:我們知道,冬裝的衣領比夏裝要大上很多,室外寒冷時,我們本能地會把衣領豎起,或是干脆戴上一條圍巾,圍住脖子,這一豎一圍,其實正好護住了我們身上幾個非常重要的穴位:風府、風池和風門。
風池穴
風府是在后腦殼正下方可以摸到一處凹陷,《會元針灸學》說,這是“腦后之空竅”,是腦部最薄弱的地方之一。風邪襲人,往往從此而入。風府在督脈上,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風邪從此而入,首先傷人的陽氣,使人出現惡寒、發熱、頭項強痛得癥狀。
在風府兩側兩寸許,各有一處凹陷,就像護住風府的城池(護城河),這叫風池,也是風邪的入口,它在足少陽膽經上,風邪從風池進入后,往往帶來口苦、目眩等與肝膽相關的癥狀。
風門穴
風門,顧名思義,是風之門,在膀胱經上,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又名熱府,不但是風邪的入口,而且是寒、濕、熱等各種邪氣入侵人體的門戶。正是因為我們后脖子這一塊有風府、風池、風門這三大漏洞,所以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神仙也怕腦后風”,當“虛邪賊風”從腦后偷襲,侵入人體的時候,輕則傷風感冒,或為頸椎病,重則中風癱瘓。
易感場所:地鐵,窗口(床頭不可在窗口漏風處),空調出風口下,倒坐在自行車后座的孩子。
防范措施:戴帽,立起衣領,圍巾,避開風口(特別是空調風口)。
最易忽視后背冷:中醫認為,“背,為陽中之陽”,為“陽脈之海”,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在此分兵布陣。
突然的背部冷,一來提示機體陽氣不足,二來提示保暖不好,這時風寒之邪就會通過背部經脈而侵入人體,損傷陽氣,使陰陽平衡受到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引起感冒,后背冷引起感冒經常會被人們忽視,因為背部是陽脈之海,又近心臟,心臟搏動的熱量往往會掩蓋后背的寒氣(也有人長期后背寒冷,則是心臟這個發動機的故障了),等真正意識到時,往往為時已晚。
特別是孩子,我們的花骨朵!經常聽年輕的家長們抱怨,現在的孩子不好帶,其實,在我們講到這些“祖國未來的花朵”時,我們就應該明白,這些“花朵”是要小心呵護的,而“花朵”的健康問題,其實就是如何呵護的問題,試問有多少家長在從幼兒園接孩子時會順手進去摸一下孩子的后背的,或許有人會問,有必要這樣做嗎?那里會有什么問題呢?是的,幼兒園里三點活動,四點接,孩子后背那里全都是汗,內衣濕濕的粘在稚嫩的脊背上......其后的一、兩個小時里,“花朵”們會用自己嬌小的身體將這些濕衣服慢慢的焐干,他們或將重新綻放,或者未及焐干衣物,自己就“燒”起來了,繼而被家長們送去醫院,驗血、拍片、輸液......長此以往,這些“純陽之體”必將漸漸消耗,漸漸不足......漸漸不那么好帶了!
