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這會我都日常焦慮,不斷的每日三省吾身:他們學會沒?他們還差點啥?我們還能做點啥?
好在班班提前悟了你們的需求,直接領著大家一路高歌猛進的踏上了應試教育與沖刺背書的康莊大道。所以為了順應班女士開啟的全新應試救援道路,也順便覺得大家背了兩天的論述了有些辛苦,今晚我們就不寫論述答案了,來搞點簡單的名詞解釋吧(其實并不簡單。
2020年的最后幾個月,無論是社會還是業界較之上半年而言都穩定了很多,學界的研究方向也都轉向了后疫情時代持續而漫長的影響——而在學者與大佬們的眼中,這簡直就是學術寶庫,是創造新名搞新理論的絕佳時機呢 ( ??? .? ??? )?
于是在下半年涌現了又一批新聞傳播學新詞匯 ˉ?ˉ 一個個的都還是挺熱門的,考不考我不知道,但這個盲肯定得掃的,一共十個,直接給大家名詞解釋的背誦版本。
考到了禿頭所有面兒,沒考到你們往答題里塞也有面兒。
??
??
本篇推送使用指南
?? 名詞解釋喜歡考考熱點的學校,請你們在大腦里再擠出一點位置留給這些詞吧!真的還挺熱門的,真的還挺有可能你一翻開卷子就直接映入眼簾的。
?? 名詞解釋相對考的比較基礎不會太偏門的同學,咱過個眼熟,記個大概。背就不用背了,但萬一,萬一出現不至于一頭霧水。
?? 另外所有同學都要關注,這些詞除了作為名詞解釋,大家也可以記住意思然后往論述題里寫,畢竟詞都不難,適用的場景也相對有限,只要咱們意思記清楚了就不太可能會先用錯的情況,所以大家除了眼熟,也得多看一下我下面寫的使用方法哈。
??
第一個詞
智能鴻溝
智能鴻溝是智能時代數字鴻溝進一步發展的新表現:過往的數字鴻溝與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個人的信息素養有關,而智能時代所造就的數字鴻溝,因為有智能技術自身的快速迭代,包括社會算力的擴張與滲透,技術生態的日益閉環化,以及智能技術向前發展的不可逆性而呈現出極強的馬太效應。即:智能時代使得社會主流與少數弱勢人群之間基于技術-工具化使用差距的不同而劃出一道遠深于代際鴻溝與城鄉鴻溝的生存體驗鴻溝且一定程度上具備不可逆性。
無論是當下的健康碼困境,還是有差別的網課教學,智能鴻溝已然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而深入社會基底。一方面技術與文化反哺卻是在一定成都上能彌合已存在的差異,但在更深遠的意義上,智能時代,包括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系統所代表的人工智能革命,將重新定義一種新的人類生活,那時智能鴻溝將會以個體能否進行數字化生存 、能否被技術記憶和銘刻所呈現。
?? 使用場景:老年人數字鴻溝和健康碼問題、技術反哺問題、技術對于社會的消極影響部分,所有的數字鴻溝題都可以用它來升華
??
第二個詞
視頻化生存
視頻化生存是當下視頻化時代用戶媒介接觸行為與媒介社會影響的總稱: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是媒介化后的日常生活。視頻成為一種粘連生活與媒介的界面,同時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存與媒介表達,現實生活和視頻化生活也在相互影響、相向流動,它們之間的界限不斷模糊。視頻化互動帶來的陪伴,也是視頻化生存的一種重要方式,而這也是為何新冠疫情期間慢直播崛起、直播帶貨形成風口的重要原因。
視頻化生存依托于視頻技術與視頻平臺,當下抖音、快手以及其他社交軟件的視頻功能實際上都構成了視頻化社會的根基。但視頻本身作為一種信息呈現形式而言,也存在著深度缺失及視覺導向等問題,因而雖然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的進入視頻化時代,但正如過往口語、文字等時代的媒介進化與共存一樣,視頻化生存也必然會與其他媒介形式相融合發展。
?? 使用場景:短視頻的社會意義、抖音、快手的社會價值等。
??
第三個詞
內卷效應
內卷(involution)效應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社會現象。該詞起源于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著作《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黃宗智先生將中文語境下的內卷效應定義為:“沒有發展的增長”。簡單來說,內卷即社會的無效增長,而無意義的增長往往與人口增長速度與可分配資源不吻合、社會結構性壓力有關。
2020年新冠疫情的導致人口流動速度放緩,經濟下行導致地方性生活、就業等壓力激增,這也導致內卷所代表的無意義增長更加明顯,這不可避免的帶來社會焦慮情緒甚至是群體極化現象——如今年考研與就業更加困難,群體性的情緒蔓延,社會矛盾加劇。
?? 使用場景:探究疫情對社會的影響/或者用于分析宏觀類社會變遷題,作為社會消極的宏觀變化呈現。
??
第四個詞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那個男人出席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演講中提出的概念,包含了構建大數據產業發展的責任共同體、構建大數據發展的利益共同體和構建大數據發展的命運共同體三個部分。那個男人強調:網絡空間是人們共同的活動空間,呼吁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更好地推動網絡空間內容的有效建設,促進網絡空間治理的進一步發展和推進。
作為解決世界互聯網問題的中國方案,在世界互聯網基礎設施差異導致的數字鴻溝、全球風險社會導致的傳播屏障、逆全球化等趨勢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共建有其重要意義,有利于促進全球一體化、和平化、文明化發展,也有利于保障全球互聯網信息安全與國家信息主權。
?? 使用場景:國家傳播的中國策略/應當當下國際傳播問題/互聯網治理問題的措施,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國家戰略層面的措施!很好用一定要記住。
??
