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曾以農村學校校長的教育情懷做了個研究課題,通過案例觀察,我認知到:校長對教育的熱愛與投入,直接關系著辦學的質量和效益。今天,我和幾位校長,到幾個鄉村學校進行交流學習,也重溫了一連串的教育故事,讓我再次對校長的教育情懷進行了深深的思考。
君召初中的校長對學校傾注了極大的心血。為了改善辦學條件,他充分利用校友的力量,對學校進行全面規劃,精益求精,細細琢磨。有一點兒錢,就辦一點兒事;每做一點兒,就把它做成精品。這個學校,我去的次數較多;以前隔上兩個月,再去學校,就能發現一處亮點。這一個個亮點穿插起來,就像寶石一般,光燦奪目。當然,改善學校的不僅僅是辦學條件,還有學校的文化。多年來,學校一直以君子文化為主線,以君子之學、君子之心、君子之道為主線,立己達人,修身養性,團結和帶領學校班子,形成了風清氣正、崇高向上的辦學文化。我常想,校長的氣質決定了學校的樣子,只有卓越的校長,才可能打造出有品位的學校。可是,校長謙虛地從另一個角度講,他說,是學校成就了他。他是一個很知足的農村孩子,正是通過當校長,通過學校建設,促進了個人素養的提升。
崗位是一種責任,也是成就自己的平臺。崗位是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崗位沒有大小之分,只有尊重崗位的人,就會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績!只有珍惜崗位的人,才會懂得感恩,懂得敬畏,才會用心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才會把自己的身影印在歷史的風塵里。
去石道鄉,我們看了兩個學校,一個是石道初中,一個是新建小學。帶我們參觀的是石道中心學校校長。我和校長認識很早,卻交談不多;雖交談不多,卻是相惜之人。我很佩服他為人的率真,做事的執著,雖然這些特性,在具體的事務中常為人詬病,但是,在泥污俱下的歷史中,正是這樣的人,推動歷史發展的發展。他們是民族的脊梁!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佩服這種敢于擔當的人!
在石道初中,我們看了校園里的梅蘭竹菊,看了春夏秋冬四個園子,看了德智體美勞四塊石頭,站在闊大的塑膠運動場上,絲絲細雨仍掩飾不住我們眼角深處的向往。我相信,這個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塊石頭,一個花盆,校長都能如數家珍,都能講出它的來龍去脈,校園的每一處都飽含著校長的體溫和記憶,這樣的校園是有故事的校園,有溫度的校園,也常常最人性化校園,也最能給人留孩子美好的記憶!
校長給我們講了學校的管理,講了學校的211工作模式,中心校人員有兩個必須,所有學校有兩個必須,學校要建立十一項制度,用制度讓學校走上公開、公正、公平的發展之路,把制度形成學校發展的一種風氣,一種文化。這樣的校長,每天都在想著他的學校,每天都在用心經營著他的學校。到他們學校里去,只要你愿意聽,他能不停地給你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也因為曾經付出過,奉獻過,曾經流過汗,用過心血,他把自己走過的時光,經營的學校,都變成了一串串感人的教育故事。
到了石道新建學校,他更是一臉自豪,對于學校發展,更是展開了豐富而美好的想象。這就是教育情懷,把全部感情和心思傾注于教育的人!因為教育情懷,他總在做著美麗的教育夢;正是有夢,他才不把眼前的困苦放在心坎上。當然,也因為這種急切,這種追求,這樣的心性,才把那些尊師重教、為民辦實事的領導時時掛上心上,而面對那些不作為、不擔當、推諉扯皮的當政者眼露不屑!雖然,我不是像他那樣剛性的人,但我敬畏他敢做敢當的硬氣!
中午,我們趕到大金店,看了梅村小學。這個小學,從曾經的合點小學,變成登封鄉村名校;從100多名學生的小學校,變成近千人的好學校。從學校硬件的建設,到學校軟實力的構造,從學校的校園文化到生活課堂,從師生的讀書到去北大附小交流學習,小小的學校里已經傳承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我和這個學校并不陌生,也常常記著校長對教育的諄諄告誡。辦教育,就要用心,不能心存雜念,只要心系教育,再難的事情,也都不會放在眼里;辦教育,要善于學習,只有深入課堂,敢于走出去,不斷探索,才會推動學校向前發展。校長是曾經的民辦教師,他之所以由民辦教師成長為鄉村名校長,就是因為有一種教育情結,有一種人生追求。我們很多校長,就是因為眼光太短,把教育看得太功利;把困難看得太大,而忽視了自身的追求與成長。
下午,因為有會,而錯過了一場交流。
下午的交流中,還有一位因抓質量而名揚小城的校長。他組織的交流會上,其主題就是如何做校長,如何抓質量。會議主題簡潔而明快,直中了教育的本質,也抓住了教育的要害。很可惜,錯過了一場思維碰撞的機會!
一天的走馬觀花,看到的卻處處是點睛之筆!
感恩遇到這么多優秀的人,感恩看到了這些雖然名氣不大,但是,有著動人故事的學校!與優秀者同行,常能提振自己前行的勇氣和信心!正是這些故事,也會催促我們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多一點真誠,多一點投入,多一點實干,為自己,為孩子,為學校,也為我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