易感時間:運動后汗出(含打拳、跳操、體力性家務)、空調房間進進出出、驚嚇后汗出......(歡迎大家補充)
防范措施:更衣、墊干毛巾,當這兩者均無法做到時,我們需保持一定活動量,直到汗干或能完成前兩項的時候。干毛巾很方便,物件也小,可隨身攜帶,無干毛巾時,圍巾、手帕、帽子甚至紙團等能將濕衣與后背皮膚隔開之物均可,減少后背熱量的消耗,幼兒園的孩子,衣柜里要常備干毛巾。我本人還贊成小劑量運動,如在感到后背冷時,趕緊做上15-20個俯臥撐,后背一熱,就會好上很多。
寒從腳下起:學太極拳時,老師經常會通過摸我的手來判斷全身的氣血有沒有暢通,民間也有“血液循環好不好,先問手和腳”,這是因為血液循環好不好首先會通過手和腳反映出來,血是有溫度和營養的,一旦人體的循環不暢或功能降低,手和腳就會變得冰涼。
中醫對“寒從腳下起”早有認識,在一千多年前成書的《千金翼方》中就提出了“足下保暖”的見解,至今仍被人們奉為祛病延年的經驗。“雙腳宜保暖,防寒人康健”,腳特別容易受寒,這是因為腳部遠離心臟,已經是陽氣最弱的地方了。
當人身整體陽氣不足時,推動氣血周身循行的力量不夠,肢體遠端熱量的供應就會減少,護衛體表的氣血也就不足,此時若再受到外部寒氣侵襲,內憂外患,必然引起感冒、發燒等問題。
這個現象用現代醫學也可以得到解釋: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系,所以腳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患上感冒等多種疾病。
易感人群:夜深人靜之時,依然坐在電腦前的一大票人;雨雪天里鞋襪潮濕的人們;夏天空調房間里光著腳;冷水洗腳...... (歡迎大家補充)
防范措施:按摩、泡腳、鞋襪暖、多運動......
上述這三條,就是我們人體預警感冒的消息樹,當它們或單獨,或全部被放倒時,同志們,鬼子,要進村了!
感冒之三:是關門打狗,還是攆狗出門
陣雨過后,空氣也像被雨沖洗了一般,格外清新,青灰色的小庭院里,老槐樹上的槐花散發著陣陣清香,石磚地上一個個小水溏悠然的隨風蕩漾,您獨自靠坐在一張紅木椅上,手擎一壺安溪鐵觀音,細啜一口,舌根輕轉,感茶湯醇厚甘滑鮮爽;緩慢下咽,回甘帶蜜韻味無窮,其香如空谷幽蘭,清高雋永,靈妙鮮爽,和著槐花的清香,使人雅興悠遠,詩意盎然。真不愧“未嘗甘露味,先聞圣妙香”......正自沉思冥想,夢往神游之時,忽感頸后一陣急風竄來,眼前黑影閃過,卻見一條野狗,自院外跳墻而入,血紅的眼睛盯上了放在茶壺旁的干切牛肉,您一眼看去,呵道:“居然不是泰迪!”頓時全身汗毛立正,細胞跳舞,驚出一身冷汗,慌亂間,自椅上跳起,踏過水溏,顧不上鞋濕腳冷,奔向院門口的鐵鍬,鬼子沒進村,野狗卻來了!您左手緊握著鐵鍬,右手握著院門,轉身對上野狗,心里尋思著,狹路相逢了,是關起院門,把它打死,還是就開著門,把它趕出去好呢?
可能有人會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人還打不過狗嗎!那狗急了還跳墻呢,誠然,你武藝高強,上竄下跳之后,最終把狗打死了,但院子里的家么,飄香的鐵觀音,還有干切牛肉,估計也在這急追猛打下,消耗過半了;那如果我們只是開著門,給它一留出路,讓野狗看到鐵鍬后,知難而退,會不會更輕松一點,對這清新怡人的環境也影響更小一些吧?
治療感冒時,西醫選擇了前者,抗生素、抗病毒藥,在對抗細菌、病毒的同時,也傷害著我們自己的身體;中醫則選擇了后者,辛散解表,根據體質和感邪情況,或佐以溫陽,或佐以清熱,或佐以益氣,或佐以養血等等,通過開孔竅,發表汗的方法,把邪散出體外。
很不幸的是,有病人告訴我,他吃了醫生開出的中成藥后,感冒不僅沒好,還加重了。我想,這一方面是因為病情還在進展變化中,藥物的療效可能不足以應對病情的變化,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目前感冒藥的使用,特別是中成藥的應用太亂,中西醫都可以使用,很多西醫生是以抗病毒為由來選用中成藥的,完全不成章法,風熱感冒——清開靈,風寒感冒——清開靈,往來寒熱——對不起——還是清開靈,因為在他們眼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清開靈藥理實驗證明:抗病毒!但是,各位大神,中藥不帶這么用的!