第五個詞
深度假新聞
深度假新聞根源于因算法而興起的“深造偽造”概念,專指基于人工智能的人體圖像合成技術的應用帶來的威脅。“深度偽造”技術可以很容易地將偽造的敘述和信息,與虛假的權威相結合,它們具有誤導、誤傳和操縱信息的空前潛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深度偽造”技術下有了全新的含義。在深度偽造下,因算法偽造、人工智能偽造帶來的視頻與文字新聞統稱為深度假新聞,其具有不易察覺性、破壞性等影響,不僅在歪曲民主言論,而且削弱了民眾對整個公共機構的信任。
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深度假新聞已然成為威脅民主的嚴重問題,應對深度假新聞不僅需要行業的自律,更需要對技術進行更新迭代,以更強大的算法予以事實核查,以保證新聞真實與事實民主。
四級融合是當下我國深度融合的具體體現,對于打造全媒體對外傳播格局,講好中國故事有重要意義;同時能有效增強作為頂層設計的主流媒體的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四級融合對進一步加速融合進程和融合深度提出了要求,也成為萬物皆聯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
?? 使用場景:背就對了,還可以和所有的政治傳播、那個男人、馬新觀、媒介融合相關的考題放在一起考察。
??
第八個詞
數字賦能
數字賦能源于2020年烏鎮互聯網大會的主題,旨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5G等數字技術對社會各方面進行轉型、升級、賦能,驅動行業數字化變革和科技化轉型。當下數字技術正以“數字+”的模式融入社會,“數字+醫療”“數字+農業”“數字+工業”等理念中誕生的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概念皆是數字賦能的具體體現。一定程度上數字賦能加快了社會的數字化進程,以技術的力量推動了產業的技術化與融合化,帶來了產業數字化的新趨勢。但同時對于數字技術應當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社會與行業的發展既需要信息技術的推進也需要人文倫理的把關,因而在技術驅動社會變革的同時,也應當關注技術的雙重效應。
?? 使用場景:上個月剛剛發生的詞,但從意義上來說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其實它可以像我們常說的「技術賦能」一樣作為一次彩虹屁一樣的話到處使用。
??
第九個詞
媒介化政治
媒體化政治是指媒體邏輯對現代社會治理的干預和影響,如今已經成為各國社會普遍面對的問題。在歐美國家,學者們關注的主要是媒體給傳統代議制民主帶來的挑戰。在眾多著述中,媒體化民主、受眾民主、粉絲民主、公關民主等概念化嘗試不一而足。它們大都指向同一種狀況:“政府、政黨或其他政治體系里的精英正在失去公共領域中政治傳播和闡釋的控制權,一種復雜、矛盾、動態的離心化過程正在將政治傳播推向媒體邏輯、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
“媒體化政治”的現象在當下并沒有隨著傳統媒體的凋敝而消失,反而隨著網絡媒體的崛起,尤其是自媒體和公民新聞的崛起而進一步深化。一批數量眾多的媒體化知識分子不斷地轉移陣地,成為網絡輿論場中的主導性力量。相比傳統媒體中的專業記者,這些“自媒體人”不再受到機構規制、職業倫理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束縛,常常把情緒化的標簽、廉價的政治判斷和眼球經濟的邏輯推向極致。在行政領域,為政績所迫的公務人員面對網絡輿論帶來的巨大壓力,不得不將公共關系拓展到網絡空間。
使用場景:探究媒介技術對當下的宏觀影響、對新聞業宏觀影響的消極部分可以用,很高級的說法,且是政治視角的說法。
??
第十個詞
中共中央新聞發布制度
中共中央新聞發布制度是2020年年10?D中央新興宣布的一項制度創新和安排。它是D中央就信息發布、 精神傳達、政策解讀等內容進行公開傳播的的重要渠道。是對19屆5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表現和實踐遵循,同時也對我D思想建設、信息傳播、服務下沉以及輿情回應、協調媒體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上,從1965年開始?今,我國已逐漸完善相應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此次舉措更是進?步搭建起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格局,加快促進黨中央對內對外信息傳播、掌握國際話語權、構建國際形象和著?進行社會治理工作。對各級政府機構?言,應盡快與中共中央新聞發布制度做好配合聯動,形成各級融合的整體新 聞發布制度;對專業媒體組織?言,應充分發重中介橋梁作用,履行黨性與?民性的一致性要求,做好信息傳遞和輿論引導等重要?作。
?? 使用場景:以背為主,在輿論引導題、政治傳播題里可以作為措施來呈現。
??
第十一個詞
正確的集體記憶
集體記憶是法國社會學者哈布瓦赫提出的概念,即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而在哈布瓦赫的進一步定義中,集體記憶不僅是社會記憶和行為,它也是建構在維護權力的合法性和統治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就構成了集體記憶被冠之以“正確”性概念的合理性。
2020年華春瑩在外交部發言中提出抗疫敘事不能被謊言玷污,而應留下正確集體記憶,或者「正確的集體記憶」或許可以定義為既來源于社會行為與互動,又經過意識形態合法性的建構社會記憶:在新冠疫情中則表現為合情理的社會引導、恰當的故事敘述與放大的人性光芒。這也是當下強調抗疫敘述要塑造正確集體記憶的原因:強調共識、關注積極、引導價值,消解誤區。
?? 使用場景:都說了是抗疫敘事了,所以如果要解決疫情敘事和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解決中國國家形象污名化,就可以用這個詞嗷。反正就用在措施里就對了