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名稱】初中語文教與學【專 題 號】G351【復印期號】2010年11期【原文出處】《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武漢)2010年8期第14~16頁【作者簡介】李粵梅,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萬科城實驗學校。【關 鍵 詞】EEUU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新課標對“寫作”是這樣闡述的:“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可見,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更是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生活認知水平的綜合訓練的檢驗,所以,“如何有效地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是每名語文教師須認真思考又須尋覓良策,扎扎實實解決的問題”。作為語文老師,若經過用心的策劃與編排,將會使作文教學精彩紛呈,作為主角的學生也將在這舞臺上盡情發揮。
一、問題:作文教學現狀令人擔憂
當前初中作文教學存在一種令人擔憂的問題:老師不會教作文,課堂教學隨意性大。
現狀一:作文課等同休息課或應急課。
在語文教學中,歷來有“作文不可教”之說。因而,時常能聽到一些老師這樣說:“今天兩個班四節課,太累,就安排寫作文”“昨晚有應酬,來不及備課,就讓學生寫作文”“今天要外出開會,語文課就安排寫作,叫班主任看班”等等。作文課變成了語文老師疲勞時的休息課,變成語文老師應付不備之需的應急課,因為,那是“不需要教”的,不需要作事先的準備,不需要對課堂進行設計,只要隨手拈來一話題,就可讓學生去“勞作”。
現狀二:作文指導即是題目解讀。
由于作文課彈性大,內容可多講也可少講,作文強調感性,有感則發,無感則止。故有老師在進行作文指導時,往往就是把作文題目解釋一番,隨意地舉些例子,在學生還是一片茫然的時候,便把整堂課交給他們,或者干脆讓他們回家去寫作。這樣的作文指導,缺乏實質性內容。簡單而空洞的解釋,只會令學生厭煩寫作,面對作文,苦思冥想,搜腸刮肚,無從下手;或是缺乏寫作熱情,覺得浪費時間,故敷衍了事;又或是思慮作文反正寫不好,要被批評,干脆把筆“束之高閣”,對抗起來。
現狀三:作文評改辛苦而無功。
每次作文評改,教師都是疲倦、擔憂、無奈的,日復一日的辛勤批閱,學生作文水平卻每況愈下。有些老師常發牢騷:“面對著學生的各種練筆,日記、周記、讀后感、單元習作,哪一篇我不認真閱讀、精心批改、用心評講?可是,花那么多工夫,為何作文教學效果總不盡如人意呢?”
其實,作文評改也屬于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但目前老師的作文批改方式過于單一,評語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學生的寫作情愫沒有被調動起來,久而久之,感覺也就變得麻木,對老師的辛勞自然視而不見了。
出現這樣的問題,呈現這樣的狀況,歸根結底,在于教師潛意識里覺得作文就是有感而發,不可刻意安排,雖然知道作文教學很重要,但指導乏力,批改無方,盲目性、隨意性還是比較明顯,不懂得進行作文課的有序教學,主觀上認為只要讓學生多寫幾篇,自己多詳細批閱幾篇,就能把作文水平提高。長此以往,寫作成了學生的一個負擔,作文教學成了語文課里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二、對策:樹立作文教學的課程意識
筆者認為,要改變初中作文教學的不良現狀,老師應樹立作文教學的課程意識,把作文課當作一門課程,進行系統性教學,通過主動尋找規律,課前認真準備,課堂上系統、有序地指導與訓練,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
新課標關于寫作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同時,也明確指出從小學至初中各個階段目標。第一學段為“寫話”,第二、三學段為“習作”,第四學段(即初中階段)為“寫作”,這表明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而作文教學應有整體的規劃。而樹立作文教學的課程意識,進行作文的有序教學,正是從作文自身體系出發,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整體安排教學的順序,擬定相應的課程計劃,遵循一定的課程標準,并選擇合適的教材,落實具體的教學內容,創新課程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落實:
1.保證作文教學課時充足,摒棄重“讀”輕“寫”
新課標明確要求初中階段作文的數量是:“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0萬字,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目前初中作文教學課時就是每一單元兩節作文課的時間,每學期作文教學時間分配一般是6~8次,這點少得可憐的時間很難完成寫作課程目標規定的量。初中階段每學期的作文教學課時起碼包括三大塊:
