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比賽譯文探討
王季良
理想的翻譯是將原作者的意思、風格等充分完整地傳達給不懂原文的讀者,完全作到很
不容易。英文屬印歐語系,其思維方式(way of thinking)和語言結構與屬于漢藏語系的中文
(或稱漢語)截然不同。做翻譯,在理解原文時要透徹掌握起語法結構,在借此而正確理解原
文后,在用中文表達時又往往要不受原語法結構的束縛,將其意思用地道的中文表達方式表述。所以,做翻譯工作的關鍵就是:1、透徹理解原文;2、用地道的中文表達出來。
下面,僅就此次競賽的原文依次表示些看法,與廣大參賽者探討。限于水平,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大家指正。
一、 文章標題和提要。關于標題,根據作者在回答一位參賽者的email詢問時所說,back to where we started部分關涉文章主題,即大多數甚至所有長途旅行最后總是返回出發地。并通過旅行認識自我或自己的家園。one small step取自尼爾.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之后所說的那句話:“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step for mankind”兩者合在一起作成標題。
二、 第二段,原文只有一句話。先說說括號內的部分,即reminiscent of George Harrison’s complaint that the Beatles felt left out because”We were the only people who never got to see the Beatles”.關于這部分的翻譯,想說三點。
1. Harrison是披頭士樂隊的吉他手,這在西方廣為人知,所以作者不必交代他是什么身份,但在中譯時為了讓讀者看明白,有必要把他的這一身份補出來,少數參賽者做到了,很好。
2. felt left out 多數人將其譯為“感到被遺漏了”或“感到被忽視了”,中文不通,原因在于沒有找到恰當的中文對應語。有幾人將其譯為“感到自己成了局外人”,表達就到位了。
3. because 后面的引語,多數人拘泥于原文譯為“……沒有機會看到過披頭士”或“……不能去看披頭士”。他們自己就是披頭士樂隊成員(共四人,一度有五人),這樣譯叫人看不懂。有人將其譯為:“唯有我們從未有機會看到披頭士樂隊的演出”。譯得很漂亮,把此話的真正意思表達出來了。
再來討論一下這段話的主要部分:That comment reveals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the Apollo missions:they weren’t about the Moon. They were about the Earth. 這句話看似簡單,要譯好卻并不容易,尤其是冒號后面部分。且看一些譯文:“阿波羅任務不是關于月球的,而是關于地球的”;“阿波羅任務的終極意義:與月球無關,與地球有關”;“(這句話揭示了阿波羅行動令人吃驚的事實)這些行動不在于月球,而在于地球”;“……它們并非月球的探索之行,而是地球的發現之旅”;“這些探月飛行關涉的其實并不是月球,而是地球”。后面三種譯文較前兩種好,但似乎仍不盡如人意。這句話全句是否可譯為:“奧爾德林這句話道出了幾次阿波羅探月飛行的令人驚訝的事實真相:名為探月,實為認識地球真面目。”
三、 第三段。第二句話中fulfilling dreams as old as mankind itself,不少人將其逐字對譯成“實現了與人類本身一樣古老的夢想”。譯為“實現了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較好。
最后一句是:They read the opening chapters of Genesis to a worldwide audience of millions,signing off with, “Merry Christmas,and God bless all of you,all of you on the good Earth.” 對這一句的翻譯,有兩點要說一說。先說millions,跟常見的一樣,許多人都將其譯為“數百萬人”或是“數以百萬計”,這種譯法傳達的概念多半與原意不符,中文這種表達給人的概念是不到一千萬,英語中沒有“千萬”這個詞,英語中只有thousand(千),million(百萬),billion(十億),trillion(萬億)這些詞,是三進位制,所以用阿拉伯數字書寫時每三位用comma 點開,這是為了是讀者一下子便能讀出,知道是多少。凡是百萬以上,十億以下,都用millions來表達。中文如何譯,要譯者憑上下文來判斷,這里上文既然是a worldwide audience of,當然應譯作“億萬”了,有不少人是這樣譯的,很好。
四、 第四段,這一段相當長,有幾處需要探討。
1. 第一句Over the next four years, Apollo taught u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 in a word,restless.這句話中taught us 后面部分譯好不容易。大多數人將其直譯,中文不太好懂。有幾人譯得比較達意,譯為“隨后四年中,阿波羅探月飛行使我們明白了人類的稟性,即四個字:不斷求索(或:求索不止)。”
2. Once Armstrong and Aldrin had claimed the prize, no one was interested in Apollo 12. 首先這句話中的Once不能譯為“一旦”,邏輯不通,可譯為“既已”。其次,阿、奧二人是乘阿波羅11號飛船登上月球,令全世界矚目,所以說他們had claimed the prize,即摘取了人類首次登月的桂冠,因而人們對阿波羅12號登月已不再感興趣了。原文中全文未提阿、奧登上月球乘的是Apollo 11,譯者有必要在譯文中在兩人名字前加上“阿波羅11號宇航員”字樣,以讓讀者明白這句話。
