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DeepSeek橫空出世。朋友圈一半人在吃喝玩樂,一半人在測試DeepSeek。它能三秒寫古龍味武俠小說,五秒賈誼穿越寫《過俄羅斯論》,奧數競賽題也輕松拿下。
但歡呼背后,大家滿心的焦慮。
兩年前人們笑談“AI頂多算個有趣的聊天對象”,如今它已影響到了各行各業。記者不如AI見解好,編劇不如AI有趣,網文作家不如AI寫得快,語文老師也不敢點評學生作文——當文字成為流水線產品,作家、編劇、文案創作者、語文老師正在死去。
影像科的醫生再次受到重擊,機器讀圖準確率超人類,DeepSeek小機靈能自己推斷出醫生都沒有看出來的病灶。
數據工程師在美國爆火沒有幾年,就進入了凜冬,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量的數據分析。
職業死亡清單又變長了:碼農、翻譯、柜員、法務審查……之后,再加上張雪峰是否會失業?老師是否不需要了?
有人斷言:從吟詩作畫到編程寫代碼,白領和創意性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藍領工人發聲不多,取代的“靜默革命”早已悄然進行。工業園區大量的無人工廠、小區旁邊的無人商店、無人賓館,物流園里的無人機,大街上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百萬計的工作已經默默地被取代。
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再普及的話,又會取代一批勞動者。
作為家長和學生非常焦慮,還有哪些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哪些工作10年后還存在,還會發展得更好?
有一句話,我打不過你就加入你。與其恐懼被替代,不如成為駕馭AI的"新人類"。
我們所處的是人工智能時代,努力學習人工智能相關專業,仍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雖然不少人說,碼農會被大量取代,但你有了人工智能思維,計算機思維,換個不是編程的賽道也是很有用的。
最好的是計算機+X,或者人工智能+X。智能醫學工程、智能交通、智能探測等等。
或者研究人的智能,腦科學、認知科學,腦科學+AI。因為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發現對智能的研究還比較初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另外還有一些感知,為什么人類覺得簡單,但機器覺得難?
還有一些新領域,比如新材料、新的量子計算機、新能源等等。
超越專業,我們更應該關注元能力的培養,這是我們可遷徙的終極競爭力。
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將遇到什么,或許現在看來紅火的工作會一瞬間消失,打敗你的往往不是同行。專業知識或許沒有用,但元能力能支撐我們進入下一個賽道。
我自己認為,第一,要學會問問題。不少大佬曾經說過,會問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凱文·凱利曾說:"未來屬于那些能提出機器想不到的問題的人。"
這句話在人工智能時代有著更實際的意義。優質問題=黃金礦脈。有人就用蘇格拉底式的追問,讓人工智能給出了顛覆性的方案。
第二,復雜的決策能力。現在的世界復雜多變,常說的一句話是:從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確定性。穿透信息迷霧,直至本質。會提問的人永遠有工作,懂決策的人始終是王者。我們要訓練自己針對復雜環境和情況,抓住主要矛盾,能快速做出判斷的能力。
我們要善于閱讀數據,善于邏輯推理,理性出發,堅守自己三觀,或許才能達到彼岸。
第三,要有人味。大家單看人工智能的文章,會覺得很驚艷,但看多了,有種油膩感,陳詞濫調,機器味,沒有人味。如果要有人味,需要有獨立見解,需要自己個性鮮明,鮮活。另外還要有品味,培養自己的審美。
那些手寫的教案,有錯別字的文本,不太符合邏輯的行為,不完美的真人直播,或許是今后我們的珍視。
第四,要構建"學習操作系統".讓自己保持好奇心,經常進行知識迭代。另外,要打造"反脆弱"心智,培養一些看似無用的興趣愛好。
或許真正的未來生存法,就藏在這里:當我們允許自己低效、矛盾、偶爾犯錯,才是不被機器奴役的最好方法。
當DeepSeek們正在重建職業版圖,真正的贏家早已在培養"第二大腦"。記住:AI淘汰的不是職業,而是固化的思維;不是人類,而是停止進化的人。
朋友們,讓我們成為新世界的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