中醫是神圣的,每張經方的制定更是經過了前人縝密思考,嚴格篩選,才會入冊,中醫治療感冒及其變證的方劑不下二十首:
桂枝湯(經方之首)——有汗,怕風吹,頭痛,有點發燒,肌肉有些酸痛;
葛根湯——頸后項強,頭痛,發熱,喉嚨痛,有汗無汗均可;
麻黃湯——完全無汗,極度怕冷,發燒,身體疼痛;
麻杏石甘湯——咳嗽不止,痰出黃粘,胃口尚好;
大青龍湯——怕冷,無汗,發燒,咳嗽重,咳出黃痰,身體痛,口渴重,喜喝冷水,沒有胃口;
小青龍湯——怕冷,無汗,發燒,咳嗽重,出白痰,無渴,身體痛,沒有胃口;哮喘大方!
小柴胡湯——忽冷忽熱,加上嘔心,胸脅苦滿或女生生理期感冒,和莫明其妙的發燒;
大柴胡湯——忽冷忽熱、胸脅苦滿,發燒,伴便秘;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燒,頭痛,身疼,咽痛或咳嗽,流涕,痰飲,脈沉微細;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四肢冰冷,發熱或不發熱;
柴葛解肌湯——反復發燒,有內熱,唇紅臉紅;
麥門冬湯——熱咳,干咳無痰或咳嗽痰黃粘稠,咽喉痛,發炎,沙啞,扁桃腺炎;
苓桂術甘湯——寒證,痰液由咽喉以上分泌;
胃苓湯——胃腸型感冒,一般性水瀉,拉肚子,上吐下瀉,一吃就拉,孕婦忌用;
葛根苓連湯——胃腸型感冒,發燒合并瀉肚子(且惡臭),急性腸炎;
藿香正氣散——胃腸型感冒,上吐下瀉,頭痛,發燒;
上述方劑中,有做過心臟手術的病人不可以用“麻黃”!
簡單而言,我們經常使用的中成藥:風寒感冒,辛溫解表——正柴胡;風熱感冒,清熱解表——清開靈(中醫急救藥物“開宮牛黃丸”新劑型);往來寒熱,就是感冒時忽冷忽熱,和解少陽——小柴胡。如果感冒同時還有便秘,我們還有表里雙解的防風通圣丸和牛黃上清丸。
但是,當一位西醫生,在同一張方上,同時應用防風通圣丸和牛黃上清丸的時候——我被徹底激怒了!
每一位中醫生都知道,表里雙解劑,已經不是普通的感冒藥了,這位患者最好的情況是表證(感冒)解決,里證(便秘)解決,萬事大吉,但是,如果他只有表證,沒有里證,那雙份的大黃,雙份的石膏,必將使其一泄千里,不幸的是——我后來知道——那個閘門被打開了,中成藥濫用,亂、亂、亂!
誠然,藥物都是有臨床指針的,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我們能夠在處理感冒的時候應急呢?必須的,這個必須有!“應急”其實是客氣的說法,根治才是我們的目標,這是中華民族無數代人,不斷實踐傳承而來的經典方法,秉承中醫感冒治則:辛散解表,扶正祛邪。方法簡明實用,婦嬬皆可,老少咸宜,效果恢弘:擦背、泡腳、睡覺!
擦背:上回書說過“中醫認為,“背,為陽中之陽”,為“陽脈之海”,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在此分兵布陣。”陽脈受寒,自然要將寒氣逼出,擦背絕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記得2007年,兒子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曾經用擦背的方法幫他退燒,效果非常理想。
家父平日里,接觸感冒病人多時,回家也喜歡讓我替他用熱毛巾擦背,增強抵抗力。在這里,說明一下,擦背要用燙手的熱毛巾,溫度不夠,則效果必然打折,擦背時,擰干燙毛巾后,把毛巾展開在手掌上,繼而手掌撐開,盡可能大范圍的在全背上下擦拭,刺激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脈,毛巾溫度降低后,再擰一把,再擦,反復3-5次,考慮到擦背時,會弄濕后背的衣物,擦拭完畢后,可用一條干毛巾展開,墊入身體和濕衣間,防止濕衣粘身后再次感寒,然后蓋被休息,二十分鐘后,可再進行,汗出后需擦干,并減少擦背的次數,如此進行二小時左右,可起發汗退熱的效果。此法對鼻炎亦有效!
