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是讓人悲傷的一天。
袁隆平院士享年91歲,在湖南長沙去世。
袁隆平院士最大的貢獻是讓大家吃飽了飯。在很早以前,全世界人民都是吃不飽飯的。我小時候,家里人絕對不允許碗里有一粒飯掉出來。如果有人剩飯,家長就會說,浪費糧食,會被天雷劈的。家里上一代人都餓過肚子,吃過樹皮,甚至吃過觀音土。
現在我們人口增加了1倍多,每個人都吃飽了飯,真的是要感謝袁老和其他的老一輩的科學家。
袁老的功勞我就不細談了,今天作為一個教育博主聊聊我們的人生選擇吧。
離高考只有10多天了,學生忙著要高考,家長可以焦慮志愿填報的事情。家長們討論最多的是,要不要聽從孩子的興趣?那些看著不實用的專業能不能學?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不過,假定是我的孩子,我估計我會聽他本人的意愿,我唯一做的就是默默幫他解決一些難題。
袁隆平在選擇專業的時候,也是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袁隆平出身富貴人家,祖父是舉人,父親是東南大學——也就是原中央大學前身——的畢業生,先當小學校長,后來當了西北軍將軍的秘書。
袁隆平從小就立志學農學。母親說農民很苦,尤其袁老讀書的那個年代,真的是又苦又臟又沒錢,但袁隆平非常堅決,就到重慶的相輝學院去讀農學。相輝學院就是西南農業大學的前身,西南農業大學和西南師范大學現在合并成了西南大學。
很多人說,袁老非常幸運,避過了當時社會上的各種動蕩。我想,這里面有運氣的成分,但也有他極為執著,只想干好事有關。
讓中國人不餓肚子,是袁隆平一直以來的信念。在1953年,袁隆平大學畢業后,在湖南安江農校當老師,他一直在研究育種。當時,他讀書的時候,大學學的是米丘林、李森科的理論,反對孟德爾的遺傳理論。
米丘林大家可能不熟悉了,在蘇聯時代,他是一位著名的園藝學家,一生培育了300多個新品種的作物、果樹等。他認為環境的改變會讓作物變異,并且能遺傳下去。
孟德爾的理論是遺傳是由基因攜帶的,不同的基因融合在一起,就會產生新的特性。(大意)
袁隆平用米丘林理論實踐了3年,發現不行,他開始用孟德爾的理論來做研究。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到了1966年,寫了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被人發現,一路呈送到了聶榮臻那里。聶榮臻是主管科技的元帥,兩彈一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搞出來的。聶榮臻讓當地要支持袁隆平的工作。
袁隆平當時已經被關進牛棚,他是典型的“白專”,由于有了這個批示,當地還給他批了資金,成立科研小組,來研究雜交水稻。到了1974年,袁隆平得到了雜交水稻。
大家看看時間,雖然袁隆平很幸運,躲過了最大的社會大動蕩。前一陣我寫的束星北,很多人唏噓,一位天才物理學家就被耽誤。
但是,這中間花的時間一點都不少。從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稻,到獲得雜交水稻,整整過去了10年時間。如果從畢業開始算起,那就是21年時間。
21年的冷板凳,我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愿意嘗試?我們能忍受一開始的艱辛嗎?
即便是雜交稻成功,后續還有很多的困難要一一克服。說服有關部門進行推廣,在推廣中各種問題的解決,有些人還稱他是騙子……
袁老有兩個夢想。
第一個,禾下乘涼夢:田里的水稻產量很高,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就坐在這樣的稻穗下乘涼。
第二個,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多養活幾億人。讓中國人永遠不受饑餓的威脅。
這些夢想都是非常有英雄氣概的。
回到現實。我是70后,我們小時候看的電影、小說,很多都是英雄人物的,即便是金庸小說,也都是蓋世大英雄,理想非常偉大,甘愿為理想獻出生命。到了80后的時代,大家開始關注自我,周星馳的電影可以流行,我們都是小人物,我們不是英雄,不要這種宏大的、不接地氣的東西。到了90后、00后,這個趨勢就越來越明顯了。
務實應該說是對的,我們不能自己吃不飽飯,養不活自己,就想著要指點江山。
不過,如果一代人都是這樣,好像格局也小了點。原先的歌詞: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F在,大家的理想都集中在自己眼前、可見的一些東西上,這是否可好?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雖然整體的科研水平很差,但我們還是做了一些世界級的成果出來,出現了像于敏、袁隆平、屠呦呦這些一流的科學家。我想,這個跟他們的志向,英雄氣概還是大有關系的。
像于敏、袁隆平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富足的年代,按道理,我們的后代有條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今后的職業了,前人奮斗的目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望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