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在吸收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幾類要素時,代謝中間物和最終產物都是酸性物質。正常情況下,通過自身的調節能將體內酸性物質排出體外,維持酸堿平衡。當人體內產生過量的酸性物質時就超過了自身調節能力,多余的酸性物質就會滯留在體內,對體液造成污染,PH值下降形成酸性,百病滋生(現代文明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屎病、腸胃功能失調、癌癥均與人體酸性體質有直接的關系)。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間,為堿性體質,但這部分人只占總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的體液PH值在7.35以下,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醫學上稱之為酸性體質。與堿性體質相比,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到醫院檢查又查不出毛病,如不注意改善,就會繼續發展產生疾病。當人的體
液PH值低于7時,就會產生重大疾病。
醫學證明:如果人體傾向酸性,人體細胞的作用就會變差,廢物不易排出,腎臟、肝臟的負擔就會加大,新陳代謝緩慢,各種器官的功能減退,容易得病。酸性體質的人容易疲倦,老化加快。
美國著名營養學家RAGNAR BERG博士說:如果想維持健康的身體,每攝取20%的酸性食物,就需要80%的堿性食物。可見,當你每一天吃進肚子內的食物都是酸性為多,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體質酸性過高,進而患上各種慢性瘓病。
大致上,您每吃一份肉,就需要吃至少四份以上的蔬果才能平衡其帶來的酸性,加上各種輻射、污染、壓力、壞心情等也會令身體酸性化。這就是為何只有10%的人體質是堿性的。
一段摘錄:除了急性感染,人體的病變不是偶然產生,慢性病更是如此,有它形成的規律。慢性病的潛伏期通常是10—15年,在潛伏期內沒有明顯的病癥。此時身體呈現亞健康狀態,也就是說人體從健康體質到慢性病開始表現出來要十年以上,癌癥要15-20年。有時在潛伏期內有種種不舒服的感覺,但到醫院檢查不出病來。醫院必須等到有明顯的癥狀時才能檢查出比較明確的結果。大多數情況下,18—25歲身體一般無病。25—45歲即使有病也不明顯,身體由亞健康狀態向慢性病的初期變化。55歲以
后部分慢性病已經表現出來。
酸性體質的危害:酸性體質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導致酶促反應效率下降,導致血液粘滯度上升,血流速度下降,導致細菌和真菌在體內大量繁殖;酸性體質會改變紅細胞的物理性質,影響血液微循環的效率,使人體腸道系統異常發酵,產生大量自由基和毒素,酸性體質還會影響蛋白質的性質和功能。
人的生命是以蛋白質的形式存在的。如血紅蛋白的等電點略成酸性,則有沉淀產生,這就是酸性體質的人血管硬化的根源之一。當人體的內環境由正常的弱堿性偏離為酸性時,人體內蛋白質的結構、構型、帶電情況等就會發生系列紊亂,造成胰島素抵抗、酶活力下降,導致血糖、血脂、尿酸的堆積升高,于是糖尿病、痛風、心血管病、腫瘤、肥胖等代謝綜合癥也隨之形成。
代謝病難以治愈一直令人困惑,沒有好的治療方法。醫生說,你得了代謝病,這病以后就歸你了,會終身攜帶,只能控制無法根治。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目前必須終身吃藥。在酸性體質內環境中, 一系列酶、受體、抗體、激素分子等都處于紊亂狀態下,吃藥不管用,因為藥大都是按照人體正常的環境設計的,必須將人體PH值調理到正常狀態,即弱堿性時,然后再用藥,方可達到藥的療效。
第三節酸性體質與疾病
本節中,試舉幾個常見的疾病和癥狀
1.酸性體質與癌癥