泡腳:前些天,南京楊氏太極拳版年終聚會,有師兄打電話來,讓我關心一位來自北京的拳友,稱其感冒了,經過簡單的情況了解后,我建議她自備的藥物,正柴胡兩包一次,考慮到正柴胡雖可辛溫解表,但發汗力量不及桂枝湯(吾之大愛!),恐其無法速效,需借它法輔助,便又建議她準備一只拎水用的桶,直徑略大,可將雙腳同時置入,熱水泡腳,如果身上汗出,則擦干,并墊入干毛巾前后各一條,睡覺!第二天,才知道,這位拳友是大老遠跑來登臺獻藝的,聚會后,她告訴我,正柴胡服后未能出汗,但雙腳伸進熱水里不一會兒,全身的汗就出來了,頭痛發熱癥狀頓時緩解,立覺輕松,中醫大法:辛溫解表,“攆狗出門”!
睡覺:自是不用多說,是人體恢復正常機能最有效的方法,中藥桂枝湯的服法里就有服藥后喝稀飯一碗,蓋被休息,遍身微微汗出為佳。
最后借著介紹桂枝湯服法,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中醫大家,《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在處方用藥時的良苦用心,順便也了解感冒在食、汗、以及運動方面的宜忌:《傷寒論》桂枝湯方后注云:“……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一、“啜熱稀粥”——助藥益胃兩相得
藥后啜熱稀粥,意在以粥熱助辛性發汗藥的發散之力,以粥體益脾胃而助作汗之源。
二、“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氣機通暢血脈和
治療外感病,應以微微汗出為營衛調和,邪氣外透的標志。且“微微汗出”這一藥后指征并不僅僅用于外感病,內傷雜病藥后陰陽平衡、氣血和調也可見微微汗出。又如現在流行的長走鍛煉法。鍛煉的效果不是以走路的距離和速度來衡量的,而是當達到“遍身微似有汗”,即周身微汗出,才說明氣機通行,血脈條暢,營衛氣血調和,不出大汗,是不至于過度疲勞,加重機體負擔,這樣才真正起到鍛煉的效果。
三、“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 ——陰陽兩傷因多汗
在外感病治療過程中,既要見到汗出,又不可強力發汗。若藥后大汗淋漓,不但邪氣不去,反傷正氣,生傷陽泄陰的弊端。如心陽被傷,可見胸悶心悸;脾陽被傷,可見腹痛泄利;衛陽被傷,可見動則自汗;腎陽被傷,可見肢冷煩躁;肺氣受損,可見氣短而喘;陰液受損,可見咽干口渴,肢體攣急。若外感溫熱邪氣,過汗更會傷陰助熱,出現神昏出血等危重癥狀。因此,服藥過程中更應注意不要因用藥再添新疾。
四、“汗出病差(瘥,通假字,病愈的意思),停后服,不必盡劑”——中病即止藥少服
在外感表證中,只要藥物發揮作用,邪氣已祛,就不必再用藥,以防辛散藥物更傷正氣。在治療其它內傷疾病的過程中,也應注意服藥不可過量。俗語稱:“是藥三分毒。”過多用藥對機體的健康是有害的。在病情明顯改善,或癥狀消失后,應主要通過食療和日常體質鍛煉的方法恢復健康。如《素問·藏器法時論》所說:“藥以調之,食必隨之。”;《壽親養老書》中說:“善治者不如善治食。”
五、“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祛邪務盡善服藥
在外感病治療中,應以盡早、盡快祛除外來邪氣,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為主要目的。仲景提出治療太陽中風證可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縮短用藥間隔時間,從而間接增加藥量,提高藥力,并盡早祛邪外出。這種思想為后世應用,并得到發展。如病情較重的患者服用銀翹散,可縮短服藥間隔時間,增加服藥次數,既無病重藥輕之弊,又無藥重反犯中焦脾胃之嫌。
