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中旬去了一趟西安,之后去了延安,除了寶塔山、楊家嶺、棗園等景點,特別想去看看延安萬花山木蘭陵園。延安木蘭陵園并不是一個熱門的景點,即使在延安也并不是人人皆知道的地方,有說在山上,有說在萬花山景區內。但對于愛好武漢歷史文化的我卻是非常想去看一眼的地方'
因為現今稱是木蘭故里及木蘭墓葬的四個地方,我己先后拜謁過河南虞城“木蘭祠”及“孝烈將軍木蘭之墓”、安徽亳州魏園孤堆“漢孝烈將軍花木蘭之墓”,以及武漢黃陂木蘭山北麓“木蘭將軍廟”和“木蘭將軍墓”,僅有此處不知是何景象而一直向往。
木蘭故里
木蘭詩
花將軍之墓
據說當地曾發現一塊墓碑,上書“花木蘭之墓”,這也是一些研究者所不能完全接受的。其實,花木蘭是否有其人?如有,哪個時期的人氏?姓甚名誰?連《木蘭辭》的成詩年代、作者等等都無統一的定論,木蘭故里和木蘭墓就更莫衷一是。
亳州說有文獻的支持。虞城說除文獻外,還有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為據,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是這塊碑記錄了此木蘭廟原系宰相之女昭烈小娘子廟所改,于是又有了疑問。證據鏈較為完備的黃陂,有木蘭山古牌坊等古建筑和遺跡,也有明遼東巡撫張濤《題建木蘭山將軍廟奏疏》等縣志文獻及傳本佐證。但與《木蘭辭》相對應也有詬病之處。
延安木蘭陵園隱入萬花山景區,山上還有傳為木蘭練兵的跑馬場。商丘虞城營廊鎮的木蘭祠多為附近鄉民上香還愿場所,游人不多。據說已由私人承包管理,門票十元。但要拜謁木蘭墓,又要與一老嫗打交道,多寡好說,沒錢不行。想去亳州譙城魏園村的魏園孤堆就要憑運氣了,大門并不總是打開的,筆者就遇到鐵將軍把門而經一番周折方得而入。
縱觀四地,都有與木蘭相關的文獻記錄與理由,而現存的紀念場所是否原址原貌且傳承有序就有一些問題。
其實對于歷史文化的發揚,并不是零和游戲,重在傳承與整合。既要盡可能的保存歷史原真,杜絕臆造。也要承認歷史的復雜性,彼此尊重,共同發掘。南陽與襄陽為躬耕地爭了幾百年也無定論,千百年前的東西非要搞個清清楚楚。作為武侯紀念地,一方面尊重元、明官方對南陽說的認可,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明清以來襄陽說的崛起。兩地又相距不遠,中隔新野,共同發展三國文化應大有可為。
近年來某市突然發難,質疑已有定認的黃梅戲起源,發展到地域攻擊,甚至無底線詆毀對黃梅戲功莫大焉的老領導。而不是考慮怎樣搶救瀕危戲曲文化,只想著在死亡證上標個出生地。其實沒人質疑某地在黃梅戲發展中的貢獻,當時改個名也改了,甚至現在改個某地戲也認了,倒是某地不干了,非要抱著黃梅兩字不撒手,找些啼笑皆非的理由巧取豪奪。如此對立,于黃梅戲的發揚并無益處。
反觀黃陂,從你一進入黃陂區域,木蘭兩字就離不開你的目視范圍。黃陂由木蘭山和木蘭湖兩家傳統景區,到木蘭天池、木蘭古門、木蘭草原、木蘭云霧山、木蘭花鄉、木蘭水鎮、木蘭不夜城、木蘭花谷等以“木蘭”冠名的景區達20多家。
筆者師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蘭傳說傳承人葉蔚璋先生,收集整理木蘭文化30余年,收藏有關木蘭實物5000余件,并在姚集木蘭花鄉開辦木蘭文化博物館。
政府與社會力量整合,以“木蘭故里 大美黃陂”為主題,合力打造木蘭景區文化。20多年來,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堅持不懈地做大做強“木蘭游”品牌,黃陂現在已有23家旅游景區,其中3A以上景區18家,是全國A級景區最密集區縣,2019年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有36萬黃陂人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占全區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爭!怎樣爭?發揚!怎樣發揚?不然爭來何益?
打撈江城記憶 串起散落的珍珠
鉤沉三鎮往事 回眸過眼之煙云
黃陂木蘭將軍廟
轉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