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一路高歌猛進,已經成為中國影史票房冠軍,預計能突破100億;而《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的票房卻顯得有些慘淡,僅僅收獲了 近6 億元。
盡管電影的品質并不能直接以票房高低論,但這確實是大眾以腳投票的事,太過懸殊的對比中還是體現著一種必然性。
那么,同樣是備受期待的影片,為何票房上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不得不說,《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在多個方面都難望《哪吒之魔童鬧海》的項背。
先談談編劇方面。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立意高遠,試圖展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這一宏大主題,然而實際呈現卻略顯概念化。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時長,按理說足夠充裕,但對于 “俠之大者” 在實戰中的詮釋,仍有所欠缺。
很多時候,角色只是空喊口號,真正能讓觀眾切實感受到郭靖俠義精神的情節并不多。
反觀《哪吒之魔童鬧海》,整個故事緊密圍繞“尋找真我” 展開。哪吒從出生便被貼上魔丸的標簽,他在一路的掙扎、反抗與成長中,不斷探尋真正的自我。
這種主題表達清晰明了,觀眾很容易跟隨哪吒的情緒,代入感極強。
但正如很多觀眾指出的,關鍵還不是這個,而是選角。
導演面臨的狀況差別很大。
《哪吒之魔童鬧海》作為動漫電影,導演餃子可謂幸運至極,完全沒有選角的困擾。畢竟動漫中的人物都是通過繪畫創作出來的,整個創作團隊能夠毫無阻礙地按照導演的構想,將角色最大程度地呈現出來。
既不用擔心演員的外貌、演技與角色設定不符,也基本不會有創作團隊之外的人對導演指手畫腳,要求某個角色必須按照其想法來設計。
這就使得影片里的所有角色都能精準地體現導演腦海中的形象。完全看導演和他的團隊的“頭腦風暴”和技術能走多遠了。
可徐克就沒這么幸運了。
在《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里,配角們的表現十分出彩。梁家輝、吳軍等老戲骨,一出場便氣場十足,演技更是無可挑剔。新人演員張文昕飾演的華箏,讓人眼前一亮,甚至成為影片的最大亮點。
肖戰飾演的郭靖,雖未特別出彩,但也中規中矩,成功立起了郭靖的人物形象。
然而,問題就出在黃蓉這個關鍵角色上。
莊達菲飾演的黃蓉遭到觀眾的諸多批評,從外貌和個性表現方面,都與大家心目中那個容色照人、絕頂聰明、古靈精怪的黃蓉相去甚遠。
黃蓉在《射雕》故事里至關重要,她不僅是郭靖闖蕩江湖的重要伙伴,更是推動劇情發展的核心人物。
但在這部電影中,黃蓉這一角色未能立住,致使整個故事仿佛缺失了靈魂,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影片失敗的主要原因。
這不禁讓人懷疑,徐克作為知名大導演,選角能力毋庸置疑。那為何會出現主角黯淡、配角出色的情況呢?
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猜測,徐克或許在選主要演員時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影視圈的情況錯綜復雜,資本、投資方等各方勢力都可能介入。
倘若導演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選角,影片質量必然會受到影響。就像《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本擁有優質的 IP、知名導演以及一眾出色的配角,卻因主角選角問題,導致影片失色不少。
從觀眾的反饋便能看出,大家對《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頗為失望。
原本都期待徐克能打造出一部經典武俠片,重現當年《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的輝煌。但現實卻很殘酷,影片上映后的口碑和票房都不盡人意。
而《哪吒之魔童鬧海》則截然不同,它延續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良好口碑,票房一路高漲。觀眾對這部動漫評價頗高,不僅因為其精彩的劇情,還因為那些設計得十分討喜的角色。
可見,想要影片成功,還得讓導演在選角方面擁有足夠的話語權,讓合適的演員詮釋角色。編劇也需下足功夫,講好故事,避免只有空洞概念而無實質內容。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