3. 全文幾次提到宇航員們對the Moon itself 即對“月球本身”感到失望,有一些參賽者未將 itself 一詞譯出,僅釋月球,是對原文理解不透。
4. 這段末尾有兩點要說一下,一是Is That All There Is?這首歌的歌名。原意清楚,《難道僅此而已?》有人將其譯為《一切不過如此?》偏離了原意。二是最后一句:Another timeless truth : achievements themselves aren’t what count, it’s the fact that you worked for them. “又一條永恒的真理”之前原文省略了主詞和動詞,部分參賽者將原文省略的詞語補了出來,譯為:“這昭示了又一條永恒的真理。”這樣一補,中譯文念起來就完整順暢了,不然,讀起來總覺得缺了什么。另外要說的一點是It’s the fact that you worked for them 句中的the fact that的理解與翻譯問題,一些參賽者將這一小句譯成“重要的是你曾為之作出了努力這個事實。”這是由于不理解英文這種表達習慣,the fact兩字是為了帶出下面的clause,是語法上的需要,不具有任何意義,所以將其譯出,譯成“這個事實”是多余的。這種句子在英語中很常見,故此羅嗦了幾句。
五、 第五段。第一句When Bean returned to Earth he would sit in shopping malls,simply to marvel at the variety of human life句中的would sit是表示過去的一種習慣動作,譯為“常常”即可,可一些人將其譯為“會”或“愿意”,屬于理解錯誤。Simply to marvel at許多人譯得不盡如人意。似可譯為“只是為了欣賞贊嘆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或“只是為了欣賞并贊嘆人類生活是多么的豐富多彩”。
最后一句As so often, a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 had revealed more about the traveller’s home than about the destination。句中的AS so often譯為“往往”,放在句中即可,可也有部分參賽者將其譯為“正如人們所經常發現的那樣”,“通常”、“一如既往”,都沒有譯對,問題在于理解。
這話的全句,是否可譯作“經過一次探索未知境界的旅行,旅行者認識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的家國,而不是旅行的目的地”。
六、 第六段,開頭一句Virtually every Apollo astronaut came back with a deep sense of the Earth’s fragility句中的兩個詞需要討論,即第一個詞Virtually和最后一個詞fragility,部分參賽者將Virtually譯成“實際上”或“事實上”,不妥,此詞的意思是Almost或nearly,譯為“幾乎(每一個……)”即可,對于fragility這個詞,幾乎所有人都譯為“脆弱”,當然沒有錯,但文章通篇都在歌頌地球之美(與月球對比之下),這就是說,地球雖美,但同時也是脆弱的,經不起人類的破壞和糟蹋,一位參賽者將其譯為“纖美”,有其獨到之處,fragility本來就有“纖弱”之意。
這段第二句Ed Mitchell所說的話“When we see ourselves in this bigger perspective—call in the ET point of view,the God point of view—a shift takes place in your perception and you start to think quite differently.”
此句的譯文中,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是,把bigger前的限定詞this和differently前的限定詞quite略去不譯。不知原因何在,略去了意思就改變了。原則上,翻譯是不能這樣做的。譯者有時是可以加字或減字的,但那都是原文有這個意涵,是為了更充分地表達原意,并非譯者自己隨便添加的,如這句話中破折號后面的call it the ET point of view, the God point of view,便可譯為“不妨稱之為外星人的視角,上帝的視角”。“不妨”兩字不是譯者隨便添加的,而是原文有這個意涵。
七、 第八段。先探討Ed Mitchell,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Moon,realised that “the moleculesof my body and of the spacecraft and of my partners were manufactured in some ancient generation of stars – and that was 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oneness and connectedness.”這一句。對其中some ancient generation of stars”這組詞,譯法五花八門,有“某個遠古時代的星球”、“亙古悠遠的星辰”、“遠古的星際時代”、“某些遠古星球上”等等,不一而足。這里首先要注意避免一個常見的翻譯錯誤,即看見some就譯“某些”。當some后面的名詞是單數時,是說“某個”,而非“某些”。所以這組詞的意思是“遠古某一代星辰”。
其次,the molecules后一連用了三個of,原文意在強調,譯文中應將其表達出來,可譯為“構成我軀體的分子,所乘太空飛船的分子,以及我的搭檔的分子都是在遠古某一代星辰中孕育出來的”。