第一塊:每學期6~8次的“大作文”訓練課。這樣的訓練每兩周一次,切不可挪作他用。教師必須精心準備這每一次的作文課教學,對學生進行系列的寫作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
第二塊:讀寫結合的課堂練筆課。這些課時根據閱讀教學的進程來確定,基本應是一課一練。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指導,如模仿范文的寫作技巧開展片斷寫作,或者利用課文資源,進行改寫、續寫、擴寫、縮寫、仿寫的小作文訓練。
第三塊:對課外自由練筆的評點課。課外練筆包括日記、周記、讀書筆記、生活隨筆等,這些訓練是在課外完成的,但老師要作評點,這是指導學生感悟生活、積累素材的有效途徑,故應每周有一課時的安排。
但現在仍有不少老師連一節課也舍不得拿來上專門的作文課,覺得這樣太浪費時間。通常的作文教學安排就是老師布置任務式地提示一下,就讓學生課外自行完成寫作,或是歸結一篇課文的寫作特色時提醒幾句,讓學生學習某種寫作方法,最多也就是用上一節課來評講一下作文。在老師看來,課文才需要一節課一節課地落實,作文課沒什么可講的,只要學生多寫點就水到渠成了。其實,老師沒有意識到閱讀的終極目的是在寫作上的實際操練,課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最終還是體現在學生的作文水平上(這一觀點有待商榷——編者注),重“閱讀”輕“寫作”,最終會導致學生語文水平的整體缺失。所以,作文教學安排要得當,作文課不是老師課上天馬行空隨意指點,便讓學生課外茫然無策地自由發揮;也不是老師蜻蜓點水地略作解釋,便任憑學生絞盡腦汁、苦思冥想。
2.確立作文課的目的與內容,改變“放羊式”教學
作文課怎么上,這是不少語文老師感到頭痛的問題,目前初中的作文課很多是“放羊式”教學。許多時候作文教學的目的是籠統的、空泛的,學生經常不得要領,寫出來的作文大多為泛泛之談、空洞之說、矯情之作。其實“作文有可教之處,如語言修辭邏輯,知識技巧等;也有半可教處,如觀察、思考、想象、表達等各種能力,它們不能直接傳授,只能反復訓練后而習得;更有不可教處,如才氣、靈氣、生氣等”。所以,于漪老師說:“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寫,也是如此,不是隨便畫畫,放羊式的”。
樹立作文教學的課程意識,就是要求語文老師改變“放羊式”教學,像講授課文一樣設計每一堂作文課,要有具體的教案,明確每一次課的教學目的和實在的內容。每一節作文課是寫作知識的介紹,還是寫作能力的培訓,或是創設情景展現學生寫作的才氣,都要預先設計好,真正做到切合學生的文際,使學生喜聞樂見。
同時,作文教學應依照新課標的要求,針對當前學生的作文“基本功比較欠缺。敘事不清,丟頭落尾,詳敘略敘把握不住;說明卻說不明白,稍微復雜一點就語無倫次;描寫充斥時尚的、網絡的語言;議論,顛來倒去那幾句話,空泛得很”等等問題,充實作文課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的寫作基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提高作文水平。
(1)加強教會學生運用基本表達方式寫作的訓練。新課標明確要求作文教學應注重奠定學生的基礎,“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作文課教學中應扎扎實實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寫作知識,有序地開展寫作訓練。比如初一的作文課應注重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作文教學應圍繞記敘文六要素、材料選擇、記敘順序、表達方式的運用等方面進行專項寫作指導與訓練;初二主要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應從抓住說明對象特征、運用合適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等方面充實作文課教學內容,使學生逐漸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步驟;初三重點訓練議論文,可從議論文三要素即論點、論據、論證展開作文課教學,幫助學生初步學會議論文的寫作。而從總體上說,整個初中的作文教學重點應放在記敘文的寫作上,教師還可細化記敘文的寫作內容。而不同年級的作文教學內容又不是孤立的,應和相應文體的課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
(2)加強作文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步發展的訓練。學生寫不清楚,其實就是想不清楚。所以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加強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同步發展的訓練。新課標在寫作“總目標”中就特別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初中階段的寫作目標中要求“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寫”。