六、“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病中食物亦傷人
生冷,即冷飲、冷食、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多食易生中寒,脾胃虛寒之人過食則生泄瀉;黏滑、肉面,即糯米、大麥、莜麥等米面制品及肉食油膩油炸之品,多食則不易消化,痰濕內生而致脘腹脹滿;五辛、酒酪、臭惡,即蔥、姜、蒜、辣椒、煙酒、韭菜及味道厚重的食品,過食則生內熱,加重熱證瘡瘍。這些食物都是在生病時應節制食用的。
以上仲景所出藥物服法及藥后種種注意事項,不但對后醫家有指導啟示作用,對我們日常生活用藥、飲食及日常鍛煉也有指導意義。
綜此感冒三篇,小弟多年來有關感冒的相關經驗全部傾囊而出,大家在日常使用中有任何建議和疑問,盡可相問。謹以此三篇,答謝長期以來親密合作的各位老師、好友、伙伴,感謝大家長期以來的信任和支持,并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感冒之四:悟,是中醫心法。
2013年2月6日上午11:00,有弟兄打電話來,說是前天晚上沒睡好,上午坐地鐵時,感覺沒有一個地方吹不到風的,結果到了單位就有點頭暈,估計是感冒了。
得知情況后,我就建議他如果吃過飯了,就回家按照擦背,泡腳,睡覺去做,如果還沒吃飯,就簡單了,戴好帽子,前胸、后背各墊一塊毛巾,直接去老母雞湯面館,點自己喜歡的面,加點辣子,散點胡椒,五分鐘內吃完!
如果沒汗,就到我這里來,如果出汗了,可以回單位,等頭上汗基本不再出了,把毛巾抽掉,繼續上班!
結果,他繼續上班了,上班時還發個條短信給我:你不是說“感冒的相關經驗全部傾囊而出”了嗎,文章里沒提老母雞湯面啊!
我給他回了條短信:是的,酸辣湯,我也忘記講了!記得晚上再擦擦背。
中醫診病“理、法、方、藥”,理、法在前,方、藥在后,感冒治法就是辛散解表,所有可以辛散解表的做法,在中醫看來,就是治療,吃藥是,擦背是,泡腳是,吃面條是,吃酸辣湯是,吃生姜也是,針灸科的神燈也可以照照,如果抓住時機,在感冒初起,精力尚足的時候,那么做俯臥撐是,走路是,甚至擦地板都是(我有一天路上沒戴帽子,回到家里,頭有點昏,于是開始擦地板,擦完地板,微微小汗,人就精神了,勞動是福,細毫不假!)……
很多人說中醫玄,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不理解中醫,仿佛中醫師隨手而做的一個動作,隨口而出的一個方法就能治病,異常神奇,其實不然,中醫的治療是有法度的,依著法度而行,則藥、食、運動、氣功均可見效!
感冒,屬于外感病,是從外而來的箭矢,傷害著我們的身體,中醫古語有云“用藥如用兵”,感冒,就像是我們的城池被攻擊了,而守城的將士或因疲勞,或因人少,或因盾牌不足,或因武器欠精良,或在戰斗中不斷消耗……以至于無法抵抗外來的進攻,而致敵人步步進逼,自身防衛漸漸收縮,寒氣漸盛,這時如果有一支援軍,就像《黃金甲》中的御林軍,便可力挽狂瀾、扭轉乾坤,此時的一劑處方、一碗熱面,對經絡的每一個刺激,為身體的每一份的助熱,或經過脾胃運化,或通過血液傳輸,均可成為行于脈外,溫煦皮膚、腠理、肌肉,護衛肌表、抗御外邪的剽悍衛氣,就像那從地底突然竄出的御林軍,重新布滿城頭。
“悟”,是中醫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