人體正常細胞的周圍環境是弱堿性,當細胞的生長環境持續酸化時,導致部分細胞死亡,而另一部分細胞為了適應酸性環境變成的異常細胞而生存了下來,這部分異常細胞成為腫瘤或者癌細胞。這部分細胞不受大腦功能控制,也不與體內DNA記憶密碼相一致。因此當人體的免疫力下降,情緒巨變等外界因素的誘導下,得以無限生長,即為癌癥。當然,癌癥的產生與環境,心理,自由基等因素有關,但體液酸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醫學博士柳澤文正用實驗證明100%的癌癥患者是酸性體質;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生物化學家Otto Warburg博士認為缺氧的環境使正常細胞癌變,而體液酸化是導致缺氧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
A)癌癥不能在弱堿性的人體中形成;
B)癌癥只能在酸性身體中形成;
C)如果你有癌癥,說明身體是酸性的;
D)癌癥只能在一個酸性的身體擴展;
E)如果你的身體變弱堿性,癌癥不能擴展;
F)如果你能平衡你的身體PH值,讓你的身體轉變成弱堿性,不管你得的是什么癌癥都有轉變和被治好;
G)不管你的情況多么糟糕,哪怕只能活6個月,如果你能轉變你的身體PH值到弱堿性,你的癌癥就不會擴展,就會好;
H)不用擔心你的家族中你的媽媽、爸爸或任何人有癌癥,只要你的身體是弱堿性的,你不會得,如果你已經有了,它將會轉變;
J)癌癥都是酸性體液中生存的,沒別的。如果你的身體是酸的,你就會得癌癥。如果是弱堿的,你就不會得癌癥。如果你已有了癌癥,只要你能調整你身體的PH值到弱堿性,癌癥就會離你而去。
2. 酸性體質與糖尿病
當人體酸性廢物不斷累積,超過肝臟的解毒能力時,這些毒素會直接傷害胰腺細胞,使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分泌不足時,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被利用、存儲,則由尿中排出,導致糖、蛋白質、脂肪等多種代謝綜合癥。同時,胰腺細胞分泌胰島素必須要有鈣離子的刺激,還必須得到人體大腦的指令,而大腦的傳導物質為鈣、鎂、鉀、鈉等離子,這些要求都必須在弱堿環境下才能實現。
日本醫學界有研究表明,人體的PH值下降0.1個單位,胰島素的活性就會下降30%。而胰島素的活性下降又加劇了人體代謝紊亂,使體內酸性物質進一步增加,體內酸堿平衡進一步惡化,由此造成的惡性循環,就是讓血糖的利用率不斷下降,糖尿病日漸嚴重。
3.酸性體質易發心腦血管疾病
大量的脂肪酸、膽固醇和低密度蛋白在血液中積累,形成酸性體質,而這些酸性物質又會進一步導致血液粘滯度上升,血流速度下降,紅細胞的變形能力下降,促使體內大小動脈粥樣硬化,造成惡性循環,不但堵塞血管,嚴重時還會產生中風、心臟病、動脈硬化。
4.酸性體質與骨質疏松和鈣流失
人體體液偏酸性的時候,血液中的鈣與酸性物質結合會產生鈣鹽。這樣血液中鈣的濃度就會降低,而為了維持血液呈弱堿性和維持血液中鈣濃度的穩定,骨髂中的鈣就會溶出補充到血液中,從而出現骨質疏松,人體的鈣也因此而不斷流失。同時,高鈣血又會刺激c細胞分泌降鈣素,抑制腸道和腎臟重吸收鈣,食物中的鈣無法進入體液,從而導致鈣的吸收率下降,使鈣的收支更加不平衡。現代人只知道補鈣卻不知道保鈣。如美國人的牛奶攝入量是我國國民的十幾倍,但美國人比中國人更缺鈣,骨質疏松比我們更嚴重。這是東西方飲食文化造成的,美國人大量攝入“三高”食物,大量的垃圾食品,他們的體液比我國居民更酸,造成鈣的流失。因此,只有在堿性環境下補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身體處于酸性條件下,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會發生變化,造成激素不平衡,所以痛風、類風濕關節病變也與此有著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