這些目標的提出,無非給人傳遞一個信息:寫作不是單純的語言堆砌,而是思維活動的外在表現。所以,老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不能只是孤立地進行語言訓練,更應同時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作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聯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整合思維、抽象思維等,提高學生的立意和謀篇布局的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將能改變寫作中語感不強、語序不清、思路不明、內容混雜等毛病,真正實現“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的課程目標。
(3)作文教學還可就作文本身的架構進行專門指導,如從作文的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面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的基本知識,夯實學生的寫作基礎。
3.選擇適合的作文教材,創新作文教學的課型
一直以來,作文教學都沒有固定的教材,這與作文教學缺乏系統性有很大關系。雖然目前市場上各種各樣的作文輔導書很多,但良莠不齊,老師也很難作出選擇。故語文老師在上作文課時,也缺乏具有參考價值的教材,教學的隨意性比較明顯。現在,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有很多老師在進行嘗試,自編作文教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初中生作文教程》,就是按照初中三年學生知識積累的進展程度設計的一套作文教學用書。分為六冊,每一冊集中一種寫作表達方式或話題,分成多個訓練點。每個訓練點都設計“準備活動”“重點訓練”“反思交流”“拓展延伸”等板塊。這樣的教材有可操作的訓練步驟,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導性。

又如,《新課標初中語文同步訓練——我的作文書》也是很實用的指導教材,它分為初一、初二、初三三冊,結合不同階段的學生情況,進行寫作指導與訓練。如初三這一冊,共有“寫作技巧訓練”“專題寫作訓練”“作文復習與評改”三部分。第一部分系統介紹寫作技巧與方法,不光是理論上的講解,還有練習進行實踐;第二部分編擬一套“關注自我、關注社會、感悟人生、關注家庭、關注校園、文化積累”的作文訓練系列,涵蓋中考所規定的訓練重點;第三部分是讓學生把自己一學期的作文進行復習與修改,“溫故而知新”。
教材的選定,為老師開展有序的教學提供了基礎,但教材畢竟是教材,不能生搬硬套,因而作文教學還要注重課程形式的創新,以吸引學生喜歡寫作。
現在的作文教學一般過程是“命題、輔導、作文、批改、評講”,與之相應的課型就是“作文指導課”、“作文練習課”、“作文評講課”,這些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作文興趣與能力的培養。新課標要求“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因此,作文教學課型應講究形式的創新,形式各異的作文課將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之欣然投入寫作中,讓學生從原來的害怕寫作到喜愛寫作,從原來的不會寫作到善于寫作,從原來的流水賬式的文字到妙筆生花,這樣的變化都靠老師在作文課程形式上的精心構設。我們可以通過佳作欣賞課、信息交流課、習作整理課、寫法講析課、提綱訓練課、思路開拓課等類型的課,來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如習作整理課,要求學生每一階段就整理一下自己的習作,并將不同類型的文章分別整理成冊,通過在作文課上翻閱瀏覽,交流展示,“讓學生激起回憶的浪花,回首生活的足跡,擷取有用的材料,修改稚嫩的作文”。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是各科成績、各項課外活動的經驗,以及平時的思想品德的綜合表現。因此,語文老師要努力讓作文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亮點,這就迫切需要改變初中作文教學現狀,樹立作文教學的課程意識,以摒棄作文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推動學生作文水平循序漸進,使新課標的作文教學目標得到更好的落實,從而讓語文老師從繁瑣的
作文批改中解放出來,更高效率地開展語文教學,更切實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于漪.今天怎樣教作文[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10). [3]劉錫慶.略論“中語”教學中的“作文”問題[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11). [4]鄭桂華,馮善亮.初中生作文教程[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 [5]文武.新課標初中語文同步訓練——我的作文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6]王方鳴.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學語文教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