破折號后面子句中的(sense of)oneness and connectedness中文要表達好確實不易。參賽者中只有一人譯得達意,他譯為“時空一體,天地合一,萬物關聯,就是這種極其強烈的感覺”。不過“時空一體”是否可以去掉,“天地合一”似可改為“天地一體”—即改為“天地一體,萬物關聯,就是這種極其強烈的感覺”。不知這位先生是否能同意?再討論一下”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中文表述。不少人譯為“放眼全球,立足本地”。因為原文為口號性詞句,文字要簡潔,也只好這樣譯了。
八、 第十段,最后一句Maybe life is one long “wet paint” sign: you don’t believe if until you reach out and touch。這一句中的long字的意思是“長期掛/貼著的”,作“長長的”解于理不通,沒有意義。
九、 第十一段,有兩點要作說明。
1. Standing on the Moon, he (Dave Scott) voiced his thoughts to Houston:”I realise there’s a fundamental truth to our nature: man must explore.”先說Houston一詞,休斯敦是地名,為美國宇航地面控制指揮中心所在地,大多數人都譯為“休斯敦地面控制指揮中心”,譯得很好,將該補上的文字補出來了,但少數參賽者僅將其譯作“休斯敦”,不妥,該補的必須補出來,此文中除了Houston, 還有幾處Apollo和一處the Moon也是這個情況。再說引號中這句話,許多人照原文譯,意思基本上出來了,有一人譯為“我意識到,我們天性中有一點是千真萬確的,即人類一定要探索”。這樣譯似乎更能表達原意。
2. 最后一句。Even though we’ve overreached (and overborrowed),and been reminded of some home truths,we know that one day we’ll reach out once more.這句話需要探討一下,首先overreach這個詞是指什么而言。從上一句中說到in a recession和緊接著又說overborrow來著,十之八九是指美國由次貸危機爆發引起全面金融危機這件事。第二,home truth字典上有,意思是“令人不快的事實”。有些譯者未查字典而譯錯。第三,(have)been reminded是指有人提醒美國注意或不要忘了,實際上就是向其指出。弄清這幾點之后,這句話是否可以譯為:“盡管我們做過了頭(且舉債過度),而且有人向我們指出了一些令人不快的事實,可我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會再度去探索。
十、 第十二段,也有兩點要說明。
1. 頭兩句:When Bean retired from NASA he became an artist. His paintings of the lunar landscape,which fetch tens of thousands of dollars, bear the lessons of his time as an astronaut.
第二句中前后有逗號斷開的插入語,十分清楚是修飾His paintings的,是說他的這些畫作給他帶來了數萬美元的收入。可許多人卻將其譯為“售價達上億美圓”、“價值達上萬美圓的……”,“他的這些……畫作售價高達數萬美圓”。這些譯法給讀者的感覺是每幅畫的售價達數萬美圓,與原意不符。甚至有人明白地譯為“他的月球風景畫……,售價已達到數萬美圓一幅”。
2. Bean 在談到他如何努力使其畫作臻于完美時說:“That’s what I tell myself when the colours don’t come out right or it hasn’t worked out like I thought it would :’That’s why they call it art.’”
這句話如何翻譯,有兩處需要談一談,即開頭的“That’s what I……”和末尾的“That’s why……”。先說末尾部分,多數人譯得可以。但也有人譯得令人遺憾,而且還不止一人。請看兩個譯例:a、“那就是它會被稱之為藝術的原因”。b、“這就是它被稱為藝術的原因。”令人不解的是,原文不是被動語態,為何要將其譯為“被稱之為”、“被稱為”呢?即令原文是被動態(英語中大量使用),譯成中文也要按中文語言習慣,常常用形式似主動態實為被動態的方式表達。翻譯是將外文的意思即內涵用中文(或稱漢語)表達出來,不是把外文的語法結構照搬成中文,所以這種譯法屬翻譯大忌。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在多數情況下,that這個英文詞譯成中文應譯為“這”,而不是“那”,所以這句話,可以譯為“這就是人們將其稱為藝術的原因所在”,或“人們之所以將繪畫稱為藝術,原因就在這里。”it這個代名詞,應將其還原成名詞,英文中代名詞用得特別多,而中文的語言習慣,是將名詞重復,不用代詞。
十一、 第十三段第一句:Another of Bean’s thoughts sums up the very essence of the Apollo missions,indeed of all human travel: that it isn’t about where you’re going ,it’s about who you are.這句話難以譯好的是冒號后面的部分,來稿中的譯法各式各樣,有完全逐字直譯的—“它不是有關你去那里,它是有關你是誰”。有介乎中間的—“旅行不是一個探索目的地的過程,而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也有接近其真正內涵的—“探索的關鍵不在于去什么地方,而在于認識自我。”是否可以在綜合大家譯文的基礎上,將全句譯為“比恩的另一個想法概括了阿波羅探月飛行,其實也是人類所有旅行的真正實質,即:去往何方無關緊要,認識自我才是目的所在。”
(作者為參考消息報社原譯審、首屆《參考消息》讀者譯文大賽專家評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