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廣州降溫了,每每換季的時候,在街上總能看到“四季亂穿搭”:有人穿著夏天的短褲短袖,直呼涼快舒適,有的人早早把厚衣服翻出來,秋衣秋褲也套身上。
這種現象可以簡單的解釋為冷暖感知的個體化差異,又或者是每個人穿衣/溫度偏好不同。
但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兩個規律:女性比男性更怕冷(性別差異),老年人比小孩更怕冷(年齡差異)。
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怕冷?
說到溫度舒適性的性別差異,就不得不提國際上討論已久的室內空調性別不平等話題。
辦公室中央空調調至24℃,穿短袖的男同事會覺得溫度剛好很舒適,而女同事往往會感到有些冷要多加一層薄衣。有研究發現,女性反映辦公室空調太冷的概率是男性的三倍以上。
為啥女性比男性更怕冷,原因如下:
體型/體脂差異:
眾所周知,脂肪的產熱效率遠低于肌肉,而女性的體脂相對更高,肌肉更少,這就導致在相同的氣溫下,產熱能力更低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覺得冷。國外研究發現,女性更偏好25℃(77℉),而男性更偏好22℃(72℉)。
靜息代謝率差異:
女性體脂更高,靜息代謝率更低。一項小樣本研究發現,穿著T恤和運動褲的女性在室內閑逛時,代謝率明顯低于男性標準靜息代謝率。這就導致女性更偏愛溫暖的房間、更高的室溫。
核心溫度差異:
女性的核心溫度水平高于男性,環境溫度較冷時,為了維持核心溫度不變,皮膚表面的血管會收縮使血液回流。于是在同樣溫度下,女性更容易手腳冰冷,對環境溫度下降更敏感。
圖源 nationalgeographic.com
還有研究發現,這一性別差異化并不是人類獨有的,不少鳥類、哺乳動物都存在同樣的現象:比如有些候鳥會出現繁殖周期的兩性分離,雄性選擇更冷的地區過冬。又比如很多群居的哺乳動物,雄性更喜歡陰涼處,而雌性更喜歡陽光下。研究提出這可能和女性需要生殖和照顧后代有關。
室內空調性別矛盾的根源在于,辦公樓制冷系統在被開發時,是以70公斤重、40歲男性的靜息代謝率為模型設定的,研究人員指出,以這個模型為標準,女性代謝率將被高估約35%。
毛毯+長袖外套+熱水,成為辦公樓女性的必備三大件,也就見怪不怪了。
男性比女性普遍擁有更高的肌肉量和基礎代謝率,加之激素的影響,男性比女性更不耐熱,女性比男性更不耐冷
老年人比小孩子更怕冷
天氣一轉涼,家里的長輩就總覺得孩子冷,想盡辦法給孩子多穿衣服。里三層、外三層,拼拼湊湊又三層,生怕孩子“著涼”。孩子經常被熱得滿身汗,卻不好當著老人的面脫掉,也是無奈。
當然,這也不怪長輩,他們只不過是把自己的體感代入到孩子身上了。
首先,衰老會導致新陳代謝率自然下降,身體的體溫調節和代謝效率受損(其中男性更明顯)。皮膚變薄、較慢的血液循環也會導致熱量難以保存。除此以外,一些疾病或藥物因素,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也可能導致老年人對寒冷的易感性增加。
而活潑好動的小孩子剛好相反,他們的新陳代謝率比成人快,在運動過程中會產生比成年人多20%~25%的熱量。
讓一個怕冷的老年人來決定一個更容易熱的孩子穿衣多少,顯然是不科學的。
醫生媽媽說在最后
講了這么多,其實主要是想告訴大家,冷暖自知,穿多少衣服,空調開多少度,完全取決于自己身體的感受。
季節交替天氣轉涼,不要自己覺得冷,就給孩子包成小粽子,多問問孩子熱不熱、冷不冷,以孩子的舒適度加衣減衣。有時候孩子說不冷,可能是真的不冷,并不是他們犟嘴反著來。
對于還不大會說話的小寶貝,你可以摸摸孩子的后頸,如果溫暖干爽,那穿得就合適。如果出汗了,就減一兩件;如果感覺涼,就添衣。不要光聽家里長輩的就給孩子裹里三層外三層,嬰幼兒“捂熱綜合征”造成的悲劇并不少見。
至于辦公區的空調溫度,也該考慮一下女性的聲音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