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一個人度過晚年,真的就會晚景凄涼嗎?》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我今年三十三,小孩三歲,就我小孩從出生到兩歲的過程中,七七八八從月嫂到育兒嫂到保姆請了七八個的經歷,告訴作者。以為有錢就會有人悉心照顧是多么幼稚的想法。
為什么發達國家美國日本這種,在社會中雇人費用都非常高,不是因為他們有什么工匠精神,而是個人給予的服務彈性太大了,盡心盡力也是干,寥寥草草也是干,而且照顧人這種事情,跟到你家修個下水還不一樣,修下水管修好了不漏就行,照顧人可沒有個止盡,以我請保姆的經歷來說,大部分第一個月還有點耐心,過之后就開始找各種漏洞摸魚了,這還只是偷懶的,更有甚者覬覦家中財產的。
那有小天才肯定會說了,我有錢,住最好的養老院不就行了嗎。先不談貨幣貶值什么的,你現在的存款夠不夠以后住十年二十年的養老院,覺得夠得想想自己的存款或者工資增幅趕不趕得上當地城市最好地段的房價。就算是趕得上,這種照顧人的機構就是看人下菜,同樣是在里面住著的,子女三天兩頭打電話問的,或者有矛盾立馬子女開車過來了解情況的,這種養老院都是客客氣氣小心照顧,那種孑然一人的,你覺得養老院會怎么照顧?養老院大部分人還沒到那個時候,想象不出來,那就回想一下小學生,倆孩子打架是常事,一邊父母立刻就來了問寒問暖,另一邊父母總是見不到,你覺得哪邊小孩以后更容易受欺負?
“生活不能自理了還有生活質量嗎?沒有生活質量的人生還有活著的必要嗎?”這話更是幼稚,就好像健康的人總覺得生個病是不是還能在家休息兩天也挺好的,等到生病了哪怕是感冒發燒都覺得難受,想趕緊好起來。我這些年疏于運動,加上工作生活壓力,現在血壓有點高,照說這還沒有表現在身體不適上,我平時生活都覺得顧慮重重,覺得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會越發強化對活著的執念,這都是我們作為生命體刻在DNA里面的東西。再說句難聽的,你一個人不想活了,能自我了結嗎?我們國家現行法律可沒有允許私自安樂哦。
等我們都老了的時候,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社會工業化和商業化程度更高,人的生存壓力將更大:居家養老將成為一種“奢侈品”(子女照顧不可能,私人保姆價格更高),所以“共享保姆式”的“流水線”養老院將成為大多數人的必然選擇。
此刻,所有老人只有一種選擇:用你前半生積蓄的錢換取養老服務。對于有孩子的人來說,前半生的積蓄都投資在孩子身上,所以有多少積蓄,需要看自己孩子發展的情況、對父母的感情…手心朝上;對于丁克家庭來說,一輩子都在準備養老問題,無論積蓄多少,早有心理預期,不會有意外情況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到底哪種人,能更從容地進入自己的老年生活?
至于說到在養老院受到的待遇:相信國家的法制建設,現在能管好幼兒園,以后就能管好養老院。更嚴格的準入門檻和法律責任,會讓大多數當今發達國家養老院虐待老人的情況,不太有可能發生——如果對這一點不認可,對國家的未來不抱任何期待,那無論是不是丁克,都會在年輕的時候,一直在擔心老了被虐待,老了以后,一直懷疑護理人員的專業度,始終在焦慮和懷疑中過一輩子,相信也沒有好日子過。
普通人,誰家里都沒有王位,誰的思想也沒有那么正確,誰的經歷也沒有那么傳奇——如果有,那就讓歷史記住——如果沒有,兒子一代都不一定知道爸爸的經歷和思想,孫子一代也不一定會祭奠爺爺的墳頭,曾孫一代甚至都不記得曾祖的名字、籍貫…所謂傳承,不過是自己的主觀想象,沒人真能做到。傳承的,只有歷史,一定不是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