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離鄉,在異鄉有我。少年的我尋根,上學在父輩的家鄉,我的檔案是父輩的家鄉。我的口音有父輩的鄉音,也有出身地的語音。父輩的故鄉人說我是外地人,出生地說我是外來戶。妻兒說我的出生地是他們的家鄉,我是誰?我的故鄉在什么地方?
真的,每次回老家心里都很酸楚。熟悉的面孔越來越少,墳卻越來越多!雖然漂在外面差不多二十年,但是盡量每年都回一次。一來我知道那是我的根,二來祖墳我要去拜,三來爹媽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漸漸差了。我也會交代我的孩子,只要是他能走得動,每年盡量回來一次,給我們所知道的祖墳燒點紙。
經常想起小時候在農村的生活,再長大一點經歷的縣城里的老街小巷。記憶好像都被抹去了,再也找不到那種感覺了!有人說,老家除了座舊屋,五分田,能干什么?都養活不了,有什么值得留戀的!我想說,雖然家鄉已無立足之地,可是依然想念兒時的家鄉!
熟悉的面孔漸漸稀少,兒時的池塘長滿了樹,明明房子還是那座房子,出進的人卻似曾相識,酸楚無處訴說,唉,我的故鄉。老一代在外還想回家落葉歸根,兒女們在老家生,在外拼搏,回家很少,同年人常年在外很少來往。下一代互不相識,時間久了,孫子們回家沒有一個相識的人,對老家沒有印象。慢慢地放棄老家,有房,有田地無人打理,實在悲哀!
網友趙向北說:不離開家鄉就不知道什么是“家鄉”。父母在還念叨念叨家鄉,父母不在了,去的自然少了,家鄉情也慢慢淡了。那些熟悉的長輩發小也越來越少了,缺少了回去的理由和沖動,都放在了回憶里!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比以前吃的好了,穿得好了,住的好了,出行工具也變了,交流也更加方便了,但我們卻找不到家了,多了好多的茫然!一個失去根文化,沒有了家族輩分相傳,是可悲的!
記得小時候,爺爺輩的人尋根問祖,從貴州到安徽。可是我們……唉。快餐式的文化,精致的利己主義,讓太多的人沒有了思想。因為僅僅只是是活著,便耗盡了所有。離鄉背井的人越來越多,鄉愁也也越來越多。沒人愿意異鄉漂流,只是故鄉已無容身之處。家鄉容不下肉身,是心變了。他鄉容不下靈魂,是情還在。等我們90后這代,也有了家鄉情結,是不是就真的老了?
靈魂總是在流浪,心靈無處安放。父母在,故鄉就在,否則故鄉的魂根只能系在心靈深處了,最終成了一種精神意義上的“想念”了。現在工業化沖擊下,農村人背井離鄉,更是異化的厲害,身心兩地,不知何歸!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使無數人備受困惑!
故鄉只在記憶中,一切已成夢幻云煙,想回去看一看,可是故鄉什么都沒有了。可以說是物非人非,就讓這份美好永駐回憶之中吧。又何須明知道什么都沒有,而破壞這美好的回憶呢。
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心在哪里故鄉就在哪里。早已習慣了四海為家家萬里的生活,哪一種生活不是生活,家鄉千般好,拼搏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