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熱帶喀斯特森林里,由于喀斯特作用的充分發育,地表破碎,巖石裸露率高,還形成較多的小陡崖。在這些陡峭的巖石上,往往也生長有豐富的植物,其中有一種被稱為“巖白菜”的算是比較普遍的一種。
巖白菜不是白菜,只是外表長得確實有些像白菜,又著生在裸露的巖石上,當地人把它形象地稱作“巖白菜”罷了。其實它是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唇柱苣苔屬全世界大約130種,在中國就有80多種,什么下山虎、螞蝗七、肥牛草、牛耳朵,都是唇柱苣苔屬的種類。但群眾往往更喜歡將它們叫作巖白菜。
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地上莖不明顯,單葉革質或薄革質,不分裂,對生或簇生,具羽狀脈。聚傘花序腋生,有時多少與葉柄愈合,有少數或多數花,或簡化到只具1朵花。花盤環狀,苞片2,對生,稀為1或3枚,分生,少數種類合生。花萼5裂達基部,或5深裂至(3-)5淺裂?;ü谧仙?、藍色或白色,筒部筒狀漏斗形、筒狀或細筒狀,檐部二唇形,比筒短,上唇2裂,下唇3裂。雌蕊通常無柄;子房線形,一室;柱頭1,位于下方,不分裂或2裂。蒴果線形,室背開裂。種子小,橢圓形,光滑,常有縱紋。
在開花的季節,那紫紅色的花總能激起你的情緒,忍不住要掏出相機給它來上幾張。那些野蜂當然也不會放棄這樣的好機會,繁忙地在它那長管狀的花筒中轉來轉去,忙著采集花粉。正是這種互惠互贏的動作,讓花朵得以異花授粉。
有一種叫作“荔波唇柱苣苔”的,居然形成了白色的葉脈,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那些網狀的葉脈倒是讓葉片看起來格外美麗,甚至會忽略了那美麗的花朵,只想用它來觀葉。
這種植物在亞熱帶喀斯特地區很常見,而北京世園會里卻只有貴州館里展出了幾株??吹娜擞X得稀奇,但在那個稀奇東西成堆的地方,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
那毛絨絨的葉子看起來像很好吃的樣子,但真要弄來煮吃,卻極為難以下咽??嗖徽f,還很粗糙。曾經在森林里做監測時就領略過,因為實在沒有蔬菜吃,嘴都有些起泡了。我們試探著采了一些來,洗干凈后與肉煮在一起,無論怎么煮,都是那幅死樣子,難吃極了,就連混在里邊的肉都變得不好吃了,唉,可惜了那些肉。
雖然不好吃,但要說做藥還是可以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還可以治療毒蛇咬傷呢。但你在醫院看病開出的治咳嗽的“巖白菜素片”,那可不是這個巖白菜,那是虎耳草科巖白菜屬的植物提取的,那個巖白菜的花與唇柱苣苔花雖然顏色有些相似,花形卻截然不同,你發現了嗎?
苦苣苔還算好種,不管是地上還是花盆里,只要溫、光、濕合適,兩年就可以長大開花。開過花的植株會結果,小果莢里藏著多粒種子,倒算“多子多?!?。那此種子在果莢成熟時彈射出來,或許當年開始發芽,也可能藏在土壤里,形成土壤種子庫的內容,甚至可以留它三五年。
不要聽風就是雨,那巖白菜還真就不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